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藏族自治縣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武威市東南部,祁連山東端,東靠景泰縣,南接永登縣,北鄰涼州區、古浪縣,西北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西與青海省門源、互助、樂都縣毗鄰。境內蘭新鐵路、312國道縱貫南北。山脈與交通線交匯的烏鞘嶺是地扼東西的通道,勢控河西的咽喉,地勢險要,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全縣轄域面積7149平方公里,居住著藏、土、漢等16個民族,共22.14萬人。境內群山環抱,峰巒疊嶂,有郁郁蔥蔥的蒼茫林海,終年積雪的雪山大川和碧草如茵的廣闊草原及大小10多條河流。海拔最高4874米,最低2050米,屬大陸性高原氣候,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素有“高原金盆”之稱。森林面積352.0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072.35萬畝的32.8%。天??h林業發展面臨著生態保護與發展經濟脫貧致富問題,加強林業科技推廣工作,實現綠色發展,是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狀況,保護環境,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資源浪費,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天祝藏族自治縣在林業科技推廣的過程中,建立了林業技術推廣站,組織了林業科技推廣人才隊伍,現有林業技術人員295名,其中正高級2名、副高級39名,中級以下254人。建立起了6個國有林場、1個國有苗圃、組建了1個省級森林公園等林業科技實驗場地,林業科技推廣人員深入全縣林區,充分了解當地貧困現狀和林業產業情況,充分運用林學、園藝有關技術,積極開展了林業科研、推廣工作,對少數民族地區林業發展起到了極大作用。
天??h林業科技人員培育推廣了一批高技術含量的科研技術成果,特別是應用甘肅農業大學常永義教授的科研成果“高寒山區紅提葡萄延后栽培種植技術”,在全縣推廣面積達到1128座棚、2256畝,受益農戶1060戶、受益人口4300多人,實現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可觀的收入,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和回應。
近幾年,我們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天??h青海云杉、青楊、祁連園柏等林木種苗檢測標準,林業生態工程質量監理建設得到加強,為實現林業生產科學化、標準化奠定了體系保障,推動了林業技術在全縣貧困地區推廣。
林業科技推廣人才的培養是林業科技推廣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縣林業部門加強了林業推廣人員的技術培訓,通過培訓豐富了科技人員的理論知識,提高了專業水平。同時,還采取現地指導的方式對種植戶進行培訓和教育,提高了他們的科技知識水平及實際操作技能。選派18名技術人員入戶進棚現場指導傳授紅提葡萄種植技術,受培訓人數4320人,目前全縣種植紅提葡萄農戶達到1000多戶,年均收益1600多萬元。
一是促進林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目前,天祝藏族自治縣林業結構發展不完善,而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能夠改變現有的種植和經營模式,提高林產品品質和數量。此外,林業科技推廣還能帶動林業行業的發展,使之成為全縣經濟新的增長點,從而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林業產業結構。
二是加快林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通過多年的發展,天祝藏族自治縣已初步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林業產業結構,通過林業科技的推廣,建立起創新綠色化的林業管理模式,將先進的管理模式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使林業產業管理更加科學化、信息化。
三是提升林業管理水平。傳統的林業管理模式通常都是通過體力勞動,根據自身經驗進行,這樣的發展模式有極高的不可控性。林業科技推廣能夠極大減少林業工作人員的體力勞動,使工作人員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林業的經營管理方面上來,建立完善的林業發展模式,最終提升人民經濟水平和生活質量。
一是林業技術人員隊伍素質偏低。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年齡偏大、素質偏低。據統計,目前全縣林業技術人員中,45歲以上的占48人,35~45歲的占45人,25~35歲的占52人。高素質人才比重偏低,缺乏年輕且專業的技術團隊,不能夠及時有效了解縣域外林業科技相關發展現狀和趨勢,因而不能做出有效的指導。用落后的手段應對新的問題,往往造成較大的損失,對林業科技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推廣十分不利。
二是林業科技運行機制不完善。林業科技推廣還沒有形成相關的運行機制,各個環節之間單獨運轉,缺乏協調合作,資源浪費,科技運用不到位,與其他高新技術地區沒有建立廣泛的聯系,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事倍功半,使天祝林業產業在省內外難以形成市場競爭力。
三是科技投入還有待加強。盡管全縣對林業科技越來越重視,可是科研經費的投入與需求相比嚴重不足,缺乏多渠道投入。林業投入見效慢,直接效益低,當地部門向上級申請資金十分困難。另外,吸引外來投資的力度不夠,很難籌集到外來資金,嚴重制約了林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開展,使得林業事業發展后勁不足,林業科技水平得不到提高。
四是科研成果轉化滿足不了需求。林業科研成果與林業產品生產嚴重脫節,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在林業生產實踐中用不到,而只停留在小面積的試驗和示范中。比如,哈溪小腦皮溝小流域綜合治理實驗示范取得了明顯生態效益,但到目前,項目成果并未得以大面積推廣。隊伍素質偏低、激勵機制不力及投資不足的問題與之相結合,導致科技成果難以大面積推廣應用,生產實踐中的科技需求得不到滿足。
一是要大力培養相關人才。人才是最大生產力,重視人才的培養就是為全縣林業科技發展的未來做出保障,因此,要通過各種方式,大力引進高素質人才,并加強對本地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將天祝藏族自治縣林業技術推廣人員培養成懂創新、知識全面的復合型人才,實現天祝藏族自治縣林業事業的騰飛。
二是要加大林業科技的投入。要想改變林業見效慢、效益低等問題導致的林業投資少的現狀,就必須由政府出面,形成科技投資的新體制,政府應當承擔吸引外資的主要任務,對上級扶貧和發展資金進行合理規劃,加大對林業科技推廣的投入。此外,還要對外進行招商引資,運用本地的資源優勢和特點,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吸引有興趣的外界投資者,助力少數民族地區摘掉貧困的帽子。
三是要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要抓緊實施機制體制改革,相關部門和人員要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形成林業科技成果的快速高效運用。林業科技推廣工作者要深入了解縣域實際情況,針對林業科技推廣所面臨的問題,建立起一套協同創新的新機制,取代原有的舊體制,同時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強推廣力度,進行普及宣傳。
四是要加大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在開發應用新技術新成果方面,可以借鑒國內外其他地區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靈活運用到自身。在推廣新成果新技術的同時,一定要切實鞏固好原有的林業科技基礎,實現天祝林業事業的跨越性發展。
天祝藏族自治縣的脫貧和發展離不開林業產業,同時更離不開林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在面臨長期的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全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結合本地實際,在緊緊抓住傳統林業發展的基礎上,把握新時代林業發展的主要方向,運用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生態林業,為全縣脫貧致富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