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周
(遼寧省冶金地質四〇一隊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大連 116100)
巖溶是可溶性巖石以水溶解為主的化學溶蝕作用,伴隨機械作用而形成溝槽、裂隙、洞穴等的總稱,如巖溶頂部不斷被地表水或地下水不斷沖蝕或溶蝕,便會形成土洞,土洞一般比較不穩定,很容易塌陷,形成地質災害[1]。
根據巖溶的形成機制可知,巖溶為可溶性巖石中的空穴,及時內部存在水、泥沙、碎石等填充物,其與基巖波阻抗也會存在明顯差異,在巖溶邊界地震波會發生繞射現象,進而使得其同相軸發生畸變(錯斷、上凸、下凹等),或導致地震波動力學特征發生突變,并可根據這些突變確定探測巖溶的大致水平位置。本文結合遼寧某地巖溶探測實際案例,介紹一下淺層地震兩種常用方法,即地震映像法(以下簡稱映像法)和反射波水平多次疊加法(以下簡稱疊加法)。筆者根據兩者各自原理特點及適用性,在不同施工地段選取適用方法,詳細討論兩者相結合在巖溶探測中的實際應用效果。
1.1.1 地層
(1)元古界遼河群大石橋組三段(Ptlhd3)。本區該組地層巖性主要為白云石大理巖,此類巖石為碳酸鹽類,在地下水作用下極易形成溶洞等地質現象,巖溶和裂隙發育[2]。
白云石大理巖:灰白色,風化后灰色或灰黃色,細粒或不等粒變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白云石90%、石英5%組成。含少量滑石、磁鐵礦和碳質物。巖石表面有水垢、溶蝕孔等現象。
(2)新生界第四系(Q)。主要分布在溝谷、河流的兩岸及山間洼地,構成河床及溝谷的沖積層和沖積扇裙。在山坡形成殘積和坡積物。巖性為粘土、砂土、砂礫及礫石等,厚度0.5m ~17.5m。
1.1.2 構造
從區域來看,該區構造以北西向及近東西向斷裂為主,工作區附近以進東西向構造為主,已探明的地下河或巖溶群多沿構造分布。
工作區整體呈現兩邊高中間低的地勢,中間最低處為一條南北走向季節性河流,河流兩側相對較為平坦,為居民區,人工堆積物及建筑垃圾較多,民房分布對地震測線布設形成障礙。施工期為枯水期,河道及漫灘均為鵝卵石河沙及雜草堆積物。塌陷處位于村健身場地河道附近,為典型土洞塌陷。
經調查附近歷年出現坍塌亦均為土洞塌陷,且基本沿河分布,據此可知走向近東西的巖溶群,在河道附近更以發展成土洞。因此調查探測重點區應設置和兩側[3]。
(1)映像法。映像法是基于所謂最佳偏移距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地震勘探方法,在探測中可以利用多種波(折射波、反射波、繞射波,面波等)作為有效波來進行探測。在這種方法中的最佳時間窗口內選擇一個公共的偏移距,每次激發后用一道接收,然后沿測線方向同時移動炮點和檢波器,最后獲得一條地震映像時間剖面。其原理示意圖如下所示。

圖1 地震映像探測原理示意圖
地震映像法的優點:對施工場地要求相對較低,由于選擇的公共偏移距,因此不受振幅和相位變化影響,容易正確識別同相軸,不需做動校正,工作效率較高,適用場地條件相對寬松,受地形及連續變化低速帶影響相對較小;缺點抗干擾能力差,且無法時深轉換。
(2)疊加法。疊加波法勘探是利用不同地下介質彈性差異,引起地震波速場的變化,從而產生彈性異常(速度不同),并在分界面產生反射現象。實際測量時由于地震波多次反射及隨機干擾(車輛經過)造成有效波信息淹沒其中,難以分辨,采用單次觀測往往難以準確判斷達到探測目的。因此實際野外觀測時往往采取在測線上不同點激發、相應點接收來自地下界面相同反射點的多個地震記錄道(CMP)進行疊加,疊加后多次波及隨機干擾大多被削弱,從而達到突出有效波提高信噪比的目的。數據處理時通過對多道反射結果進行速度分析、動校正及共CMP疊加,將其轉化為t0 時間共深度點疊加道集,最后時深轉換根據反射波同向軸變化確定巖溶位置 。探測原理見圖2。

圖2 地震反射波水平3 次疊加探測原理示意圖
疊加法勘探優點:可以對多次反射有效壓制抗干擾能力強,精度較高,對構造及巖溶反應較為準確;缺點:對場地要求較高,對于地表低速帶連續變化地段靜校正效果欠佳地段探測能力較差,工作效率較低,施工成本較高。
針對布置地震測線場地實際情況,結合地震方法特點,通過方法試驗,認為映像法適合地表低速帶變化復雜、地形多變地段(建筑垃圾場地及河灘);反射波法適合地表人工硬化地段(水泥廣場及板油路面)探測。
(1)Ⅰ號剖面。

圖3 Ⅰ線地震映像剖面圖
由上圖,由于其靠近小河且與之平行,該剖面兩端均為河漫灘低速帶,中間為農戶及庭院健身廣場水泥硬化地段。映像剖面位置道號:24 ~29(48m ~58m)、36 ~45(72m ~90m)、52 ~57(104m ~114m)處出現同相軸畸變,為明顯的繞射波特征,中間地表硬化地段,同向軸相對雜亂,為多次反射影響。其中第2 處異常中心(道號42)即為塌陷位置,據此推斷該物探異常可能與巖溶有關。
(2)Ⅱ號剖面。

圖4 Ⅱ線地震映像剖面圖

圖5 Ⅱ線地震反射波水平3 磁疊加剖面圖
由上二圖:由于其靠近小河且與之平行,該剖面南部為河漫灘,北部柴草堆積層及建筑垃圾,均為低速帶,中間為農戶及庭院健身廣場水泥硬化地段。對應地震映像剖面位置道號:14 ~21(28m ~42m)、46 ~54(92m ~108m)處出現同相軸畸變以及振幅頻率變化,為明顯的繞射波特征,但由于中間硬化地段多次反射同向軸過于雜亂,探測效果較差,因此針對硬化地段布設反射波剖面。結果顯示距起點75 ~82(寬度7m)深度15m ~23m、樁號101 ~107(寬度6m)深度11m ~26m 處出現反射波同向軸上部上凸,下部下凹,能量減弱(振幅突然減小)或同向周雜亂現象,推測均為巖溶引起。
(3)Ⅲ號剖面。

圖6 Ⅲ線地震反射波水平3 磁疊加剖面圖
由上圖,距西端55m 附近同向軸錯斷,推斷有斷層存。距西端25m ~34m(寬度9m)深度20m ~27m、66 ~78(寬度12m)深度17m ~25m 處出現反射波同向軸上部上凸,下部下凹,能量變化(振幅突然減小或增大)或同向周雜亂現象,推測均為巖溶引起。
Ⅰ號剖面,針對映像法剖面推斷三處巖溶位置,自南向北布設布設ZK1、ZK2 和ZK3 號驗證孔結果見表1。

表1 Ⅰ號剖面鉆探驗證結果
Ⅱ號剖面,針對映像法及疊加法剖面推斷三處巖溶位置,自南向北布設ZK4、ZK5 和ZK6 號驗證孔結果見表2。

表2 Ⅱ號剖面鉆探驗證結果
Ⅲ號剖面,針對疊加法剖面推斷兩處巖溶位置,自南向北布設ZK7 和ZK8 號驗證孔結果見表3。

表3 Ⅲ號剖面鉆探驗證結果
由鉆探驗證結果顯示,淺層地震推斷巖溶位置較為準確;由ZK6 和ZK7 鉆孔(分別對應Ⅱ號疊加剖面2 號異常和Ⅲ號疊加剖面1 號異常),在深部(25m 以下)有頂底跨度較大或多層巖溶存在,但由于淺部存在具有松散填充物的巖溶,地震波衰減較大,對深部巖溶反應不明顯。
(1)針對工作區復雜施工條件,對于地形變化較大或淺表低速帶變化復雜和地表硬化地段,分別選用映像法和疊加法;兩種方法相結合探測,相輔相成,不僅可以相互彌補不足還可以相互印證,探測效果較好。
(2)通過鉆探驗證,各剖面同向軸彎曲或振動特征發生變化,出現明顯繞射散射位置,處均見由沙土填充或無填充物巖溶,證明推斷結果可靠。
(3)鉆探驗證結果顯示,該區巖溶為巖溶群,在不同深度均有分布,頂底跨度較大巖溶多被碎石及沙填充。由于錘擊震源能量較小,由于散射作用,在其穿透淺部填充物后,能量衰減較大,深部反射波振幅很小,因此兩種方法深部(25m 以下)垂向分辨率均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