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利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的這一句話,道盡老師的本質。古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傳統,可見老師的地位之高。當然,今日的主角并非老師,而是弟子。張載曾說過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為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寓意深遠,且高度符合學子身份,故而流傳至今且廣為傳頌。
“你讀書為何?”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是周恩來總理的名言。當然,這些偉人的時代和立意過于高遠,與我們這種普通的九〇后有些遙遠。
苦苦求學十來載,不知諸位可曾想過,我們讀書是為什么。小時候,是因為父母的要求,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而現在,我們求學是什么?有人會講:我讀書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掙錢;也有人會講:我讀書是為了傳承文化。
其實我想說的是,求學并沒有那么復雜。上面所說的掙錢、傳承文化等一系列的想法都是附帶的。而求學本身是一個求知的過程,一個不斷完善自己、充實自己的過程。
看見蝴蝶飛舞,我們就會想到,為什么蝴蝶能飛,而我們卻飛不起來;無人推動,為什么車能夠自己行駛;大樹為什么會向上長;蘋果為什么會向下落。一切的一切都充滿了未知。而我們通過學習,知道了蝴蝶能飛是因為它有翅膀;無人推動的汽車是因為有發動機;大樹生長是因為基因決定;蘋果下落是因為重力。
但是當我們知道了這些后,后面又有很多的未知在等待著我們。為什么有翅膀就能飛?為什么有發動機就能動?為什么基因會讓大樹往上長?為什么重力的方向是往下。當我們感覺自己已經知道真相的時候,又會冒出很多的問題困擾著我們。
我們從肉眼可見的高山大海,到顯微鏡下的夸子微子;從腳下的星球到茫茫的宇宙。我們知道的越多,困惑就會越多,而求學就是我們求知的過程。我認為,當我們在知曉一個問題的答案后的那種愉悅感和滿足感,才是我們求學的本質。
古人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見讀書的重要性、求知的重要性。我們向往藍天,所以我們發明了飛機;我們向往大海,所以我們造出了輪船潛艇。我們想要看看月亮上面是否有嫦娥,于是“嫦娥”升空……
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我們對于求知的“貪婪”。
古人云:朝聞道,夕可死矣!最后我用宋真宗的《勵學篇》送與諸君共勉!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