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景
連州國際攝影年展201 9年的主題為“不期而至”,由策展人彼得-普夫倫德和段煜婷女士共同策劃:
“攝影自誕生以來便與操控的理念密切相關:操控時間和空間、歷史和記憶、社會和自然,當然還有操控著現實。攝影師試圖通過控制透視、構圖、光線、色彩和曝光時間,干預或擺布現實,甚至在工作室中模擬現實去控制他們生產的圖像。在今天,一切事物的發展趨勢都正在讓我們生活中的每個方面可被預測,照相機或其他帶有照相功能的機械工具也早已成為這趨勢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然而,攝影藝術并不僅僅依賴其可控性或基于科技發展的技術性元素。相反,它的大部分吸引力和活力源自于其不可控的一面和不可預測的元素留在攝影圖像上的痕跡。”
馬云(中國)
《尼空貝爾》蒙古語的意思是“遷徙留下的痕跡”。這組作品是蒙古族攝影師烏云對故鄉的重新凝望。與刻板印象不同,在烏云的視野下,游牧民族的當代處境已經迥異于成吉思汗式的精神氣質。正如策展人朱炯所言,“這組作品毫不回避地揭示了游牧民族的現代處境,與工業文明的博弈,與中心文化的抗爭與融合”。草原還是當年的草原,只是生活在那里的人們,不可避免地被時代裹挾前行,游牧民族的生活圈不可避免地接入消費主義社會中。

烏云,《草原加油站,正藍旗,內蒙古》(2017),藝術家提供


科瑞娜格茨,選自“反肖像”系列,藝術家提供
科瑞娜格茨(Corina Gertz,德國)
作為一名攝影師和時裝設計師,科瑞娜格茨的作品闡釋了服裝和時裝作為非語言交流手段的重要性。她拍攝的背對鏡頭的傳統服裝肖像并非關于個人,而是關于特定地域。由于人物面部特征的不確定性,因此作品以傳統服裝的獨特性,呈現特定地域人物的普遍特征。

米利蒂布斯,選自“山系模擬”系列,藝術家提供
“活山”是六位美國女攝影師的聯展,她們在作品中都利用山脈的圖像來探索人類與自然、技術以及攝影媒介本身之間不斷發展的關系。策展人是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當代攝影博物館的執行總監娜塔莎伊根,她在展覽前言中寫道,“山是令人敬畏、反思和超越精神層面的場所,它們的歷史遠遠超過了人類文明本身”。
富安隼久(日本)
富安隼久的作品將鏡頭對準了運動場上的一個乒乓球桌。這個普通的乒乓球桌,似乎變成了一個日常生活的場域。它本應該是練習乒乓球的器械,從富安隼久的照片中我們發現,本職功能卻不是它的常態。它可以是曬太陽的座位,做俯臥撐的輔助,臨時堆放雜物的儲物空司,野餐時的飯桌……除了人類活動,動物也是這里的常客。春夏秋冬的輪回中,一個乒乓球桌的領域內發生著人間平凡的軼事。

富安隼久,選自“乒乓球桌”系列,藝術家提供


本尼迪克特庫森&桑內德王爾德,選自“雙胞胎之鄉”系列,藝術家提供
本尼迪克特庫森
(Benedicte Kurzen,法國)&桑內德王爾德
(Sanne de WiLde,比利時)
這是本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獲得評委會大獎的作品,兩位攝影師對尼日利亞盛產雙胞胎的現象進行觀察,以視覺語言的方式研究當地文化對雙胞胎的二元對立。在尼日利亞西南部的約魯巴州,雙胞胎的出生率大約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四倍,因此當地文化對雙胞胎抱有完全不同的兩種態度,一種是崇拜雙胞胎的力量,因而建造神殿祭祀;另一種則是懼怕雙胞胎的力量,因而妖魔化雙胞胎。攝影師在某些照片中使用了兩種濾鏡,引導觀眾去關注其中二元對立的態度以及雙胞胎在當地文化中的雙重性身份。
德尼斯達扎克(Denis Darzacq,法國)
德尼斯達扎克的置景擺拍和拼貼作品,是20世紀30年代先鋒派運動的精神延續。德尼斯達扎克認為有計劃的擺拍更能敏銳地反映社會,因此他制作了大量具有顛覆性的擺拍。身體是德尼斯達扎克作品中重要的主題之一,他認為身體如同雕塑一樣,是他對社會做出批判的方式,常常用來表達不同族群之間的隔閡和問題。這些作品中,身體與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材料放置在一起,創造出富有意義的對象。

德尼斯達扎克,《缺席之十三》,選自“缺席”系列,藝術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