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武漢特派記者 樊巍 崔萌

被稱為“人工肺”的EC?MO因為在媒體報道中頻繁出現,而讓普通人耳熟能詳。這個高科技設備是如何從死神手里搶救病患的呢?《環球時報》赴武漢特派記者日前采訪了一線醫護人員。
什么是ECMO
ECMO技術也被稱為體外膜氧合治療儀,簡稱“葉克膜”,很多醫生也將其稱為“人工心肺機”,它的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將人體內的血液通過導管引出,經過模擬人體心臟功能的“血液泵”,將血液送入“人工肺”,將非氧合血氧合成氧合血,然后通過導管輸回人體。“我們現在就是用它(ECMO)部分替代病人肺的呼吸功能,為病人的肺部治療爭取時間。”江蘇援漢醫療隊醫療組副組長喬莉介紹稱。
這項被臨床醫生形容為是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最后法寶”的醫療技術,因為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屢次“臨危受命”而被公眾所知曉。3月3日,《環球時報》記者前往武漢市第一醫院,見證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漢醫療隊在武漢市第一醫院的首例ECMO手術(如圖),順利為一名70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癥老人實施ECMO治療。
ECMO連續創造奇跡
在使用ECMO之前,這名70歲的老人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漢醫療隊接管的武漢市第一醫院ICU病房中已經試遍各種治療手段。“病人入院以后就已出現呼吸衰竭情況,我們先給病人實施多種治療方案,截至今天(3月3日),氣管插管直接通氣已進行8天,今天我們對病人進行CT復查,發現病情還在持續惡化,病人兩肺發展到‘彌漫性病變,所以說病人目前的氧活維持比較困難,我們綜合考慮決定給病人進行EC?MO治療。”江蘇援漢醫療隊醫療組組長齊栩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
據了解,ECMO技術被稱為是ICU界的頂尖技術,通常應用于心肺功能嚴重受損的危重癥病人救治,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中心ECMO治療團隊先前的救治案例中,曾應用ECMO救活一位心臟停跳3天的病人。在很多瀕于絕望的情況下醫生都會使用它去創造奇跡。
“我們一旦用上這種機器,就是掰開死神的手,把病人硬往回拽。”江蘇援漢醫療隊醫療組副組長喬莉如此形容ECMO技術的使用。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斗中,ECMO技術通常被用來“兜底”,作為最后的治療手段。以3月3日晚,江蘇援漢醫療隊對這名70歲老人采用ECMO技術救治為例。這名老人在遭受新冠肺炎病毒的攻擊后,肺功能已嚴重受損,雙肺基本失去氧合能力,在有創通氣俯臥位的情況下,病人的氧合指數在90左右(正常數值大于300),但老人的肝、腎等其他臟器功能正常,血壓、心肌標志物和心肌酶譜等等指標也都還在正常范圍,在這種一息尚存的情況下,江蘇援漢醫療隊專家組經過嚴密討論,最終決定使用ECMO治療。
據江蘇援漢醫療隊醫生介紹,使用ECMO只是部分替代病人肺器官的呼吸功能,目的是讓病人的肺有一個休息的過程,在最理想情況下,病人在得到良好護理,扛過危險期之后肺部功能如果能夠逐漸恢復,肺泡又開始恢復交換功能,達到足夠氧合的目標后,就可以逐步減少ECMO輔助力度,直至完全擺脫。“它是我們最后的治療手段。我們都知道,ECMO是最后一步,但這一步如果不去嘗試,誰都不知道病人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果,有可能你努力一把,病人的命運就會被改變,我們必須拼盡全力去搏一把,做到問心無愧。”喬莉稱。
“國家為救人不遺余力”
就在江蘇援漢醫療隊在武漢市第一醫院順利實施首例ECMO手術的第二天,天津、湖南捷報傳來,兩地共有3名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成功脫離ECMO治療,病情出現好轉。
4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表示,在新冠肺炎臨床救治過程中,呼吸機、ECMO、P3移動實驗室、移動CT等高精尖設備的投入,對滿足一線救治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羅俊杰稱,最近這段時間共發往湖北67臺EC?MO。僅2月27日一天,相關部門通力合作,用15小時就將16臺進口EC?MO從法蘭克福緊急運到武漢,為前方救治工作搶出寶貴時間。
與ECMO特殊作用對應的就是其高昂的使用費用,一臺ECMO設備,采購費用就達到一兩百萬元,在使用過程中所用耗材也價格不菲。據一位一線醫務工作者介紹,ECMO設備僅僅只是使用一個套包,也就是所謂的“開機”一次,就需要6萬元人民幣的費用,后期再算上機器的維護費用,加上病人病程不定,可能出現耗材更換的情況,為救治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和財力。
喬莉稱,“國家能夠將包括ECMO在內的如此多尖端醫療技術用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這顯示出黨和國家為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已不計代價,這真的讓人十分感動。”▲
環球時報20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