楊金拔 陳亞蘭
[摘 要]舉辦全民科學素質網絡競賽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舉措。該文首先分析了舉辦網絡競賽活動的現實意義,總結福建省各單位各部門推動競賽開展、引導公眾參賽的主要措施與做法,歸納從競賽推動過程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會,進而引發對競賽活動的思考,探索今后舉辦網絡競賽活動的新形式、新思路。
[關鍵詞]全民科學素質競賽 科普信息化 競賽常態化
[中圖分類號]G3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0)11-0049-04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召開的“科技三會”上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1]。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就科學普及提出“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的要求[1]。伴隨著全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升,一種視科學和知識為更高追求的文化風尚正在形成。
為提升福建省公民科學素質,實現福建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10%的目標,6月23日,福建省科協舉辦“2020年福建省全民科學素質網絡競賽”(以下簡稱“網絡競賽”)活動。截至9月底,參賽人數超過200萬,參賽人次超過3000萬。
一、舉辦網絡競賽的現實意義
(一)創新科學傳播形式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迅速刺激了云經濟、云課堂、云直播等線上經濟、線上科技的發展,也加快了“云科普”“互聯網+科普”、科普信息化的發展。為滿足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科普需求,福建省科協面向全省開展全民科學素質網絡競賽,搭建大型線上競賽平臺,創新科普活動形式,以科學性、權威性、針對性兼具的題庫吸引各類人群參賽,以積分兌獎、答題抽獎、現場抽獎、組織有獎等激勵措施激發廣大民眾的參賽熱情,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打破區域限制、時間限制、空間限制、年齡限制,極大地拓展了賽事活動的參與面和覆蓋面。
(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科學素質既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礎,又是持續提高國家綜合國力的必要條件,也決定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不斷提高公民科學素養是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基礎,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型城市的重要保證。一個國家可以引進領軍人才、拔尖人才,但高素質的勞動力必須以本國為主。2020年,福建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迎來“大考”,舉辦網絡競賽是對全省各地公民科學素質的一次綜合檢驗,有助于提升公民獲取和應用科學知識、科技知識的能力。
二、主要措施與做法
(一)多層級聯動,確保縱深推進
省、市、縣、鄉、村五級共同推動競賽活動:福建省科協搭建競賽平臺,召開工作推進會;印發《公民科學素質知識700問》;邀請首席閩江科學傳播學者謝華安院士制作宣傳短視頻,舉辦賽事啟動儀式,制作科普掛圖進社區下鄉村。宣傳推介“高大上”,落地見效“短平快”。各市、縣、區科協通過聯席會、推進會、培訓會、現場會、發布會等,部署鄉鎮(街道)科協、鄉村(社區)科普信息員,進村入戶發動轄區居民、村民積極參賽,直達科普“最后一公里”。
(二)多部門推動,強化橫向聯合
一方面,發揮全民科學素質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作用,福建省科技廳等單位將競賽列入2020年福建省科技活動周第五項活動,省科協等把競賽活動列入“全國科普日”福建主場活動之一,省委文明辦、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省總工會、省婦聯、省氣象局等發動本系統和服務對象踴躍參賽、答題;另一方面,省級學會在微信公眾號或網站開設競賽窗口,組織會員積極參賽。各市、縣、區也紛紛仿照省級單位的做法,創造性地推進競賽活動,有的與機關黨工委黨日活動相融合,有的與教育系統聯合組織。
(三)多媒體發動,營造競賽氛圍
省、市、縣、區科協通過當地電視臺、“兩微一端”、短視頻、報刊等主流媒體以及融媒體中心,多渠道、多層次、多維度開展競賽宣傳發動,營造“比學趕超”“你追我趕”的火熱競賽氛圍,吸引八方群眾積極參賽,掀起全民參賽熱潮。
(四)多陣地互動,傳送千家萬戶
福建省科協委托競賽平臺運營公司,聯合福州公交車、動車站等公共陣地投放競賽海報、展架、宣傳片,乘客、過客掃碼即可參賽;福州市科協在轄區電梯入口處、電梯間等投放海報、宣傳片等,全面推廣競賽活動。全省各類科普陣地在競賽活動推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各級科協依托科技館、科普教育基地、科普e站、科普宣傳欄、科普大篷車等陣地,將競賽活動推廣到街道、社區和鄉村。
(五)多方位觸動,提升參賽熱度
全省競賽平臺開設答題抽獎環節,答對8題即可參加抽獎;推出實時排行榜,定期通報前三名,形成了百舸爭流、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各基層科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啟動各項激勵措施,大大提升參賽熱度。連江縣科協結合“紅心向黨,科普惠民”主題科普晚會,舉辦現場有獎互動問答;三明、閩侯、石獅、龍文、思明、集美、鯉城、洛江、倉山等科協開展積分兌獎、積分換話費、答題贏書卡、參賽有禮等活動;集美區科協在街道核酸檢測點推廣競賽活動。
(六)多群體行動,吸引廣泛參與
本次競賽活動主要面向18~69歲的公民,熱忱歡迎全民參與,側重動員青少年、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等四大重點人群積極參賽,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各級科協有針對性地聯合教育局、農業農村廳、便民服務中心等單位,分別動員不同群體參與競賽活動。
三、主要經驗
一是有機可借。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省科協系統積極開展疫情應急科普工作,建立了省、市、縣、區、鄉(鎮)五級科協聯動機制和集科普場館、科普e站、科普大屏、科普信息員、科普志愿者等科普資源于一體的應急科普動員體系。本次競賽活動正是借鑒應急科普工作經驗,依托于應急科普動員體系,聯動五級科協,凝聚合力,廣泛發動,鼓勵參賽,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格局。
二是有制可循。本次競賽活動在100天內,組織發動全省超216萬人參賽,超3478萬人次參賽。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吸引眾多人群參與競賽活動,主要是賽事主辦方積極從2019年中國科協舉辦公民科學素質競賽活動中汲取經驗,不斷豐富賽制、完善工作方法。
三是有題可答。中國科協“科普答人”為本次競賽活動提供了權威性、科學性、針對性、完整性的題庫,為競賽活動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時題庫內容的豐富性、多樣性、實用性、趣味性吸引了各行各業的人群參賽。
四是有勢可乘。2020年是《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實施工作的收官之年,也是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的測評年,福建省科協在“福建科普”微信公眾號每周推送競賽榜單,及時表揚組織發動有力的地區,督促鼓勵組織發動較慢的地區,推進各市、縣、區科協協同推進競賽活動。全省各地都積極響應,迅速發動,比學趕超,協同發力。
五是有“勵”可圖。為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競賽答題,部分市、縣、區科協組織還增加積分兌獎、積分兌換話費、贈送小禮品等激勵措施,線上線下推廣競賽活動,吸引基層群眾積極參賽。
四、幾點思考
競賽活動啟動以來,雖然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人群參賽不充分、地區發動不平衡、信息平臺不完善、聯動機制不緊密等。這些問題也引發了我們對今后競賽工作的思考,探索今后科學素質答題的新形式、新思路。
(一)加強科普信息化建設
當今,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融入社會的每個角落,競賽平臺是科普信息化建設的有力探索,今后應進一步探索科普宣傳平臺、科技服務平臺的信息化建設,將更多的科普知識、科學技術、科技服務傳送到“最后一公里”,加速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雙翼齊飛。
(二)促進部門聯動與融合
科普工作應當強化部門廣泛聯動,加強與成員單位、學會(協會)、企事業等單位合作,著力解決人群發動不充分、地區發動不平衡的問題。同時,競賽活動可由省科協牽頭,由成員單位、學會(協會)、企事業等單位輪流舉辦,如環保日可邀請環保廳共同主辦,世界肝炎日可邀請護理學會、預防醫學會、醫院等單位共同主辦,共同攜手推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三)推動競賽常態化開展
科普工作不應是“一陣風式”,而應該是“細水長流”的。實踐證明,網絡競賽活動是做好科普工作的重要形式,應當在日常科普中將競賽常態化,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各類知識競賽,提高公眾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自覺性,逐步提升公眾的科學素質。
(四)拓展主題與節日科普
本次全民科學素質競賽題庫包含生命科學、科技前沿、疫情防控、飲食健康等知識,是一個綜合性的知識競賽,有利于促進公民科學素質提升。今后的競賽也可以結合科技工作者日、世界環境日、國際禁毒日、世界海洋日等主題節日開展,多方面、多形式、分主題地為豐富公眾科學知識服務,提高節日科普的知曉度、影響力。
(五)豐富活動趣味化形式
競賽活動不僅要有選擇題、判斷題這類的知識問答形式,更應融入具有趣味性的參賽答題形式。今后可探索在競賽答題形式中適當加入科普小游戲、動漫、動畫、抽獎等,提升競賽活動的趣味性,提高參賽人員的體驗感,以吸引更廣泛的人群參與活動。
(六)推進答題精準化呈現
本次競賽題庫中增加疫情防控防護知識,正是緊跟當前社會熱點、群眾關切,及時為公眾答題解惑,提供防控指導,體現科普工作的時代性、科學性、生活性。在今后的競賽工作中也應當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公共安全、公眾需求,不斷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打造精準化答題模式。
網絡競賽是科普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探索,今后將繼續探索多樣化、豐富化、趣味化的網絡競賽形式,不斷推動科普工作創新發展,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跨越提升。
參考文獻
[1]石碩.讓科普與創新比翼齊飛[N].人民日報,2017-1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