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映林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地質隊,廣西 南寧 530023)
廣西梧州某鉛鋅多金屬礦是新設立的探礦權勘查區域,南西面與國家出資探明的大型鉛鋅礦床相距約20 公里,其地質特征、成礦條件相似,經前期地表勘查工作,已發現了一些良好找礦線索。本文通過對礦區地質特征、成礦條件以及控礦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并借鑒鄰近已探明大型鉛鋅礦床的勘查經驗與成礦規律,確定找礦地段,為下步礦產勘查提供參考。
勘查區位于華南板塊華夏陸塊之臺云隆起南東端,揚子板塊與華夏板塊結合帶(欽州灣-杭州灣結合帶)西南段、大瑤山隆起區東南緣、欽防坳陷區北東緣及博白—岑溪深斷裂帶北東段。主體構造為北東向加里東期變質褶皺基底,海西—印支期褶皺多屬蓋層褶皺,常與同向逆沖斷裂組成逆沖褶皺帶,燕山期褶皺多形成平緩開闊褶皺或短軸褶皺。斷裂構造以北東向為主,博白—岑溪區域深大斷裂于勘查區北西側通過,具多期活動的特點,并直接控制古生代的沉積巖相、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及巖漿活動。動力變質的韌性剪切帶發育,在岑溪市廣平巖體等巖體內都較大規模的千糜巖、糜棱巖及片理化帶,對本區構造形跡的形成具控制作用[1]。
本區特殊的地質構造區位,多期次構造運動所形成的復雜地質構造環境,時空上對成礦十分有利(圖1)。
本區巖漿活動頻繁,以加里東期、燕山期的酸性、中酸性侵入巖為主。志留紀酸性侵入巖、泥盆紀花崗巖、石炭紀花崗巖、三疊紀酸性侵入巖、侏羅紀酸性侵入巖、白堊紀侵入巖均有岀露。其中以侏羅紀酸性侵入巖分布面積最廣,次為志留紀酸性侵入巖和三疊紀酸性侵入巖。區內經歷從加里東期至喜山期多期次構造運動與巖漿活動等變質作用改造,形成了核部為高溫角閃巖相、混合巖化、花崗巖化及片麻巖等深變質巖系,出露有志留紀(Sgγ1C)片麻狀中粒堇青黑云二長花崗巖、泥盆紀(Dgγ2)片麻狀細粒黑云二長花崗巖,以及博白—岑溪斷裂東段邊緣的洞尾淺粒巖組,中侏羅世酸性侵入巖與震旦系、寒武系接觸帶角巖化強烈。其中燕山期早期和晚期熱液活動是本區域中低溫金銀鉛鋅硫化物主要成礦期[1]。

圖1 XX 鉛鋅多金屬礦勘查區地質簡圖
本區位于呈北東向展布的博白--岑溪布格重力異常正值異常區北緣,西北和東南與藤縣、羅定兩個負值異常區相鄰,東北方向與蒼梧---郁南正值異常區相鄰。區域上表現為寬緩的重力低異常區,合浦—博白—岑溪深斷裂帶的重力場表現為局部重力高、低異常過渡帶和重力梯度帶,呈北東向帶狀展布,局部異常多、變化大;航磁場特征表現為以正磁場為主的寬廣平靜磁異常區,位于呈近南北向展布的新地--大業航磁△T 異常負值異常區南緣,異常單個呈長條狀,線狀,寬度小,梯度陡,正、負異常伴生,證實為矽卡巖型磁鐵礦、沉積變質鐵礦、伴生磁黃鐵礦的銅鉛鋅多金屬礦所引起,部分異常與動力、熱變質、接觸變質和火山活動有關[2]。
以云開地區與金屬成礦關系密切的26 種元素作聚類統計(歐氏距離法)分析,樣本取自區域化探掃面分析結果,大致可將元素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為Sc、Ga、La、Rb 等稀土類元素組合;第二類為Co、Ti、Ni、Zr、Cr、V、Y 等具有一定活化程度的圍巖組分元素組合;第三類為Cu、Hg、Cd、Zn、Bi、Mo、W、Ag、Au、As、Sb、Pb、Sn、Mn、Nb 等,反映區域巖漿熱液礦產--金銀鉛鋅銅錫鎢銻多金屬成礦元素組合[1]。
以上述26 種元素分別統計其平均值、變異系數(Cv)、濃度克拉克值(KK >1 為富集、高含量),將元素歸納為六種分布類型:即高含量強分異、高含量弱分異、高含量均勻分布型和低含量強分異、低含量弱分異、低含量均勻分布型(如下表)[2]。

表1 區域元素地球化學分布類型特征簡表
由表看出,高含量強分異分布類型的元素,相對富集能力最強,成礦可能性也最大。高含量弱分異及低含量強分異分布類型的元素局部成礦可能性次之,均勻分布型的元素成礦可能性則相比前者小。因此,區域地球化學條件對銅、鉛鋅、金銀等多金屬礦產的形成有利。
勘查區位于博白—岑溪深大斷裂帶東段南東側,南西面與國家出資探明的大型鉛鋅礦床相距約20 公里,處于已探明礦集區主要控礦構造北東向斷裂延伸范圍內,兩者同屬加里東期變質基底褶皺,成礦條件極為相似。其主要地質特征如下。
僅分布奧陶系中統東沖組(O2d),普遍受區域變質作用影響。巖性為輕變質粉砂巖夾絹云石英千枚巖、輕變質粉砂巖夾泥巖。與晚侏羅世酸性侵入巖為侵入接觸關系。
前期勘查工作發現兩處含礦蝕變斷裂破碎帶F1、F2,其中F1斷層發育于巖體與奧陶系中統東沖組(O2d)接觸部位,呈北北東走向,破碎帶發育,主要由構造角礫巖與石英脈組成,成分為奧陶系中統東沖組(O2d)區域淺變質的粉砂巖夾泥巖,硅化、石英巖化以及褐鐵礦化等蝕變較強烈;F2斷層發育于奧陶系中統東沖組(O2d)淺變質的粉砂巖夾泥巖中,呈近東西走向,具有強烈硅化、褐鐵礦化。
勘查區分布晚侏羅世酸性侵入巖中細粒斑狀黑云二長花崗巖(J3γ2)以及中粒斑狀角閃黑云二長花崗巖(J3γ3H),本區中低溫金銀鉛鋅硫化物主要成礦期[1]。兩者均產于復式巖體內部,主要礦物由斜長石、微斜微紋長石、石英、黑云母組成;副礦物以磁鐵礦、鋯石、榍石、褐簾石、磷灰石組合為特征。巖 石 化 學 成 分SiO273.08% ~73.55%、TiO20.12% ~0.270%、Al2O313.41% ~13.60%、Fe2O30.30%、FeO1.26% ~2.11%、MnO0.04%~0.10%、MgO0.09%~0.10%、CaO0.64%~1.17%、N a2O 2.6 6 8% ~ 2.9 6%、K2O 4.6 7 0% ~ 5.3 5%、H2O+0.131%~0.164%;微量元素含量較高的有W、Sn 等。表明巖漿成分具有多樣性與化學活性,在地質作用下對中低溫金銀鉛鋅硫化物成礦有利[2]。
本區歷經多期次構造運動,奧陶系遭受區域變質作用,其巖石類型主要有淺變質砂巖、板巖、千枚巖等;動力變質巖主要有碎裂(化)巖、構造角礫巖等;熱變質巖主要有大理巖以及各種矽卡巖;此外,尚有花崗巖的自變質現象,主要表現為絹云母化,鉀長石化、硅化、綠泥石化等[3]。勘查區巖體接觸帶、斷裂破碎帶均具較強硅化、黃鐵礦化及褐鐵礦化,是銀鉛鋅鎢鉍等中低溫礦產重要找礦標志。
勘查區已揭露到1 個鉛鋅礦體和1 個鎢鉍礦化體,斷裂構造與巖體接觸帶對礦(化)體起控制作用。礦(化)體規模中等、形態呈不規則脈狀,走向以EW、NNE 向為主,傾角較陡,厚度數米~十數米,單工程品位達礦化至邊界品位要求。
已揭露到礦石為地表氧化礦,可分為構造角礫巖型礦石、石英脈型礦石、硅化及褐鐵礦化變質砂巖型礦石,具角礫結構、碎裂結構及壓碎結構等。金屬礦物主要為閃鋅礦和輝銀礦和黃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白云母、絹云母等。
據前人研究成果,本區礦床成因為以巖漿熱液成礦為主的多成因復合成礦,礦體與燕山早期大沖花崗閃長巖體(γδ2)空間上密切相關,同時與NNE、NE 向構造復合部位往往是礦化集中區或成礦流體匯集區,礦體賦存于奧陶系中統的細砂巖、砂巖、鈣質砂巖夾白云質泥質灰巖或泥質灰巖中[4]。勘查區地質特征及成礦條件與西南面相鄰探明的大型鉛鋅礦類似,甚至有可能是礦集區北東延伸部,目前已揭露到賦存于斷裂構造與巖體接觸帶中鉛鋅礦體與鎢鉍礦化體,深部有尋找鉛鋅礦體的良好條件。
鄰近礦田在勘探和研究過程中,總結出了值得借鑒的幾點勘查經驗:礦體具群帶性、多條性、走向上變化大,要弄清巖體與圍巖的接觸面產狀,基本上在只要有花崗閃長巖與奧陶系的細砂巖、砂巖、鈣質砂巖夾白云質泥質灰巖或泥質灰巖接觸部位多能找到礦體;大多數礦體為盲礦體,要結合地層、巖漿巖與物探異常綜合考慮,激電異常區則見礦的可能性較大;凡是花崗閃長巖具綠簾石化蝕變較強時往往其下部可見到鉛鋅礦(化)體;圍巖具簾石化、矽卡巖化或黃鐵礦化較多時,離礦(化)體位置較近;巖體的接觸面產狀具多變性,巖體綠簾石化蝕變很強的巖石則往往存在鉛鋅礦(化)體[3]。
因此,勘查區找礦方向是:在綜合研究以往地質成果資料基礎上,以已發現的礦(化)點為中心,向四周擴大找礦成果,結合點上解剖礦體,采用點面結合,運用有效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手段,對已揭露礦(化)體合理工程布置,爭取找礦新突破。
勘查區地質特征及成礦條件與西南面相鄰探明的大型鉛鋅礦類似,甚至有可能是礦集區北東延伸的一部分,深部有尋找鉛鋅礦體的優越條件,可望進一步擴大礦床的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