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秋茜

剛高考完的表妹與我聊天,她說如果可以,填報志愿時一定要選離家遠的學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一說到遠方,她的眼里就大放異彩,滿懷無限憧憬,像極了當初要遠走高飛的我。
我在一個小鎮上長大,讀書十二載,高考填志愿時終于有了一個合理的機會遠走他鄉,我為此興奮得幾晚都沒有睡覺。我和閨密將地理課本最后附錄上的中國地圖展開,認真地研究著祖國的大江南北,想著要去延邊大學、石河子大學、湖南大學、廈門大學……其實,我們對那些大學一點都不了解,只是單純地覺得遠方即是“天堂”。
爸媽自然是不允許我去那些遙遠之地,為此,我也拿出年輕人的熱血和激情與其“斗爭”。我不信他們口中諸如“人生地不熟”“民風彪悍”“自然氣候多有不適”等說法,高舉“不自由,毋寧死”“青年應志在遠方”“年輕時應多見識、多磨煉”的大旗,有壯士斷腕的豪氣,發誓一定不會后悔自己的選擇,一定會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枉來這人間一趟。
后來,我如愿去了北京讀大學。從火車上下來的那一刻,我拖著大小行李箱,對著撲面而來的風塵激動地說:“北京北京,我來了!”我懷著期待,帶著熱情,用十二分的勇氣只身前往學校,一個人辦理好所有手續,躺在宿舍的床上,準備美美地迎接新生活。可是,北京對我并不友好,它用幾盆冷水澆醒了我,讓我意識到爸媽說得一點都沒錯。
軍訓時,我因為高溫暈倒去了校醫院;第一次用校內自助存取款機時,因為按錯鍵,卡里的錢再也無法取出;開學后的一個月,吃啥吐啥,甚至得了“厭食癥”……我盡量說服自己:出門在外,肯定不會事事順利,適應一段時間就好了。我努力去和同學們玩成一片,去街頭巷角聽北京人講話,去登長城、游故宮、賞未名湖……我以為了解越多的風土人情、文化歷史,就越能減少對北京的陌生感,讓我得以融入其中,享受在那里的四年時光。
然而,人,只有在離開家之后才明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含義;才明白就算見識到再多的食材和烹飪技巧,自己最想念的還是媽媽煮的一碗餛飩;才會明白結識千千萬萬人,合得來的卻只有寥寥幾人。如果年輕時就能明白“回家”二字背后的溫暖和珍貴,那么當時也不會非要一門心思去往遠方。
或者,當時會更加認真地思考未來,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可以選擇“父母在,不遠游”,或者“遠游時帶上父母”。我們之所以選擇遠方,是因為那里有實現自己理想的必不可少的鋪路石,而不是為了逃離家長的管束,更不應該是為了放縱自己,讓自己變成一匹脫韁的野馬。
畢業之后,我沒有選擇留在北京,而是去了離家近一點的上海。上海的生活節奏很快,生存壓力也很大,常常讓我有身心俱疲的感覺。但有了在北京上大學的四年經歷,體會到身為異鄉人的孤獨無助的感覺之后,我知道自己是為了什么而努力——我是在積蓄力量,為了我和我愛的人有一方自由之地。我在適合自己的地方成長著,接受磨煉和挑戰,讓自己的羽翼變得豐滿,可以逆風而行,亦可以順勢而上。
每逢節假日,我都會坐車回家看望爸媽。媽媽會做我喜歡吃的飯菜,爸爸在飯桌上談論著家國事,我一邊吃著熟悉的家常菜,一邊側耳傾聽。陪在他們身邊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既滿足又幸福的??粗麄冾^上漸漸多起來的白發,我想,我們之所以想要去遠方闖蕩,憑著少年的一腔熱血和勇氣去與陌生冰冷的城市對抗,其實是因為心底的那個家。
我對表妹說:“直到如今,我才知道自己遠走高飛的意義是為了能回來,為了一直在家里守候的爸媽。每個人心中的想法不一樣,家的意義亦不同,如果是為了自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不管是不是遠方,都可以揚帆起航。”
星河滾燙,家是人間理想。為了理想,我將努力奮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