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懷一 孟繁羽


個人網站:wwwduhuaiyicom
1993年出生,現工作、生活于北京。2016年本科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擅長使用攝影作為媒介,將現實生活中的情感延續抽離出來,將這種情感以其他形式得以展現和保留。同時也曾擔任多部獨立電影及短片的攝影和導演,以特有的視覺語言講述電影故事。畢業之后一直為國內外的商業客戶和出版物工作,如,中國移動、寶姿、小米手機、雷克薩斯、英菲尼迪、寶潔和Vogue等。
作品the forgotten fields在D119法國攝影節中國板塊展出(2019)
索尼2019青年攝影師計劃入圍攝影師(2018)
第二屆京東攝影金像獎獲評委會大獎(2018)入選為波士頓亞洲當代藝術周BACAF的參展藝術家( 2016)
拍攝作品《這些年》入選第二屆全國青年大展,并獲得優秀新人(2015)
我的童年在東北的一個工業小鎮中度過,現在回憶起也盡是大雪、晨霧、工廠、火車蒸汽這類場景,但那段記憶對于我來說是斷續的。十歲起我便離開家鄉去往南方生活。十幾年過去,兒時的回憶深刻又模糊,那份溫暖而又充滿安全感的日子好像永遠被大雪覆蓋,留在那年寒冬。我曾為喚醒那份記憶和感覺,在家鄉尋找過一些痕跡:廢棄的收音機、舊日記本、破敗工廠……我本以會是天真童年的回歸,卻發現這份記憶是湊不齊的拼圖,永遠是殘缺的。當自身的意識無法融入過去的洪流時,擁抱過去是不現實的。后來,當我開始借助攝影去還原我記憶中這些漸漸模糊的畫面和情緒時,才發現它們已經不屬于童年,也不屬于當下,而是存在于時間之外。
從2015年底開始籌劃這組照片的拍攝。整組照片大多在夜晚拍攝,因為黑暗的環境有一種抽離感和安全感。后來為增加對記憶的表達,我開始在鏡頭前用鏡片折射、涂油脂等方式去模糊這些場景,對我而言,這是腦中記憶本來的模樣,它存在著,卻始終是模糊的。后來發現,無論我多么努力去重新擁抱過去,都不會再重現曾經那些完整的情感和畫面。反而許多次的拍攝動機卻始終來自于那份遙遠的兒時記憶,我開始明白記憶是不需要找回的,它們已經融在我的身體和意識之中。

1老花瓶

2日記本

3姥姥家的夜

4冬雪

5劇場
在2017年之后,我的拍攝范圍不再局限于家鄉,我開始周游于各地拍攝,拍攝方向也由“回憶”轉變為“重塑”。在這之后的拍攝我開始使用閃光燈,讓原本沉寂的畫面開始有了生機。從開始的被動尋找記憶,到最后它們自發的涌現,記憶于我而言,它重新地以另外一種方式開始綻放。
我將這組作品取名“時間之外”,并非僅僅是關于東北的記憶,我知道故鄉在我離開的那一刻便已經變了模樣,時間無情地推動著城市化的進程,曾經的熟悉終究會慢慢消失殆盡。但重要的是能將我認為珍貴的東西,從我的生命中提取出來,讓它們以一種獨特的形式被表達,被承載。


1 DIPLURA雙尾目

2 PLECOPTERA翅目1

3 CORPODENTIA蟲齒目

4 COLEOPTERA鞘翅目8

5 PHASMATODEA竹節蟲目

6 0DONATA蜻蜒目8

7 NEUROPTERA脈翅目1

8 0RTHOPTERA直翅目
1983年生于哈爾濱,畢業于大連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專業,獲碩士學位,從事工業遺產、影像與視覺文化研究,現為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教師。曾獲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資助,第五屆中國國際數碼攝影藝術展覽金獎。參加展覽
2019《余廠》|城市.記憶—城市影像檔案|上海
2017《何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純粹巧合”藝術展|北京
2016《驚蟄》|中國第16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鄭州
2015《驚蟄》|第15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山西平遙
2016《出山》|三遠當代藝術中心|天津
2012 INSECTS AWAKEN|新攝影視覺國際攝影展|貝爾格萊德
2011《白色物質》|第20屆奧地利特倫伯超級攝影巡回展|奧地利

1 COLEOPTERA鞘翅目4

2 NEUROPTERA脈翅目2

3 HOMOPTERA同翅目2

4 COLEOPTERA鞘翅目2
昆蟲是地球上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生物種群,這些弱小的生命如微塵般改變著現存的世界。我的童年在東北的工廠度過,對東北重工業有著特殊的情感,如今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舊工業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于是我開始到田野調查記錄這些往日的時光碎片,一方面記錄歷史,一方面意圖是活化舊址,將其催生為像德國魯爾工業區、北京798那樣的創藝空間。在后期調整圖片時感覺有些部件就像昆蟲的肢體,于是按照“十字”對稱結構把這些部件根據預想拼湊在一起,呈現出了現在的昆蟲圖景。這些帶著鐵銹剛被孵化的“昆蟲”,是人工和自然的產物,它從人類的廢墟中產生。它在不知不覺中把當代人的生存要素從扭曲、喧囂的復雜現實中解放出來,并將之幻化成為生物與情感的構造,這些未來“生物”不但定義了它自己,也定義了—個時代。
這種轉化方式是把兩個毫不相干的建筑及機械碎片組合,將農業時令與機器生長結合,命名為“驚蟄”。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意指春天來了,雷聲震動,驚醒了躲藏在大地里休眠的動物。鏡面折射是這套作品的“轉基因”方法。這個世界的秩序已經被打亂了,未來新世界的形象已經開始潛藏著,即將出世。《驚蟄》系列目前有108幅,是對“生命態復合形”概念的一種嘗試,結合系譜學和類型學的方法展示了在舊自然中被摧毀,為適應新自然(人化自然)秩序而產生的新物種。它們在廢墟中被創造并重生。這些“新昆蟲”是未來新生命的形象,寓意世界秩序被擾亂,蟲物蛻變。提示大家現實并非是我們傳統智慧所認為的樣子,也許是我們視網膜超載所產生的副產品。我借用攝影作為尺度,測量著時間,思量著社會,衡量著價值。散落的圖像碎片是一次臨時聚會,使其處在變化中卻在勢均力敵的對立因素中保持整一性的平衡狀態。當然,這些“昆蟲”也可能瞬間分化,變為一種新的可能性。
驚蟄是一次形式實驗,將建筑以昆蟲的形態組接,像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奇妙想象,從個體童年的生活經驗再到作品的呈現,展示了攝影的更多可能性。“驚蟄”是一則未來科技寓言,展示了作者用攝影的方式觀照內心的野心。蟄伏的“昆蟲”是后工業時代人類精神的鏡像,也是開啟未來無限可能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