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二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 昌吉 831100)
烏圖順金礦分布于新疆西北側區域上的雪米斯坦火山巖帶西側區段上,大地構造為準噶爾北緣古生代陸緣活動帶內的晚古生代成熟島弧上。此火山巖帶為新疆西北側區域上的3 條重要的火山巖帶之一,呈帶狀分布于東西方向上,火山巖不僅巖性復雜,而且還具有非常大的厚度和完全的巖漿演化系列,發育基性到酸性的各種火山碎屑巖,同時還發育火山熔巖,這些為金礦的形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下文主要對新疆烏圖順金礦地質特征進行分析探討,并分析其礦床成因,希望能為區內的找礦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1]。

圖1 烏圖順地區區域地質特征
下石炭統和泥盆系海陸交互中基性與中酸性火山巖與火山碎屑巖等是該區的主要地層出露,中酸性以及酸性的下二疊統火山相對次之,小面積出露火山碎屑。褶皺以及斷裂構造在區內非常的發育,謝米斯臺山背斜是該區的主要的背斜構造,巴音布拉克深大斷裂是該區的主要的斷裂構造,呈現非常大的規模,具有較早的發育時間,呈現多期次的活動特征,呈現多期次的活動特點,壓性是其早期特征,后期由于強烈的火山巖作用張性在局部出現,此斷裂發育明顯的次級斷裂,主要的斷裂包括近EW 向以及NE 向和NW 向斷裂,區內的控礦斷裂主要為兩組分別為近EW 與NE 向。和地層呈現平行展布走向的為近EW 向斷裂,地層被NE 斷裂以及NW 向斷裂斜切。區內非常發育NE 向斷裂,呈現非常大的規模,主要表現為左行壓扭性的特征,華力西期花崗巖背其進行切割,該區發育侵入巖,巖漿巖區主要為西準噶爾,華力西中期花崗巖與其次級的花崗巖等是沙爾布提—雪米斯坦巖漿巖帶主要的巖體。構造在空間范圍內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該區的構造以及巖體展布方向呈現一致的展布特征(圖1)。該區的石炭紀地層以及晚古生代泥盆均有輕微的變質作用特點,促進重結晶以及淺變質的巖石形成。
塔爾巴哈臺組(上泥盆統)上亞組是礦區的主要賦礦地層,主要呈現硅化晶屑凝灰巖(灰白色硅化),在礦區的中東部地區出露。巖石呈現凝灰結構以及塊狀構造特征,火山塵膠以及晶屑是其主要的組成,呈現較強的巖石硅化特點,斷層接觸上覆的地層,金礦主要賦存在該地層中,灰白色以及白色次生石英巖是其主要的容礦巖石,結構特點呈現粒狀變晶結構以及塊狀的構造。在花崗巖體外接觸帶以及F6、F12斷層間分布,產出特點呈現脈狀以及透鏡狀。NEE 向次生石英巖內是金礦體的主要產出部位,在EW向中產出次生石英巖,生產方向產出的次生石英巖不含礦。
斷層是該區的主要的構造特征,主要呈現NNW、NNE、NEE 向展布,首先形成NEE 向斷層,晚期形成的斷層主要為NNW、NNE 向。金成礦過程中有NEE 向斷層參與,和礦化存在非常緊密聯系,有些NNW 向斷層破壞著礦體。規模最大的斷層主要為NEE 向,主要包括6 條,和成礦存在密切聯系的為F6、F12斷層。在礦床的中部區域上分布著F6斷層,硅化晶屑凝灰巖碎屑(灰綠色)是其主要組成,褐鐵礦化以及碳酸鹽化和硅化以及綠簾石化和孔雀石化等是均見于破碎帶內,張扭性是斷層的主要性質。在礦床的中部偏東測區域上分布著F12斷層,與F6斷層呈平行的特征,硅化晶屑凝灰巖碎屑(灰綠色)是其主要的組成。綠簾石化以及碳酸鹽化和硅化以及孔雀石化和褐鐵礦化以及黏土化與錳礦化等是其破碎帶的主要特征,壓扭性是斷層的主要性質特點,金礦化和NEE 向斷層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2]。
有5 條金礦體在礦區中被圈出,礦體的走向山表現為NEE—SWW 向、向S 向傾斜,有呈現近EW 向、向N 北傾斜,有的呈現NEE—SWW 走向、向北側傾斜,角度為65°~87°。灰白色次生石英巖是其主要的賦礦巖石。下面以區內的典型礦床L#5 為例開展相應的研究工作,礦區的東部是礦床的主要分布地帶,有約75m 的長度,有約2.00m的厚度,呈現14 ~40m的斜深。在地表區域上主要表現為脈狀分布特點,膨大現象出現在局部,在剖面上礦體表現為楔狀。
礦體在地表呈現SE(148°~170°)的傾向,地下呈現NW 向傾斜。灰白色次生石英巖中是礦體的主要賦存部位,為(1.17 ~59.80)×10-6,單樣品特征。晶屑凝灰巖弱硅化(灰綠色)是礦體頂底板的主要特征,和礦體表現為突變接觸關系。
輝銀礦以及銀金礦和自然金等是其主要的礦石礦石礦物,自然金主要表現為星點狀以及他形粒狀等,在透明礦物粒間分布,有的在透明礦物中分布,綠簾石以及方解石和石英等是其主要的脈石礦物組成,同時還有孔雀石以及銅藍和褐鐵礦以及綠泥石等。石英主要表現為它形粒狀特征,并呈現不規則的特征進行緊密互嵌,呈現不均勻的等粒分布,黃鐵礦主要表現為他形粒狀,在透明的礦物間分布,褐鐵礦化存在于碎裂隙當中,褐鐵礦化存在于碎裂隙內,星點狀以及它形粒狀是其主要的金礦石特征。
硅化是該礦金成礦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該區中,金礦是最為廣泛的蝕變類型,石英脈是早期硅化的特點,同時還有團塊狀在晶屑凝灰巖內進行分布,和金礦化沒有較為明顯的關系特征,中期階段的硅化,主要是硅質在滲透交代圍巖過程中形成原有的礦物,硅質在巖石中具有較高的含量,不斷變硬變脆,促進強硅化特征的蝕變巖形成,和金礦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晚期階段硅化主要表現為網脈狀的特征,在礦體地層以及各種脈巖內分布,和金礦化沒有明顯的聯系性。在礦床后期階段成礦過程中碳酸鹽化是重要的蝕變類型主要表現為方解石細脈,同時伴生適應細脈,促進石英方解石細脈的形成,相較于金礦化沒有較為緊密的聯系,同時還有錳礦化以及孔雀石化和綠泥石化和高嶺土化等圍巖蝕變特征。
第三次在華力西中期階段形成的花崗巖巖漿等是其沿NEE—SWW 向斷裂發生侵入,含SiO2熱液在后期階段,隨著F6、F12斷層發生上溢,并將晶屑凝灰巖內的Au 逐漸溶濾,并不斷使其進行活化逐漸遷移,由于含礦熱液不斷向上一些部位移動,改變了物理化學條件,對熱液系統的平衡給打破,造成含礦介質不斷和圍巖出現交代作用,同時還有硅化蝕變參與其中,Au 在含礦熱液當中逐漸的被還原,形成獨立金礦物,溫度在成礦后期階段的改變,并不斷的減低,圍巖和熱液再一次出現交換作用,促進碳酸鹽細脈與少量的Au 沉淀,主要依據為:①在華力西中期階段形成NEE—SWW 向斷裂,華力西中期花崗巖被此斷裂進行切割,在次級斷裂和裂隙中有含金石英脈充填。②NEE—SWW 向斷裂嚴格控制著成礦帶,此斷裂及其次級斷裂是重要的成礦空間。③花崗巖在華力西中期侵入促進成礦形成,塔爾巴哈臺組(上泥盆統)晶屑凝灰巖以及凝灰巖是最為重要的礦源層。④花崗巖(華力西中期)以及脈巖內Au 呈現較低的豐度,顯示出各種侵入體內不含Au。綜合分析認為該礦屬于中—低溫熱液型礦床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