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才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2019年末,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為防控疫情傳播,武漢實行封城,各地政府紛紛啟動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出臺非緊要工種2020年春節后延遲復工的政策。這將勢必造成建設項目停工、延誤工期,并由此導致項目建設工期延誤帶來的材料費、人工費的增加以及防疫措施的投入,建設成本的增加已經不可避免。
關于不可抗力的范圍,國際上并無統一的解釋,當事人雙方在合同訂立時可自行商定。我國《民法通則》及《合同法》對“不可抗力”有一個概括的解釋: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但事件是否屬于“不可抗力”更多地要看承發包雙方合同約定。合同約定一般有概括式、列舉式和綜合式三種方法。概括式一般只對“不可抗力”范圍做籠統規定;列舉式一般是將“不可抗力”事件逐一列出;綜合式是將以上兩種方式相結合,對可能發生的“不可抗力”事件(如戰爭、地震、暴風雨、雪等)列出的同時,再加上“以及雙方認可的其他不可抗力事件等”的文句。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聯合制定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就是按綜合式約定。文本通用條款17.1規定:不可抗力是指合同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不可預見,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不可避免且不能克服的自然災害和社會性突發事件,如地震、海嘯、瘟疫、騷亂、戒嚴、暴動、戰爭和專用合同條款中約定的其他情形。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可以參考2003年“非典”疫情事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防治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期間依法做好人民法院相關審判、執行工作的通知》(法〔2003〕72號)規定:“因政府行為導致合同疫情期間當事人無法復工或合同不能履行的,應按照不可抗力的相關規定處理”。
2020年1月30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該事件屬于社會性突發狀況,具有不可預見、不可克服、不可避免等特點,符合我國《民法總則》《合同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其性質屬于我國法律上規定的不可抗力事件。
為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播,武漢實行封城,各地政府啟動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出臺非緊要工種2020年春節后延遲復工的政策。工期延誤是必然的,但延誤工期是否造成建設項目損失和成本增加,這些延誤損失和具體成本增加一般要看合同約定及延誤工期對建設項目的實際影響。
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合同約定:如果承包商未能遵守“竣工時間”,承包商應為此違約向雇主支付誤期賠償費。英聯邦合同審定聯合會(Joint Contracts Tribunal)約定:如承包人未能在指定的日期竣工,承包人應向業主支付規定拖期違約賠償金。我國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規定:“因承包人原因不能按照協議書約定的竣工日期或工程師同意順延的工期竣工的,承包人承擔違約責任”。延誤工期賠償金額的約定,國內常用的方法一般是以標的金額為基數乘以約定的百分比,作為每一天延誤的違約金。
同時增加項目管理公司、項目監理公司等單位的管理費用;各項保險費的增加及銀行履約保證期的延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發生后,因工程延期導致投入資金的占用時間延長等財務成本增加。
在建筑市場沒有了土地紅利,沒有了高額凈利率的房地產商,更多地考慮資金時間成本,從資金快速周轉要效益,因此建設項目各環節關聯性較強,某一環節滯后,就有可能影響全局。由于現在社會是合約社會,任一環節出現問題,就有可能牽涉多方合同索賠問題。從某種意義來說,建設項目任一方增加投資,都會壓縮房產開發商的利潤空間。為了減少合同索賠,爭取最大利益,工期拖后復工,各方都會努力為減少損失而趕工期,從而增加人、材、機的投入,改變施工工藝方法,增加夜間施工、冬雨季施工,增加監管人員等,相應的措施費用、管理費用等成本也會增加。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發生后,各地政府結合本地疫情實際,提出各建設項目復工時間,并對各建設項目的疫情控制提出要求。建設工程項目復工后應額外增加成本如下:
(1) 人工費增加,分次分批復工、返工人員隔離等措施導致的增工降效;因疫區人員的隔離、交通、食宿等原因,工人來源短缺,人工費上調等。
(2) 材料機械費增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發生后材料設備等供貨困難,成本增加。
(3) 措施費增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后為復工、趕工單次投入設備、設施及材料費用等如口罩、測溫儀器、消毒、隔離等疫情防控設備及設施。
(4) 管理費增加,現場管理措施升級,人員投入增加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具有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特點,屬于不可抗力。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建設工程增加的成本,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否導致承包人被免除責任,應根據合同的簽訂時間、進度、工人的放假及復工情況、當地疫情對履行項目合同的影響及地方政府的復工要求等進行綜合分析認定。需以合同約定或法律規定為基礎,應因時、因地、因事而定。目前我國工程建設基本都是以工程量清單計價方式簽訂工程合同,在《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GB 50500-2013)中也規定了不可抗力發生后,成本分攤原則及責任人的劃分,但并不是說有了規范及文件的規定,責任就可明確劃分,這還需要建設工程項目各參建方根據自己在合同中的權利義務,按一定程序進行索賠處理,否則,如過了索賠時效,有可能該對方承擔的成本要由己方承擔。
根據《合同法》第118條、最高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規定,工期的順延應由承包單位按合同及有關規范文件約定程序進行舉證。《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GB 50500-2013)規定承包人應在知道或應當知道索賠事件發生后28 d內 ,向發包人提交索賠意向通知書,說明發生索賠事件的事由。承包人逾期未發出索賠意向通知書的,喪失索賠的權利;同時約定索賠應按一定程序處理,如“承包人應在知道或應當知道索賠事件發生后28 d內,向監理人遞交索賠意向通知書,并說明發生索賠事件的事由;承包人未在前述28 d內發出索賠意向通知書的,喪失要求追加付款和(或)延長工期的權利”。因此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持續發展的情況下,承包人應根據項目所屬地方政策防控要求、項目《施工合同》相關條款約定的步驟及時會同監理人收集證明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所造成損失的關鍵證據,說明疫情引起阻礙的詳細情況,統計所造成的損失,并按合同約定的程序提交索賠意向通知和索賠報告,并特別注意每個步驟的時效及行為要求,如時間節點、步驟程序要求、資料要求、接收對象等,以確保索賠有效性。承包人提出的索賠意向書及索賠報告并非要使用“索賠”二字,可以是“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損失情況匯報” “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損失情況商榷函”“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損失情況說明函”等,這樣既能起到索賠的效果,又比冷冰冰的“索賠”,多了一些人情味,使索賠更容易被支持,但內容一定要將事由、費用金額、人員數量、設備數量、材料清單等描述清晰。
根據《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GB 50500-2013)及《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7-0201)規定,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和費用增加,合同有約定的嚴格按照合同執行,合同沒有約定的,可根據《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由發承包雙方按以下原則承擔。
(1) 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導致施工企業停工停產引起工期延誤的應當順延工期,免除其因工期延誤的違約責任。由此導致承包人停工的費用損失由發包人、承包人合理分擔。
(2) 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導致施工企業停工停產期間,承包人應發包人要求留在施工場地的必要管理人員及保衛人員費用由發包人承擔。
(3) 人工單價作為政策性調整的內容,風險應由發包人承擔。
(4) 設備材料價格的風險,原合同中未約定調整辦法或原調整辦法明顯有失公平的,發承包雙方應根據實際情況及市場因素,按公平原則,簽訂補充協議,合理確定材料設備價格調整辦法。如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已經運到項目現場的材料設備受到一些不可避免的損害消耗,由發包人承擔。
(5) 承包人自己的施工機械設備損壞及工地上的周轉材料、腳手架、機械的租賃等費用及停置臺班費用的損失,應由承包人承擔。
(6) 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導致發承包雙方人員傷亡應由其所在單位負責,疫情期間如有人感染,醫治費用應各自承擔。
(7) 工程復工所需清理、修復費用,應由發包人承擔。
(8) 復工后建設單位需趕工的,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如建設單位無趕工要求,承包單位自行趕工的成本增加,由承包單位承擔。
(9) 復工后的發承包單位人員的防疫措施費,由發承包單位自行承擔。
某高校教學樓30 000 m2,由某甲公司承建,合同工期400 d,開工日期為2019年5月28日。某甲公司2020年春節假期為2020年1月17日-2020年2月10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后,某甲公司根據當地政策精神決定某高校教學樓工程視疫情進展情況不早于2020年3月6日開工。為此,甲方向某高校提出索賠清單為:①順延工期49 d;②停工期間管理、安保人員費用800元/(d·人)×4人×49 d=156 800元;③復工后所需人工費上調10%、材料費上調5%;④腳手架、機械設備等租賃費用5 000元/d×49天=245 000元;⑤工程復工所需清理、修復費用5 000元;⑥復工后的人員的防疫措施費30元×200人×165 d=99萬元。
某高校教學樓基建管理人員收到索賠清單后,和監理人員一塊研讀《工程合同》及《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后認為:施工方索賠事項中的“①順延工期49 d”應扣除其春節放假時間24 d,同意工期順延25 d;“②停工期間管理、安保人員費用”也應扣除春節放假時間,同意索賠金額為800元/(d·人)×4人×25 d=80 000元;“③復工后所需人工費上調10%,材料費上調5%”無根據,因為工程主體已完工,只剩裝修階段,根據合同可調價材料如鋼材、水泥等后期已無需求,故不同意其材料上調申請,后期人工費可按政府指導價上調;“④腳手架、機械設備等租賃費用”為措施費用,風險應由承包方承擔,不同意索賠;同意“⑤工程復工所需清理、修復費用5 000元”; “⑥復工后的人員的防疫措施費”中應扣除監理及甲方管理人員10人,每人防疫措施費按政府指導價執行,但不高于每人30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屬于不可抗力事件,項目各參建方在響應政府號召,防范疫情傳播的同時,應做好工程損失的詳細記錄,積極做好證據收集保存工作,注意不可抗力相關權益主張的舉證,同時采取合理措施應對以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避免因此引起發包人向承包人提出反索賠,以期爭取從公平角度來減少公司不必要的損失,保障公司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