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慧子 張海濤 馬婷婷 王興魯



摘?要:[目的/意義]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對健康管理及醫療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醫療服務模式已成為我國醫療領域發展的重要趨勢。本文對信息交互行為的過程進行了深入剖析,對于該方向的后續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參考。[方法/過程]利用文獻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對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組成要素及交互過程進行分析,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智慧醫療情境下用戶信息交互的網絡拓撲結構進行了探索性探究。[結果/結論]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整個過程會受到來自用戶、信息、媒介、技術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穩定、有序的社會網絡結構支撐下,信息交互行為才得以發揮其最大效能。
關鍵詞:智慧醫療;信息交互;用戶行為;拓撲結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0.03.014
〔中圖分類號〕G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20)03-0137-11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people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health management and medical quality.Intelligent medical service mo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cal field.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behavior in depth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Methods/Process]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mponents and interaction process of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intelligent medical treatment,and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the paper explored the network topology of user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telligent medical treatment.[Results/Conclusion]The whol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telligent medical treatment were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users,information,media,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Under the support of stable and orderly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information interaction behavior could play its maximum effectiveness.
Key words:smart medicine;information interaction;user behavior;topology
2008年11月,IBM董事會主席彭明盛發表了《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領導人議程》的主題演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2月,IBM針對中國提出智慧地球的六大推廣領域,即智慧醫療、智慧電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供應鏈、智慧銀行[1]。同年4月,伴隨著新醫改方案的正式頒布,IBM公司大中華區軟件集團與IBM中國開發中心共同宣布成立“IBM醫療行業解決方案實驗室”,并提出了智慧醫療系列方案,包括:區域醫療信息網絡、CHAS臨床科研信息整合平臺、醫療協同平臺和基于云計算網絡環境的智慧醫療,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智慧醫療探索應用階段。
智慧醫療為醫患提供了高效的診療環境,對于智慧醫療情境下的信息交互行為開展研究能夠更加深入地挖掘用戶需求,從而提升健康管理效率。國外學者對于智慧醫療信息交互行為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媒介挖掘、調查、評估、設計、解決社會性醫療健康問題。如社交媒體中患者行為的特征分析[2]、在線醫療過程中醫學生行為指南制定[3]。國內學者對于智慧醫療信息交互行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在線醫療社區領域。如虛擬健康社區信息披露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4]、在線醫療社區參與雙方知識交換效果影響研究[5]、在線醫療社區用戶知識貢獻行為與知識貢獻度評價研究[6]。
綜上,國內外學者針對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某種特定情境,忽視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更缺乏對于信息交互行為方式及影響因素的具體分析。本文通過對不同醫療情境下的用戶交互過程進行闡述,同時考慮信息在交互環境中的流轉變化,將用戶和信息帶入到具體網絡拓撲結構當中深入剖析,以期為該領域下一階段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也為智慧醫療服務的優化提供參考和借鑒。
1?概念及理論
1.1?智慧醫療
關于智慧醫療的概念,目前國內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劉曉馨認為,智慧醫療是指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推動醫療信息化模式創新,最終實現實時、智能化、自動化、互聯互通的動態服務[7]。尚雅楠等認為智慧醫療是指利用物聯網、云計算、數據挖掘等相關的信息技術,將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設備、醫療機構緊密聯系起來,推動醫療實現全面的信息化模式[8]。邱彩鳳認為智慧醫療是以醫療數據中心為核心,以電子病歷、居民健康檔案為基礎,以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為表現,綜合應用物聯網、頻射技術、嵌入式無線傳感器、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構建高效化的信息支撐體系、規范化的信息標準體系、常態化的信息安全體系、科學化的政府管理體系、專業化的業務應用體系、便捷化的醫療服務體系和人性化的健康管理體系[9]。
綜上,無論哪種定義都跟前沿計算機技術緊密相連。本文將智慧醫療定義為:以用戶為中心,以醫療信息為主線,利用網絡通訊、信息交互、智能感知、數據處理等技術實現患者、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緊密互動,建立科學、精準、高效、合理的醫療服務體系。
1.2?信息交互行為
信息交互行為是一個不斷發展、內涵不斷豐富的概念,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對信息交互行為進行了概括和總結。信息交互概念最早來自于設計領域,由IDEO創始人比爾·摩格理吉(B.Moggridge)在1984年的一次設計會議上首次提出,用它來描述設計行為。楊璐伊將信息交互定義為一種通訊雙方進行雙向信息流傳輸的過程,通訊雙方的每一次信息傳輸都能夠引起對方思考或對對方產生影響,并促進對方信息流的傳輸,從而實現傳輸過程的延續[10]。目前國內外對于信息交互行為的研究大多與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孫璐等認為信息技術能夠不斷優化提升信息交互的內容、形式、頻率,實現信息一致或信息增值[11]。王晰巍等認為用戶信息交互行為是網絡用戶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動機的支配下,利用各種網絡工具進行信息的檢索、收集、分析和利用等[12]。鄧小詠等首次提出并研究了網絡用戶信息交互行為,主要研究包括信息交互行為的類型及特點,以及信息交互行為的影響因素[13]。
綜上學者們對于信息交互概念的理解,本文將其定義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認知主體借助一定的傳播介質,相互傳遞、交流、共享信息的行為。
2?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組成要素
智慧醫療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是指用戶通過與其他用戶、系統、設備之間不斷地發出和接收信息,從而實現醫療知識傳遞與交流的過程,信息交互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彼此影響、相互作用,共同為用戶提供了精準完善的信息服務。對智慧醫療組成要素進行分析,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醫療信息用戶期待的服務內容及模式。
2.1?主?體
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主體是指通過智慧應用及服務參與醫療信息交流活動的個人或群體,主要包括醫務人員和患者。醫務人員利用其在日常工作中積累的專業經驗為患者提供醫療信息及健康知識,是信息交互行為中的信息貢獻者;患者泛指患者本人、患者家屬以及注重健康管理的人群等,是信息交互行為中的信息應用者。在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雙方主體既是信息發布者也是信息接收者,二者之間的屬性不斷交換,如在線健康社區中患者就病情向醫生提問,醫生在沒有檢驗結果的情況下無法根據患者的簡單陳述進行確診,所以需要對患者的體征數據進行詢問,在前一過程中患者是信息發送者,醫生是信息接收者;在后一過程中醫生是信息發送者,患者是信息接收者。醫療信息在雙方主體的不斷交互積累中生成了醫療知識,各種知識通過相互作用、有效整合,最終被應用于患者的治療方案中,由此信息交互的價值便得到了體現。
2.2?客?體
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客體就是醫療信息本身。信息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醫療信息指在醫療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由病人所提供或醫務人員根據醫學知識所記錄的各種信息,醫療信息具有如下顯著特征:1)專業性。醫療信息是由具備一定專業資質的主體生產(如特定的患者、醫療衛生機構、專業醫務人員等)的,通過專業方法進行判定,并具有明確的使用目的。2)系統性。醫療信息的系統性特征是指信息在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及共享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用戶心理、社會環境、政策法規等因素,且各因素相互影響、互為條件,構成了一個系統完整的信息流轉體系。3)持續性。醫療信息的持續性特征是指用戶發布或接收的信息既要能夠滿足當下醫療需求,在患者康復及后續治療期間也要能夠保證其健康管理的持續性,每一階段之間相互借鑒、相互作用。
2.3?環?境
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環境包括實體環境,如醫院、養老機構、救護車等;還包括線上環境,如醫療信息平臺、在線健康社區等由用戶和信息構成的交流空間。相較于實體環境,智慧醫療的線上交互環境更加注重醫生、患者以及醫療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從患者的角度來說,線上交互提供了更加公平、開放的就診環境,使得更多基層病人能夠跨地域享受優質服務,同時也更加注重患者生命周期的數據采集及隱私保護,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醫療安全隱患。從醫生的角度來說,線上交互對醫患之間的信息轉移行為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醫生通過智能終端獲取的患者信息能夠對病人進行實時的動態監護,提高突發情況的應急處理能力。從醫療機構的角度來說,線上交互能夠通過數據分析和資源整合將醫療信息及數據進行綜合整理分析,實現區域內的最優醫療資源配置。
2.4?技?術
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技術是用戶在信息檢索、發布、傳遞、接收和反饋過程中所依托的信息技術。按照功能的不同,可將信息交互技術劃分為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主要包含信息儲存、邏輯運算、數據處理等技術,這些技術是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基礎技術,用以感知、記錄、分析、調控、干預疾病診治過程,輔助醫護人員開展診療活動;通信技術主要指醫療信息在傳輸過程中的編碼、解碼、信號處理等技術,隨著通信技術不斷發展,蜂窩網絡技術已從2G逐漸發展至5G,為醫療行業提供了創新應用的空間;傳感技術是指從體征數據等自然信源獲取信息,并加之處理、識別后生成輔助診療信息,基于傳感技術的物聯網、大數據等應用為智慧醫療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與用戶保障,對醫療健康服務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由此可見,智慧醫療體系下的信息交互依托于主體、客體、環境、技術等各要素相互作用,通過不斷調整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有助于了解不同醫療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模式,從而為改善用戶體驗和提升信息質量提供依據。
3?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過程分析
3.1?智慧醫療情境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實現公民基本衛生服務均等化,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利用物聯網、大數據、5G等技術深入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這一頑疾已經是大勢所趨。智慧醫療可以將患者、醫生、醫療設備以及醫療機構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各主體之間的有效互動滿足診療過程中的多方需求,并憑借其在系統集成、互聯互通、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實現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甚至是最優配置。目前,智慧醫療已覆蓋預約入院—就醫診療—開具處方—住院手術—康復護理—檔案生成的全過程。
3.1.1?智慧門診
門診作為醫療服務的起點,直接影響了患者的就醫體驗。傳統的門診就醫流程為:導診分診—排隊掛號—排隊就診—開具檢查—排隊繳費—排隊檢查—等待報告—查看結果—建議用藥—排隊繳費—排隊取藥,造成了“掛號排隊長、就診排隊長、繳費排隊長,就診時間短”的惡性循環。近年來,我國大部分醫院陸續推出智慧門診系列舉措,將患者與收費人員面對面交互轉變為患者與智能終端的線上交互?;颊咄ㄟ^自助導診機選擇部位及癥狀,自助導診機與病癥庫進行分類、交互、匹配后顯示建議就診科室,患者通過自助繳費終端進行掛號繳費后根據智慧導航系統去往相應診室就診,智能叫號系統實時讀取掛號信息,并將排隊信息推送給患者,從而提高就診秩序,醫生經過問診檢查后通過智慧處方平臺開具藥品,同時向患者推送藥品庫存、位置等處方信息及取藥信息,方便患者就近購藥。智慧門診信息交互過程如圖1所示。
3.1.2?電子健康檔案
健康大數據的發展應用為智慧醫療創新模式帶來了深刻影響,已經成為醫療衛生行業的重要戰略資源,基于健康大數據的電子健康檔案記錄了居民醫保信息、診療史、家族病史、體檢結果等全部健康狀況。醫務人員在提供醫療衛生服務時通過對患者電子健康檔案的調取和利用,能夠及時了解患者的用藥記錄、過敏史、免疫狀況等信息,便于醫生及時做出疾病預判并生成電子病歷。電子病歷和電子健康檔案不僅在發展趨勢上具有很強的一致性,二者在交互過程中也能夠實現信息的補充與共享,電子病歷和電子健康檔案的交互作用既是數據與信息上的交互,也是實際應用層面的交互,這對于智慧醫療服務形式和服務質量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14]。電子健康檔案信息交互過程如圖2所示。
3.1.3?遠程醫療
遠程醫療是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出現的術語,
世界衛生組織將遠程醫療定義為:在遠距離情況下,醫務人員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進行診斷交流、預防治療、研究評估以及針對醫務人員提供繼續教育的醫療服務[15]。隨著醫療信息化的迅速發展,遠程醫療已不再局限于會診和治療功能,智慧醫療情境下的遠程醫療逐步向遠程監控、遠程教學、遠程手術等方向發展。在遠程醫療過程中,一般伴隨著文字、數據、圖像、聲音等醫療信息的轉移,通過遠程醫療平臺以及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來實現醫療信息交互[16]。完整的遠程醫療流程包括:基層醫院申請遠程醫療—上傳電子病歷信息—上級醫院匹配專家—遠程會診—上級醫院專家探討治療方案—遠程手術—監控病人術后狀況。遠程醫療信息交互過程如圖3所示。
3.1.4?智慧護理
護理不僅是醫療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衡量醫療服務質量的標桿之一,在智慧醫療情境下,以患者為中心、安全有序的照護工作是護理行業追求的方向。智慧護理由院內護理與院外護理構成,二者之間相互影響,彼此交互,有利于擴大護理服務供給,精準對接患者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是具有發展潛力的護理服務模式。院內護理以線上優化護理流程為主,如PDA的使用實現了護理人員識別患者身份、記錄護理過程、采集體征數據、查詢藥物用量、錄入耗材收費等功能;院外護理則通過移動護理設備對出院患者進行體征數據監測,提醒患者按時按量服藥、合理飲食搭配、控制運動強度、血糖報警提示,并通過“線上預約,線下服務”的網約護士模式為行動不便患者提供上門護理服務[17]。智慧護理信息交互過程如圖4所示。
3.1.5?在線健康社區
隨著互聯網技術打破了傳統的醫療模式,患者和醫生獲取醫療健康信息的途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智慧醫療情境下,在線健康社區已經成人們分享和獲得醫療知識的重要工具。在線健康社區基于不同的交互主體,可以劃分為醫生社區、患者社區和醫患社區。在醫生社區內,醫務工作者和科研教學人員通過在線交流平臺學習、交流、分享、傳授醫學知識和疑難病歷,目前國內外比較具有影響力的醫學交流平臺有Quantiamd、CPD Global等;在患者社區內,由患有相似病癥的患者及家屬自發形成的一種社交網絡,用戶通過共享就醫經歷、治療方案、心理感受等獲得健康信息及精神慰藉,例如Daily Strength、百度貼吧病友吧、甲狀腺癌病友微信群等;在醫患社區內,醫生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為患者提供在線健康咨詢和疾病問診為主,同時還提供家庭醫生、多學科會診、遠程手術等便民服務,例如120健康網、好大夫在線等。在線健康社區信息交互過程如圖5所示。
3.2?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動因分析
信息交互行為的動機是信息行為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動機源自于需求,當需求強烈到一定程度會促使個體產生內驅力,通過特定誘因激發個體由靜態轉向動態活動。美國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是近年來最為完善、得到實證支持最多的動機理論,它認為驅力、內在需要和情緒是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來源,并強調自我在動機產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本章借鑒自我決定理論的動機形成機理,結合智慧醫療情境特征,分析信息交互行為的主要動機。
3.2.1?健康期望
健康期望屬于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內在動機,該動機的產生主體為患者。研究表明,患者的健康信息交互需求主要取決于自身或他人的健康狀況,根據實際體征與理想狀態下的差距而產生咨詢、就診、治療的動機。隨著線上醫療信息獲取方式愈加便捷,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通過醫療知識搜索引擎了解相似病情或通過智慧醫院系統進行在線問診。
智慧醫療情境下用戶的健康期望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即病癥治愈期望和健康管理期望。病癥治愈期望生成的信息交互行為指向當前治療,瑞士學者Maria Caiata-Zufferey認為,在就診之前通過互聯網查找病癥相關信息可以使患者在就診時向醫生清楚闡述自身的癥狀、提出一些有參考性的問題并參與有效的醫療決策[18]。Kathrin Sommerhalder在研究中發現,大多數醫生表示很愿意同查詢過疾病信息的患者進行討論,這樣可以與患者一起做出正確的臨床決策[19]。健康管理期望生成的信息交互行為旨在“預見未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日前上線了全國首個AI大健康管理平臺,用戶通過可穿戴設備監測并上傳日常體征數據,利用AI及大數據分析,能夠描繪出用戶的“健康畫像”,預測未來的健康走勢。隨著智慧醫療應用情境的不斷創新,用戶的醫療信息素養決定了其在疾病治療及健康管理中信息表達與交流的質量。
3.2.2?心理表達
心理表達屬于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內在動機,該動機的產生主體為患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信息交互行為的研究者應重視用戶信息需求的內在規律,從用戶而不是觀察者的角度來看待信息交互行為。根據2014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The Social Life of Health Information”報告中顯示,72%的用戶曾利用互聯網檢索過健康問題,其中26%的用戶曾經瀏覽過其他患者的相似病情及就診經驗,16%的用戶尋找過擁有相同健康問題的其他患者,智慧醫療情境下的健康信息交互促使更多具有相同病癥的患者聯系在一起,降低了的個體孤獨感。
患者作為醫療信息的需求者,由于受到專業醫學知識的了解限制,促使其產生了對于疾病的不確定感,疾病不確定感屬于認知范疇,在疾病的發展進程中,對患者的適應能力及疾病的愈后均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疾病不確定感作為疾病經歷中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患者對疾病的進程、治療效果及副作用等相關信息的缺乏,基于疾病不確定感產生的信息交互行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焦慮情緒的輸出與緩釋。
3.2.3?科研創新
科研創新屬于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外在動機,該動機的產生主體為醫生。醫生作為網絡用戶中一個較為龐大的群體,其信息行為一直備受研究界的關注,醫生之間彼此交互、訪問和共享信息的方式已逐步在學術社交網絡平臺中實現,其中ResearchGate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科研社交網絡平臺,其最大的社區即為醫學社區,醫生通過在線醫療社區知識共享可以了解前沿醫學技術,推動醫療行業科技創新。
在智慧醫療背景下,計算機技術向著移動化延伸和發展,醫生作為提供醫療健康服務的重要成員,其系統使用習慣、工作特征、技術應用等因素都影響著醫療健康服務信息化的全面實現。智慧醫療情境下醫生的信息交互行為是一個打破傳統知識傳播壁壘的過程,將醫療信息更為高效便捷地融入診斷、治療、教學及科研等日常工作中。
3.2.4?經濟利益
經濟利益屬于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外在動機,該動機的產生主體為市場。近年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大互聯網公司以及聯想、平安集團等巨頭紛紛布局智慧醫療領域,在各行業巨頭強大的技術和資本的推動下,我國智慧醫療生態鏈已現雛形。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19-2023年中國智慧醫療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規避建議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智慧醫療市場銷售規模為706億元,預計到2020年,我國智慧醫療市場銷售規模將突破1 000億元。
智慧醫療情境下的信息交互行為旨在建立人與智能醫療產品的交互服務。此外,智慧醫療產業對交互信息的專業性和及時性要求很高,在高質量的信息要求下產生的交互行為成本也相對較高。根據社會交換理論,人們總是盡量使自已的社會交往給自已提供最大報酬,如果用戶認為預期回報會大于付出,就有可能產生推動信息交互的動機,預期可觀的經濟回報和名譽回報,構成了各行業巨頭促成醫療信息互聯互通的經濟動機。
3.3?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方式
3.3.1?人—人交互
智慧醫療情境下的人—人交互行為打破了傳統醫療交互模式時間和空間限制,改變了人們對于健康信息搜尋和交換的方式。人—人交互的主要形式有問答、討論、傳授。問答形式的交互過程體現為某用戶提出一個問題,其他在線用戶結合自身專業背景及就醫經歷對該問題做出解答,提問者也可以針對某一答案進行深入問詢,通過多次交互最終獲得滿意答案;討論形式的交互過程體現為多個用戶圍繞共同的醫療話題展開集中討論,從科研經驗、專業課題、學術觀點、研究方法等方面發表不同的見解,經過多次的互動與反饋,完成醫療話題到醫學知識的升華;傳授形式的交互過程體現為醫療領域專家和教師進行在線授課,學生遇到理解困難的問題可以上傳至留言板,課后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知識傳播質量。
3.3.2?人—機交互
智慧醫療情境下的人—機交互行為強調以人為中心,用戶基于自身需求通過網絡技術向智能終端發出指令,智能終端接收指令信息后在系統中檢索與之匹配的記錄并作出反饋,經過多次的互動與反饋,使用戶在心理需求、生理感受和信息汲取等方面得到滿足與提升。人—機交互行為的意義不僅在于幫助醫患雙方錨定治療目標,同時也可以擴展醫療服務實施空間和服務群體,解決醫療資源稀缺的問題,目前人—機交互方式主要應用于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醫藥服務。Yang Liu等基于視覺和語義性建立了一個醫學圖像精準檢索框架,旨在為數據庫中檢索出的相似圖像提供語義注釋,從而使醫務人員對圖像信息獲得更深入的了解[20]。Liang Xueping等提出了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的醫療數據共享解決方案,即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隱私保護機制,同時保證健康記錄的完整性及永久性,以便與醫療保健提供商和醫療保險公司共享數據[21]。
3.3.3?機—人交互
智慧醫療情境下的機—人交互方式強調以數據為中心,智能終端自動識別人的體溫、血糖、血壓、聲音、壓力等變化,并根據用戶的日常體征數據生成數據監測檔案,以輔助醫生制定診療方案。與人—機交互方式不同的是,機—人交互方式由智能終端主動獲取信息為主,人處于被動接受感知的角色,健康情況的監測多用于需要持續數據支撐的慢性病管理及延續護理。Purwar A等基于對胸部和腕部傳感器參數的比較,設計了一種三軸加速度計無線傳感器用來監測用戶的日常活動,包括行走、跑步、休息和墜落等危險活動[22]。Sibrecht B等基于人體傳感器網絡和無線通信技術設計了可穿戴、無干擾的連續監測系統,旨在為新生兒護理和親子互動提供可靠的健康監測和舒適的臨床環境[23]。
3.4?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過程分析
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并不是一個靜態單向的過程,而是一個動態雙向的發展過程,由信息發送者、編碼、媒介、信息接受者、解碼及反饋六要素構成,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了信息交互的整個過程。智慧醫療情境下的信息交互行為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信息發布階段、信息傳輸階段、信息獲取階段和信息反饋階段。信息發布階段是信息發布主體基于可以滿足自身的醫療需求進行問題描述并發布的過程;信息傳輸階段是信息發布者在編碼完成以后,通過某種渠道將信息傳遞給信息接受者的過程;信息接收階段是信息接收者獲取信息并進行解碼的過程;信息反饋階段是信息創造者根據信息發布者的醫療需求進行判斷后,基于其從業經驗向信息發布者反向輸出信息的過程。信息發布者和信息接收者僅僅是相對的概念,在信息交互的過程中二者屬性交替變換,從信息的輸出到傳遞,再到信息的接收與反饋,形成一個連續問答、深入交流的循環過程。美國社會學家門澤爾通過對科學情報交流過程的分析,提出科學情報交流模型,對社會中的信息流動行為進行了概括總結。本文借鑒科學情報交流模型,并結合醫療領域用戶行為特征,分析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形成過程,如圖6所示。
3.4.1?信息發布階段
信息發布階段是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過程的起點,其動作的發出源于用戶的健康需求,既受到用戶自身表達意愿的影響,又受到經濟、科學、文化、教育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并隨著用戶對智慧醫療情境認知的深入而發生變化。信息的發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動作,在發布信息之前,患者會經歷感知癥狀—分析原由—決定問診—選擇媒介—發布檢索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不能完成信息發布動作。由于患者自身掌握的醫療知識有限,有時無法用文字準確地表達出病癥情況,智慧醫療情境下允許患者通過語音、數據、圖片、視頻等方式發布問詢信息,這個過程又稱為編碼。例如,患者局部出現紅疹并伴隨疼痛感,可以通過發送圖片的方式在線咨詢??漆t生;兒童注視屏幕產生的軌跡數據通過藍牙上傳至醫生手機端,進而篩查眼疾;重癥患者通過體征監測設備實時像護士站傳輸數據等,都屬于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發布的范疇。
3.4.2?信息傳輸階段
信息傳輸階段是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必經過程,即通過某種渠道將信息發布者的檢索內容傳遞給信息接受者。按照信息傳輸的形式,可以將其劃分直接傳輸和間接傳輸。直接傳輸是指信息發布者有針對性地將信息傳遞給接收者,例如慢性病患者將病情定期傳輸至醫生端復查;間接傳輸是指在信息傳輸過程中需要經過系統分析、判斷及處理后傳遞給接收者,例如患者發生不明原因嘔吐,則需系統結合大數據技術針對其并發癥推薦相關科室醫生進行在線問診。無論是直接傳輸還是間接傳輸,智慧醫療情境下的信息交互行為都對硬件設備、軟件應用以及技術環境有著較高的要求。此外,因醫療領域具有較強專業性,大多數患者在檢索病癥時無法運用專業詞匯,所以在信息傳輸過程中對發布檢索詞的采集、歸納及轉化則尤為重要,例如在檢索“體表溫度升高”時,系統根據大數據技術將患者表述歸類為對應的醫學術語“發熱”。
3.4.3?信息接收階段
信息接收階段是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單向傳輸的終點,同時也是信息反饋的前提。信息接收的主體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系統,前者主要依賴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后者則對接收系統醫療信息庫的要求更高。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接收的過程包括信息接收—系統解碼—用戶分析3個環節,信息接收的內容是經過計算機語言轉換過的代碼,即信息發布者的編碼內容;系統解碼是編碼的逆過程,也就是將代碼恢復至原始信息呈現給信息接收者;用戶基于自身經驗及知識儲備對信息進行理解和判斷后開展進一步地分析。用戶分析是信息接收階段的關鍵環節,信息接收者通過原有知識結構與解碼后的信息進行匹配,進而判斷是否具有反饋能力,若信息接收者無法做出信息發布者期望的行為反應,則該信息接收者不具有反饋能力,信息交互行為終止于此。例如,患者利用某中文數據庫查詢外國文獻,由于其未收錄外國醫學文獻,所以該數據庫不能提供信息發布者所需信息,則該信息交互行止于信息接收階段。
3.4.4?信息反饋階段
信息反饋階段是信息接收者將信息納入自身知識結構后,與自己的知識融合,創造出新知識并傳遞給信息發布者的過程,主要包括信息融合—加工重組—知識創造—生成反饋4個環節。信息交互行為是信息的雙向流動,信息反饋環節是雙向流動的起點。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反饋主要包括兩種形式,即了解性反饋和結束性反饋。了解性反饋主要應用場景為在線醫療社區中醫患之間的信息交互,其交互形式為人人交互,例如患者通過線上問診的形式發布“局部紅腫伴隨痛癢”的主訴,醫生需要了解患者的近期飲食、生活環境、是否外傷等情況后根據病癥緣由開具處方,此時醫生的反饋為了解性反饋。結束性反饋的內容不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知識輸出的過程,醫療知識的價值在于其實用性,智慧醫療情境下結束性反饋的主要應用場景為確診病情及醫療信息檢索平臺,其交互形式為人人交互和人機交互。信息反饋是信息交互行為中的最后階段,也是醫療知識得以被知曉、應用的重要渠道,用戶間信息交互行為也為智慧醫療注入了新的活力。
4?網絡拓撲結構分析
智慧醫療情境下的信息交互行為是一種基于多維關系的社會網絡,即智慧醫療信息交互網絡。該網絡是由用戶網絡與信息網絡相互交織而成,二者的關系體現為:不同用戶通過相同或相似信息的內在聯系形成了用戶網絡,不同信息又通過用戶的交互流轉形成了信息網絡。在智慧醫療情境下,隨著主體間的互動交流愈加頻繁,各自的形態結構也會發生變化,下面將具體分析基于社會網絡結構的智慧醫療信息交互網絡的形成。
4.1?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網絡的形成
智慧醫療服務設計以優化使用流程、提升用戶體驗為目標,任何用戶不會獨立存在,不同主體之間通過互動與聯系形成了龐大的社會網絡結構,該網絡以主體為節點,主體包含了醫生、患者及智慧醫療設備;以主體之間交互的密切程度作為邊線,可以表示為U=(S,Cu-u)。其中,U是所有智慧醫療主體的集合,S={S1,S2,S3,…,Sn},Cs-s表示邊線的集合,Cs-s={(si,sj)|si,sj∈S}(i,j=1,2,…,m),(si,sj)表示各用戶、各設備之間存在交互關系。交互的密切程度是以用戶之間信息交互頻次來衡量的,交互的頻次越多,則密切程度越高,邊線也就越粗。如圖7所示,用戶S2與S6之間的邊線較粗,代表二者交互較為頻繁,而S4與S6之間為虛化邊線,代表二者幾乎不存在交互關系。隨著主體間的互動交流越來越多,各自汲取的醫療知識也會發生變化,正是用戶之間的專業知識背景與嵌入在社交網絡中的信息資源構成了智慧醫療情境下信息交互行為的基礎。
4.2?智慧醫療情境下的信息交互網絡拓撲結構分析
用戶與網絡設備要實現互聯,就必須使用一定的組織結構進行連接,這種組織結構就叫做“網絡拓撲結構”。智慧醫療情境下的信息交互網絡根據主體特征、用戶關系以及信息傳遞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3種網絡拓撲結構形式:星型拓撲結構、樹狀拓撲結構、網狀拓撲結構。
4.2.1?星型拓撲結構
星型拓撲結構是指各用戶以星型方式連接成網,網絡以某一節點為中央節點,其他節點都與中央節點直接相連構成一個星型結構網絡。星型拓撲結構信息交互網絡便于集中控制,所有用戶在信息交互過程中都僅需點對點聯系到中央節點,用戶之間無任何關聯。在智慧醫療情境下,中央節點位于信息交互網絡的核心位置,需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全面性,例如移動醫學圖書館、健康檔案智慧管理、掌上醫院服務等等,它們能夠與其他節點進行一對一的健康問答、知識傳遞等信息交互行為。中央節點通過向用戶分享醫療知識樹立其領域權威形象,進而不斷擴大星型拓撲結構的網絡覆蓋范圍。星型信息交互拓撲結構如圖8所示。
4.2.2?樹狀拓撲結構
樹狀拓撲結構是指各節點以樹狀方式連接,由頂端節點將信息沿同一方向逐級傳遞至末端節點的樹形網絡結構,同一層級的各節點地位平等,中間層級的節點同時擁有信息接收者和信息發布者雙重身份屬性。樹狀拓撲結構信息交互網絡傳播路徑較為便捷,節點易于擴充,各層級節點之間有明確界限。在智慧醫療情境下,頂端節點位于信息交互網絡的最高位置,往往在醫療領域擁有較高的聲譽,按照我國醫院等級標準分類,頂端節點可以泛指三級醫院,中間節點泛指二級醫院,末端節點則泛指農村鄉、鎮衛生院和城市街道醫院。頂端節點通過智慧醫院系統向中間節點傳遞醫療技術及專業知識,中間節點再逐級傳遞至末端節點,進而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輻射范圍。樹狀信息交互拓撲結構如圖9所示。
4.2.3?網狀拓撲結構
網狀拓撲結構是指各節點通過傳播媒介相互連接起來,并且每一個節點至少與其他兩個節點相連,在一定區域內,網狀拓撲結構信息交互網絡較為復雜,其各節點之間都存在直接或者間接關聯。網狀拓撲結構中的主干節點主要指信息交互行為中的信息輸出者,信息獲取者則以星狀相連的形式圍繞于主干節點進行交互行為。在智慧醫療情境下,主干節點泛指區域內的智慧醫院系統、家庭健康系統、區域衛生系統以及其他能夠儲存并輸出醫療知識的智能設備機構,星狀節點泛指各類信息需求用戶,所有主干節點通過星狀節點間接相連,搭建數據交換和共享平臺,實現區域內醫療信息的互聯互通,從而達到衛生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基本平衡。網狀信息交互拓撲結構如圖10所示。
5?結?語
智慧醫療是科學技術與醫療健康領域的有效結合,在醫療發展的進程中引入科技創新是大勢所趨,在智慧醫療情境下針對信息交互行為進行研究能夠增強患者與醫務人員之間的聯系,通過兩者的有效互動來緩解傳統醫療模式引發的現實問題。信息交互是人們獲取知識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推動用戶之間的交流互動,能夠促進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表達,也能滿足信息獲取者的內涵需求。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將通過知識抽取、知識鏈接、深度學習等技術優化健康機器人、智能診斷、知識問答社區等信息交互模式。
參考文獻
[1]許曄,郭鐵成.IBM“智慧地球”戰略的實施及對我國的影響[J].中國科技論壇,2014,(3):148-153.
[2]Puspitasari Ira,Firdauzy Alia.Characterizing Consumer Behavior in Leveraging Social Media for E-Patient and Health-Related Activ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9,16(18).
[3]Alleje Martha L,Austria Benedict C,Shrestha Patricia A.Social Media Etiquette in Medicine.[J].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London,England:2005),2019,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