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壽明



關鍵詞:小足球;二年級;運球游戲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01-0066-03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指出,水平二學生需要初步掌握球類活動的基本方法,發展柔韌、靈敏、力量等身體素質;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個體差異,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實現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足球運動具有趣味性、對抗性、多變性和集體性的特點,它的技術運用取決于比賽時的狀況,需要運動員瞬間做出判斷和決策。運球是足球的基本技術之一,也是比賽中最常用的技術,小學生在初學足球時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需要長期、反復練習才能提高控球能力,但小學生的注意力并不持久,單一技術的機械重復練習,會很快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且不利于學生理解完整的足球運動。因此本單元各課時均創設動態練習情境,用多個小游戲貫穿整個單元。通過游戲給學生更加接近實戰的刺激,使學生通過體驗——比較——思考——判斷這一過程,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幫助學生理解足球運動的特點。
二、教學背景分析
1.單元內容分析
本單元主要讓學生體驗腳外側運球和腳內側運球這兩種基本的運球變向動作,運球變向的核心價值在于突破防守,完成傳球或射門,動作雖然有多種變化,但共性特征有三個方面:第一,和對手保持合理距離;第二,變換方向;第三,加速跑動。本單元主要讓學生通過體驗練習、游戲和比賽,了解感知這三個共性特征,引導他們思考如何運用運球變向動作,而不是限定在某一個技術環節的練習上,盡量拓展學生的思維角度和寬度。
2.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單元第二次課,是在學生基本掌握直線運球和腳內側運球技術的基礎上設計的,以腳背外側撥球和腳內側扣球為重點學習體驗的內容,這兩個動作在足球比賽中運用廣泛,也是學生比較容易掌握的過人技術。本課將通過抓尾巴—大球追小球—突破封鎖線等游戲,提高學生的靈敏、速度等身體素質,讓學生在不同條件下運用技術,體會運球變向的共性特征。
3.學生情況分析
水平二的學生活潑好動,善于模仿老師的動作,喜歡做游戲,身體素質較水平一階段有了明顯提高,可以完成一些相對復雜的游戲,具備了一定的安全意識,但隨著活動能力的加強,教學中仍要強調安全意識,做好防范措施。
本課授課對象是三年級8班學生,共32人,他們好模仿,有較強的好勝心,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樂于參加競爭性的游戲,但自制能力較弱,注意力持續時間短,需要教師及時提示。其中有2名較胖學生,1名協調性較弱學生,在學練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我校是區級足球實驗校,校園足球氛圍濃厚,經常開展班級聯賽,本班學生對足球非常感興趣,在低年級時已經學習了球性練習和傳接球、運球游戲,球性上有一定基礎,能夠較好地控制運球力度,并能夠遵守足球課堂紀律。另外,有5名學生是校足球隊的主力隊員,控球能力強,在教學中能夠起到一定的引領、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