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十訣”的第一訣是“不得貪勝”,有人曾總結這一訣的含義:1.必須要有客觀的形勢判斷,這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只有形勢判斷準確了,才能在面對進與退的選擇時,做出正確的選擇;2.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境下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我覺得這一訣同樣適合用在這里。
人物故事
我有一個同學,她的綽號叫花花。高三時,花花一直在沖擊難題。我問她為什么要這樣做,她說她要想考上最好的大學,就必須爭取全部題目都拿滿分。結果她一直在糾結類似于“地上有個坑,坑深20米,一頭熊掉下去用了2秒,問熊是什么顏色的?”這種問題。最后,她的高考成績平均每科少了10分,總分少了60分。
看了以上事例,可能會有同學說:“定位高了不好,低了也不好,我不定位還不成嗎?”當然不成!距離高考僅剩半年時間,我們必須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必須知道自己學了什么,學到了什么程度,以這個程度去參加高考大概能取得什么樣的成績,然后預估自己的成長空間和學習能力。
確認方法
排名對比法
——通過比較,得出客觀的定位
對比法NO.1:與群體比
你的成績在年級里排多少名?弄清楚了這個問題后就問自己,這次考試是否超常發揮?如果是的話,就按之前的成績來計算自己的實際年級排名。
對比法NO.2:與同學比
要和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做對比。比如,看自己哪個科目的分數比別人的高,哪個科目的分數比別人的低,高在哪里,低在哪里。分析出結果后,抓住自己的強項不放松,同時對自己的弱項進行彌補。比如,某次英語考試大部分同學都得了高分,你卻考得不好,一看,原來是完形填空題丟分較多,那么趕緊去做完形填空題的專題訓練吧。值得一提的是,不是你拿不到高分的科目就是你的弱項,有可能是因為題目難度太大讓你考得不好,所以,還是得和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甚至是水平比你高的同學比。
對比法NO.3:與自己比
分析所有的試卷,看看哪些失分是因為粗心造成的,哪些失分是因為基礎不牢造成的,哪些失分是因為緊張造成的。在這三種情況下丟的分是可以挽回的,需要自己進行針對性訓練。然后,看看哪些失分是因為思維局限造成的,要從丟分的知識版塊著手分析。
預估法
——正確估計自己的成長空間與學習能力
預估法NO.1:成長空間
在一模考試后,根據成績給自己定位在二本以下的同學因為起點低,所以成長空間最大。據觀察,這個層次的同學通過三個月的努力學習,最多能提高100分。定位在二本的同學通過三個月的努力學習,能沖上一本線。定位在一本的同學只需要繼續努力,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其中,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都能堅持完成超過預期目標一點點的學習任務、愿意聽老師教授學習方法的同學,往往能有更多的收獲。而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不能堅持完成學習任務、不管別人怎樣學習只會悶頭背書的同學,要么逆流而上,要么退步千里。
預估法NO.2:學習能力
現在的你一定在想,我的學習究竟該達到什么樣的程度?筆者的建議是以自己原來每天的學習量為基礎,給自己定一個稍微高一點的目標。例如,原來每天背10個單詞,那現在,就今天背12個,明天背14個,等增加到20個的時候,穩定幾天,如果吃得消就繼續加,吃不消就再多適應一段時間。
大家要記住兩個原則:(1)不要貪心;(2)當你能完成的學習任務變成了原來的兩倍,并且你感覺無法再繼續加壓時,那就停下,繼續保持就夠了。只要能堅持不放松,就能夠取得巨大的進步,就可以往前狠狠地邁出一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