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
(1.甘肅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工程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70)
健康監測技術最早應用于航天領域,直至 20 世紀 50 年代才應用于建筑領域,最開始主要應用在橋梁中,在后續發展過程中由于其技術水平不斷提升,被逐漸廣泛應用于其他建筑中。就建筑結構健康監測技術而言,當前其屬于一種新型的研究內容,但由于其監測具有有效性,能夠及時地了解建筑結構情況,更好地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所以其應用對于建筑行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建筑是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場所,其結構健康狀態將直接影響建筑的穩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壽命。近年來,國內外針對城鎮建筑結構健康監測技術的研究越來越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國外相關地區關于工程結構健康監測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比較早,最早是應用于橋梁工程之中,近年來逐步應用到城鎮建筑結構的監測中。例如,目前世界最高建筑——位于迪拜的哈利法塔總高度為 828 m,總建筑面積達到 526 700 m2。該建筑采用的是下部混凝土結構、上部鋼結構的組合結構體系,其中-30~600 m 為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600~828 m 為鋼結構體系,并且在 600~760 m 范圍內加入了鋼斜撐。為了保證這座世界最高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哈利法塔配置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建筑結構監測系統。該系統主要由自動爬模系統(ACS)、GPS 天線系統以及測量總站儀器(TPS)構成,通過安裝于各個樓層的傾斜儀,對整個建筑核心筒結構的垂直度和穩定性進行監測[1]。
國內近年來關于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的研究和應用越來越多,例如,廣州地區的地標性建筑——廣州塔采用了目前國內最為先進的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該系統的典型特點在于,將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和振動控制系統進行了融合,并實現了對建筑區域風、地震結構影響因數的監測。
建筑結構監測與檢測的相同點在于,兩者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對反映建筑結構健康性、穩定性以及安全性的指標進行獲取,再通過科學計算和分析,評估建筑結構的可靠性。基于此,可以對建筑結構的變化趨勢、使用壽命進行預測,這對城鎮建筑管理、舊建筑穩定性監測、古建筑保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與檢測的不同之處在于,監測是通過在建筑結構體上安裝傳感器,再利用 GPS、GIS 等技術,對結構數據進行實時、持續性、自動化監測的過程,涉及到對監測系統的設計以及大量現代科技的組合應用。而建筑結構健康檢測則主要是通過技術人員,按照相關指標系統,利用相關方法以及設備儀器,對相關指標進行針對性檢測的過程。簡單來講,建筑結構健康檢測,主要是間歇性、針對性或專項性的檢測,主要依靠技術人員開展檢測工作,雖然效率較低,但是在一些重點建筑的重點部位檢測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第一,對于建筑結構而言,在使用的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都會對其造成一定的破壞。隨著破壞程度的不斷深入,就會影響到建筑的正常使用,這對于城鎮的建筑影響更大,直接影響城鎮的發展[3]。此外,在使用過程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比如人為、自然等等因素,對其結構進行突發性損傷,那么如何了解其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來對其進行處理,這是關鍵內容。通過健康監測技術就能夠實現這一目的,更好地了解建筑的結構情況,并且明確建筑結構中存在問題的位置,更好地保證建筑結構的穩定。
第二,通過健康監測技術還能夠根據建筑結構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選擇,不僅能夠針對性地進行監測,還能夠實現長期性監測。通過對其監測不僅能夠明確問題位置,了解具體情況,還能夠對其分析,明確建筑結構的使用壽命,及時地采取相應措施。
某建筑工程位于福州市某城鎮,總建筑面積為 13 220 m2,整體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了實現對該建筑結構穩定性、安全性的實時監測,并采取必要措施進行加固優化,相關單位決定引進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實施監測。
第一,根據建筑結構圖紙,對建筑結構的各項常規指標進行監測,如梁體位置、柱體垂直度等。第二,對于建筑結構形變量、形變趨勢進行檢查。
綜合考慮監測內容需求以及現場實際情況,項目采用鋼弦式傳感器(傾角計、應變計、位移計等)和便攜式解調儀實施現場監測。
對于監測所需要的測點數量,按照樓層進行劃分。根據我國規范的相關規定,在該建筑每個樓層及核心結構體上共布設 10 個監測點。測點布設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反映監測對象的實際狀態及變化趨勢,且宜布置在監測參數值的最大位置;
2)測點的位置、數量宜根據結構類型、設計要求、施工過程、監測項目及結構分析結果確定;
3)測點的數量和布置范圍應有冗余量,重要部位應增加測點;
4)可利用結構的對稱性,減少測點布置數量;
5)宜便于監測設備的安裝、測讀、維護和替代;
6)不應妨礙監測對象的施工和正常使用;
7)在符合上述要求的基礎上,宜縮短信號的傳輸距離。
1)混凝土設計強度為 C 40,通過傳感器對其10 個監測點進行監測,發現其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在 47 MPa 左右,并且再次對其進行核查,最終結果與設計方案相符,并且在這其中并沒有發現存在地基沉降問題,從建筑的上部結構分析得出,該建筑結構的地基較為穩定。
2)通過傳感器對混凝土柱、梁的抗壓強度進行實時監測,其強度最小達到 43 MPa 和 42.5 MPa,均滿足建筑工程設計要求。
3)監測發現建筑結構構件并沒有出現變形或者裂縫,與設計圖紙內容基本相符。
5.1.1 技術內容
結構健康監測技術是利用傳感器來對其結構進行監測,以結構特點為基礎,來明確結構問題的所在位置,進而來達到監測結構損傷情況的目的[4]。其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傳感器來獲取建筑結構的變化情況,明確其中損傷的位置,通過相應的方法來進行計算,推斷當前結構的健康情況,并且還能夠通過不間斷監控的方法來了解結構的耗損。結構健康監測其中融合數據分析、網絡通信等等相應技術。
5.1.2 系統組成
第一,傳感器。這是整個健康監測技術中最為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這部分主要是對其需要進行監測的結構獲取數據,并且將其以電、光等方式傳播出去,通常情況下都是將其轉化為電信號。第二,數據采集系統。這個系統大多數都會將其安裝在建筑結構中,然后配合軟件來對其數據進行采集。第三,通信傳遞系統。這系統主要是將所傳輸過來的數據送到數據管理中心。第四,數據監控管理。通過分析損傷、安全預警等等功能,對建筑結構中的問題位置、程度等等進行具體分析,如果其存在異常就會及時報警。
5.2.1 健康監測技術范圍
第一,對于監測范圍可以將其劃分為兩種,分別是局部監測和整體監測。對于局部監測而言,大多適應于建筑結構簡單,或者是能夠明確建筑結構中存在問題的位置,對其進行針對性的監測[5]。所采取的監測方法大多都是通過監測人員來人工檢測。而對于一些結構較為復雜的建筑,就應該采取整體檢測的方法,對于這種監測方法需要為其配備相應監測設備,其所監測的范圍也更廣,不僅有應力、位移等等,而且還有內力、撓度等等相應內容。第二,其局部監測大多都是利用無損監測,比如常見的有發射光譜法、回彈法等等。而對于整體監測而言,作為其結構健康監測技術中的核心內容,就有模型修整、動力指紋等等方法。
5.2.2 健康監測技術評估方法
在對建筑結構進行健康監測過程中,應該進行安全評估。當前所能夠利用的相應方法有可靠度理論、層次分析、模糊理論等等方法[6]。其中的可靠度理論又分為正常和承載力極限兩種形式下的評估,主要是對其結構系統進行具體分析,了解建筑結構的極限承載力,進而得出相應結論。而層次分析法則是通過將多種指標相結合的一種方法,利用這種方法能夠很好地明確各項指標的影響程度,并且保證其評價的科學合理性。模糊綜合評價就是明確在專家評價中所不能夠確定的部分,并將其內容進行數據轉化,進而來了解其安全性[7]。其專家系統是通過構建數據庫的方法,來明確與以往相似的地方,然后對其問題進行解決,但是這種方法不具備時效性。對于建筑結構而言,其不同位置、不同程度的損傷都會導致建筑結構安全程度不同,如何能夠為其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就成為當前人們研究的重點[8]。
通過對建筑結構健康監測應用實例的分析,明確相應的監測內容,按照相應要求來進行監測,最終了解到該工程的建筑結構質量滿足相應要求,而且各部分結構較為完整,并不需要對其進行加固,能夠很好地滿足使用需求。通過對建筑結構健康監測意義、內容等的了解,結合建筑工程的實際需求,采取科學合理的監測技術,這樣就能夠為建筑結構的施工和使用提供相應參考,更好地保證建筑結構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