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 恩格斯
我們在第一卷(參看《圣麥克斯》,《政治自由主義》)考察過迄今存在的德國自由主義和法英資產階級運動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在德國社會主義和法英無產階級運動之間也同樣存在。除德國共產主義者之外,還出現了一些著作家,他們接受了法國和英國的某些共產主義思想,把這些思想和自己的德國哲學前提混合起來。這些“社會主義者”,或者像他們自稱的所謂“真正的社會主義者”認為外國的共產主義文獻并不是現實運動的表現和產物,而是純理論的著作,這些著作像他們想象中的德國哲學體系一樣,完全是從“純粹的思想”中產生的。他們并沒有考慮到,這些著作即使在宣傳某些體系,也是以實際的需要為基礎的,是以一定國家的一定階級的整個生活條件為基礎的。他們對該派某些著作界代表人物的幻想深信無疑,似乎這些代表人物所談的是“最合乎理性的”社會制度,而不是一定階級和一定時代的需要。這些“真正的社會主義者”禁錮于德意志意識形態,因而不可能去考察現實的關系。面對“不講科學的”法國人和英國人,他們所采取的行動就是首先激起德國讀者對這些外國人的皮相之見或“粗俗的”經驗主義表示應有的蔑視,就是為“德國科學”唱頌歌,并賦予它這樣的使命:揭示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真理,揭示絕對的社會主義、“真正的社會主義”。于是他們立刻開始工作,想以“德國科學”代表的身份來完成這個使命,盡管在大多數場合,這個“德國科學”對他們來說幾乎就像法國人和英國人的原著一樣是陌生的,他們只是根據施泰因、厄爾克斯等人所編的東西才了解那些原著。他們賦予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這個“真理”究竟是什么呢?他們企圖用德國的特別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意識形態,來闡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文獻的思想,而這些思想對他們來說卻是完全無法解釋的,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對這些思想的純粹文獻上的聯系甚至一無所知,另一方面是由于上面已經提到過的他們對這類文獻的錯誤了解。他們把這些共產主義的體系、評論和論戰性著作同現實運動割裂開來,其實這些體系、評論和著作不過是現實運動的表現;然后,他們又任意把這些體系、評論和著作同德國哲學聯系起來。他們把一定的、受歷史條件制約的生活領域的意識同這些生活領域割裂開來,并且用真正的、絕對的意識即德國哲學的意識來衡量這個意識。他們始終一貫地把這些一定的個人間的關系變為“人”的關系,他們把這些一定的個人關于他們自身關系的思想解釋成好像這些思想是關于“人”的思想。這樣一來,他們就從現實的歷史基礎回到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去,而且,由于他們沒有認識到現實的聯系,因而就很容易用“絕對的”或者別的意識形態的方法來虛構幻想的聯系。他們把法國人的思想翻譯成德意志意識形態家的語言,任意捏造共產主義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之間的聯系,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真正的社會主義”,它被大吹大擂地說成是“民族的驕傲和所有鄰國人民羨慕的對象”,就像托利黨人談到英國憲法時所說的那樣。
由此可見,這種“真正的社會主義”不過是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和英國法國那些或多或少同它相近的黨派在德國精神天國以及我們將要看到的德國情感天國中的變容而已。聲稱以“科學”為基礎的“真正的社會主義”,本身首先就是一種秘傳的科學;它的理論著作只供那些熟知“思維著的精神”的奧秘的人閱讀。但是它也有公開的著作:只因為它關心社會的、公開的關系,它就得進行某種宣傳。在這種公開的著作中,它不再訴諸德國“思維著的精神”而是訴諸德國“情感”。而這樣做對于“真正的社會主義”說來是再容易不過的,因為它所關心的既然已經不是現實的人而是“人”,所以它就喪失了一切革命熱情,它就不是宣揚革命熱情,而是宣揚普遍的人類之愛了。因此,它不是求助于無產者,而是求助于德國人數最多的兩類人,求助于小資產者及其博愛的幻想以及這些小資產者的意識形態家,即哲學家和哲學學徒。總之,它求助于德國現在流行的“平常的”和不平常的意識。
由于德國實際存在的各種關系,不可避免地形成了這個中間派別,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想把共產主義和流行觀念調和起來的企圖。同樣不可避免的是:許多曾以哲學為出發點的德國共產主義者,正是經過這樣的過渡而走向了并且繼續走向共產主義,而其他那些不能擺脫意識形態羈絆的人則宣傳這種“真正的社會主義”,直到壽終正寢。因此,我們不可能知道“真正的社會主義者”中那些不久前寫了我們在下面所批判的著作的人,究竟是仍然堅持這種觀點,還是已經前進了。我們決不是反對這些人,我們只是把刊印出來的文獻看做是在德國這樣一個泥潭里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的那個流派的表現。
此外“真正的社會主義”顯然給一批青年德意志的美文學家、江湖醫生和其他著作家打開了利用社會運動的大門。由于德國沒有現實的、激烈的、實際的黨派斗爭,社會運動在開始時也就變成了純粹文學的運動。“真正的社會主義”就是最完備的社會文學運動,這個運動是在現實的黨派利益之外產生的,而且在共產主義黨派形成以后還想不顧它而繼續存在。不言而喻,從名副其實的共產主義黨派在德國產生的時候起“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必將越來越局限于把小資產者作為自己的公眾,并把那些萎靡和墮落的著作家作為這些公眾的代表。
【題解】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對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一篇中,首先對“真正的社會主義”進行了哲學分析和批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真正的社會主義”,即德意志的社會主義,是德意志意識形態或者德國“哲學”與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混合體,代表的是小資產階級的利益。以此為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露“真正的社會主義”的癥結所在:“他們企圖用德國的特別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意識形態,來闡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文獻的思想,而這些思想對他們來說卻是完全無法解釋的,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對這些思想的純粹文獻上的聯系甚至一無所知,另一方面是由于上面已經提到過的他們對這類文獻的錯誤了解。他們把這些共產主義的體系、評論和論戰性著作同現實運動割裂開來,其實這些體系、評論和著作不過是現實運動的表現;然后,他們又任意把這些體系、評論和著作同德國哲學聯系起來。他們把一定的、受歷史條件制約的生活領域的意識同這些生活領域割裂開來,并且用真正的、絕對的意識即德國哲學的意識來衡量這個意識。”因此,一方面,“真正的社會主義”從維護小私有制出發,反對資本主義,宣揚所謂的“社會主義”思想;另一方面,作為德國小資產階級的思想理論,“真正的社會主義”沒有勇氣推翻舊的社會制度,而只能沉溺于思辨領域,訴諸“德國情感”。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對“真正的社會主義”進行分析和批判的過程當中,實現了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清算,進而完成了其唯物史觀的建構。(王 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