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高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四地質大隊,新疆 阿勒泰 836500)
志留系中上統庫魯姆提群、泥盆系下統康布鐵堡組及泥盆系中統阿勒泰鎮組是該區的主要地層出露,魯姆提群(志留系中上統)發育于阿勒泰復式向斜的兩翼,淺灰、灰綠色條帶狀混合巖以及矽線黑云斜長片麻巖,十字石紅柱石綠泥石絹云母二云母片巖夾變鈣質砂巖、砂巖等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呈斷層不整合接觸上覆下泥盆統康布鐵堡組地層[1]。
下泥盆統康布鐵堡組:在阿勒泰復式向斜的兩側翼部分布,主要有火山碎屑巖和酸性火山巖以及碳酸鹽成績以及陸源碎屑沉積巖所組成,又可分為上下兩個亞組,康布鐵堡組(下泥盆統)下亞組在阿勒泰復式向斜的北東側翼部分布,整合接觸上覆地層,并以斷層特征接觸下伏地層,有約500m ~1500m的厚度,有兩個巖性段之分,康布鐵堡組(下泥盆統)上亞組和阿勒泰鎮組(上覆地層)表現為斷層接觸狀態,有3個巖性段之分,該區的鉛鋅礦含礦層為第二巖性段,區內的鉛鋅礦均由其所控制。中泥盆統阿勒泰鎮組:主要為碳酸鹽以及基性火山巖以及濱海相碎屑巖(中等變質)所組成,在阿勒泰復式向斜的核部與其兩翼部分產出。
該區的構造主要表現為北西南東向,主要構造為阿勒泰復式向斜,斷裂以及次級褶皺比較發育,該向斜呈現Nw(315°)-SE 的軸向特點,向NE 傾斜,角度為60°大于50km 的軸長,玉勒肯塔勒薩依西側區域上分布著其北西轉折端,在康里克臺東側3km的區域上分布著其南東側轉折端,呈現NE的軸面傾向,角度為50°~70°阿勒泰鎮組(中泥盆統)是其核部的主要地層組成。
火山活動(早泥盆世)在區內非常的強烈,主要表現為酸性與中酸性,有火山噴發空落沉積(英安質)以及流紋巖等組成,促進熔巖與火山碎屑巖的組成。火山活動(中泥盆世)表現較弱,主要呈現基性,促進中基性凝灰巖以及玄武巖形成,區域變質是該區的主要變質特點,接觸交代變質巖主要發育于花崗巖外接觸帶的局部位置上,片理化帶以及糜棱巖等動力變質巖分布于部分斷裂帶上,依照變質程度以及變質特征,區內的變質巖主要有兩個變質相以及變質帶(四個):
綠片巖相:黑云母帶以及絹云母帶是其主要組成。
鐵鋁榴石角閃巖相:主要由矽卡線石帶和石榴十字藍晶石帶所組成。阿勒泰復式向斜核部到外側上分布四個帶,自核部位置到外側呈現不斷加深的變質特征。
在復向斜的核部分布在絹云母帶,千枚巖是其主要組成。在復式向斜的核部外側到兩翼的位置上分布著黑云母帶,變質砂巖以及綠泥石片巖和黑云母片巖等是其主要組成。在復向斜的兩側翼部外側分布著石榴十字藍晶石帶,藍晶石以及十字石和石榴石等是其主要的礦物組成。在復向斜的兩側翼部位置上分布著矽線石帶,主要表現為黑云母石英片巖以及矽線巖等[2]。
康布鐵堡組(下泥盆統)上亞組是礦區的主要地層特征,主要出露第一、而巖性段。
(1)康布鐵堡組上亞組第一巖性段。在研究區的中部位置上分布著該巖性段,形成薩熱闊布背斜核部,并發育于礦區的北東側區域上,整合接觸下伏地層。
海相火山碎屑巖是礦區中第一巖性段的主要特征,晶屑凝灰巖(變流紋質)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變流紋質火山角礫巖出現在局部位置上,由于區內褶皺構造因素影響,巖層具有非常大的變化,第二巖性段在中間進行殘留多層,主要為黑云母綠泥石片巖巖層,厚度主要在幾十米到三百米。
(2)康布鐵堡組上亞組第二巖性段。主要有碳酸鹽沉積以及碎屑沉積和粘土質淺變質巖所組成,火山碎屑少量,凝灰質上以及流紋質晶屑凝灰巖和綠泥石石英片巖等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
斷裂構造是區內的主要構造特點,壓剪性是斷裂的主要特征,有的為幾十米有的為幾百米。寬度幾十厘米到幾米,向北東向傾斜,角度為83°±5°。區內的礦體礦化體均受控于區內的斷裂構造,在粘土質沉積變質巖和火山巖分界部位分布著控礦容礦斷裂,主要表現為剪切性質,由于斷裂長而窄,長度百余米到千米,寬度為0.2m ~1.6m,石英脈重晶脈在斷裂中進行充填。
康布鐵堡組(下泥盆統)上亞組是礦區的主要地層出露,主要出露第二巖性段,有南北兩個礦化帶之分,有4 條金銅礦體被圈出,金銅礦體主要為1 號、2 號,銅礦體為3 號、4 號,還有一些金礦化體呈小透鏡狀和薄層狀。
金銅礦體:主要以銅為主,有約180m 的長度,保持在1.35m ~2.20m 寬度范圍,平均為1.74m 寬,產出特點呈現層狀與脈狀,石英脈(孔雀石化)以及綠泥石片巖是其主要的賦礦巖性,晶屑凝灰巖(變流紋質)是其下盤的主要圍巖特征[3,4]。
②號金銅礦體:長度與寬度分別為50m、0.70m,產出特點呈現脈狀,孔雀石化石英脈是其主要的賦礦巖性,綠泥石英片巖以及晶屑凝灰巖(變流紋質)是其主要的圍巖蝕變特征。
③號銅礦體:該礦體長寬分別為80m、1.50m,產出特點呈現脈狀,綠泥石片巖以及孔雀石化石英脈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
④號銅礦體:該礦體在長度與寬度上分別為230m、1.95m ~2.35m,產出特點為薄層狀以及脈狀,綠泥石片巖以及石英脈(孔雀石化)是其主要的賦礦巖性。

圖1 紅嶺金銅礦地質圖
康布鐵堡組(下泥盆統)上亞組第二巖性段是該礦的主要從產出部位,主要在粘土質區域淺變質巖以及火山碎屑沉積細碎巖巖中產出,區內的構造以及層位對礦體騎著明顯的控制作用,火山汽熱液噴流沉積(火山巖相控制)是成礦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重要的含礦層,層控構造蝕變巖型是該礦的主要成因類型。
(1)原始的礦源層由火山噴流沉積做提供,在區內兩次火山噴發旋回的間歇中形成含礦層,此時火山活動呈停滯狀態,然而汽液噴流與火山噴發沒有出現完全停止,在海解作用影響下,細碎屑物質與火山氣液等其中含有大量的富含成礦元素,促進細碎屑沉積和粘土質形成,硅質巖具有含熱水沉積特點,金礦在含礦層中廣泛的發育,金礦化蝕變帶。
(2)金成礦受斷裂構造所控制,在斷裂帶中產出,不但是金礦重要的控礦與容礦構造,而且斷裂構造影響下,造成成礦物質不斷的重新遷移以及分配富集,提供的熱液通道以及沉積空間促進金礦的成礦。
(3)金礦成礦受熱液活動所控制,火山作用對形成的礦源層影響,并伴有淺成巖漿的侵入,熱液在巖漿期后,不斷上移和地表水共同作用之下,促進金元素在礦源層中不斷的活化與遷移,在構造破碎帶中含金熱液不斷的遷移,由于溫度的不斷下降,改變的物理與化學條件,金在有利的空間范圍內不斷的沉淀下來,促進礦體的形成。
(4)有4條金銅礦體在紅嶺金銅礦區地表被控制,同時還存在銅礦化以及金礦化體(呈小透鏡狀與薄層狀產出),礦體規模不是很大,然而在構造影響下,促進石英棉以及蝕變帶在構造影響下形成。該區成礦帶相接于烏拉斯溝金銅礦床,恰夏金銅礦體與其南部相接,尖滅再現特征可能存在于成礦帶金礦體上,顯示區內金熱液活動非常的廣泛,依照薩熱闊布金礦特征分析,在地表范圍,礦體呈現小規模的出露,主要表現為石英脈型,在深部位置上呈現不斷變大與變富的特點,礦石類型由石英脈轉化為構造蝕變巖型,所以蝕變帶深部以及地表含金石英脈是找礦最有利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