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君
(河南省老干部康復醫院康復一病區 鄭州450008)
骨質疏松癥是多發于老年群體的一種骨科病癥,根據其主要致病因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主要臨床表現為腰背痛、駝背、骨折等,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生存質量及晚年生活[1]。目前西醫藥物是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的主要手段,具有良好的療效,但由于老年患者藥物吸收能力較差,且不良反應較多,導致西醫治療效果不夠理想[2]。本研究旨在觀察溫腎通絡化瘀湯聯合針灸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腰背痛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老年骨質疏松癥伴腰背痛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2 例,女18例;年齡60~77 歲,平均年齡(66.57±1.83)歲;病程1~5 年,平均病程(2.03±0.61)年。觀察組男11 例,女19 例;年齡62~75 歲,平均年齡(67.03±2.01)歲;病程1~6 年,平均病程(2.14±0.3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中醫符合《中醫藥防治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專家共識》[3]中有關骨痿辨證標準;西醫符合《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17)》[4]中有關骨質疏松診斷標準;入院前4 周未接受過其他藥物治療;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者;心、肝、肺等功能障礙者;中途退出本研究或未完成隨訪統計者;對本次實驗具有干擾性疾病者;治療依從性差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碳酸鈣D3 咀嚼片(Ⅱ)(國藥準字H10950030)口服,2 片/次,2 次/d;阿法骨化醇軟膠囊(國藥準字H20074109)睡前服用,2~4 粒/ 次,1 次/d;塞來昔布膠囊(注冊證號H20140804)口服,100 mg/次,2次/d。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給予溫腎通絡化瘀湯聯合針灸治療,溫腎通絡化瘀湯組方:巴戟天15 g、熟地黃15 g、補骨脂20 g、黃芪20 g、黨參20 g、懷牛膝15 g、茯苓15 g、赤芍12 g、黃精12 g、牡丹皮12 g、骨碎補20 g、劉寄奴15 g、柴胡9 g、黃柏9 g、炙甘草6 g、肉桂6 g,水煎服,1 劑/d,分2 次服用;針灸穴位:膀胱俞、大腸俞、脾俞、腎俞、腰陽關、關元、命門、腰部阿是穴,指導患者取俯臥位,選用2 寸毫針,經75%乙醇消毒后,直刺1.5 寸后,施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法,30 min/次,2 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記錄并對比兩組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腰椎骨密度(BMD)水平、血鈣水平、甲狀旁腺素(PTH)水平、腰背疼痛程度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采用雙能X 射線骨密度儀(徐州品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型號:DEXA Pro-Ⅰ)測定BMD 水平;采取快速比色COD 測定儀(江蘇科苑電子儀器有限公司,型號:KY-104)測定血鈣水平;采用全自動化學發光測定儀(重慶科斯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SMART 1000)測定PTH 水平;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測定腰背疼痛程度,評分0~10 分,0 分表示無痛,1~3 分表示輕微疼痛,4~6 分表示中度疼痛,7~10 分表示劇烈疼痛;記錄并統計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胸悶、惡心嘔吐、腹瀉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BMD、血鈣、PTH 水平及腰背疼痛VA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腰椎BMD、血鈣、PTH 水平及腰背疼痛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腰椎BMD、血鈣水平較治療前升高,PTH 水平及腰背疼痛VAS 評分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升高及下降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BMD、血鈣、PTH 水平及VAS 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BMD、血鈣、PTH 水平及VAS 評分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VAS(分)治療前時間 組別 n 腰椎BMD(mg/cm3)血鈣水平(mmol/L)PTH 水平(pmol/L)對照組觀察組30 30 tP治療后 對照組觀察組30 30 tP 61.35±7.82 61.03±8.01 0.157 0.876 65.47±7.06*70.18±5.82*2.820 0.007 2.01±0.09 1.98±0.12 1.095 0.278 2.21±0.15*2.48±0.26*4.927 0.000 81.54±15.24 80.27±15.16 0.324 0.747 63.54±14.23*54.72±9.25*2.846 0.006 6.73±1.07 6.82±1.12 0.318 0.751 3.68±0.52*1.47±0.27*20.659 0.000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骨質疏松癥是因骨組織有正常的鈣化,以骨組織量減少為特征的一種骨病變疾病,多發于老年群體,主要臨床表現為身長縮短、呼吸功能下降、腰背痛及骨折等。根據致病因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與年齡有關,繼發性與遺傳、自身因素有關[5]。目前,西醫藥物為臨床上用于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的主要方式[6]。
西醫藥物治療對于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具有良好療效,但由于西藥治療產生的不良反應較多,且由于老年患者對于藥物吸收能力較差,導致其療效并不理想[7]。為此本研究將溫腎通絡化瘀湯聯合針灸用于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腰背痛患者,觀察治療3個月患者BMD 水平、血鈣水平、PTH 水平、腰背疼痛程度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BMD、血鈣水平增高及PTH 水平、腰背疼痛VAS 評分下降,觀察組升高及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溫腎通絡化瘀湯聯合針灸用于老年骨質疏松癥腰背痛患者療效確切,可有效提高BMD 及血鈣水平,降低PTH 水平,減輕腰背疼痛及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究其原因,骨質疏松在中醫學中屬“骨痿、骨痹”范疇,多由腎精不足、肝郁、痰瘀阻絡導致,故中醫治療主要以補腎化瘀為主[8]。本研究所用溫腎通絡化瘀湯中,巴戟天、熟地黃具有降血壓、強健筋骨、補腎壯陽及補血的功效;補骨脂、骨碎補具有溫腎助陽、止瀉納氣、強骨止痛的功效;黃芪、黨參具有止汗補氣、利尿消腫、益氣生津等功效;懷牛膝、劉寄奴具有通經化瘀、強健筋骨及補肝強腎等功效;赤芍、牡丹皮、柴胡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等功效;茯苓、黃精、炙甘草具有健脾和胃、補氣養陰、止痛等功效;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等功效;肉桂具有鎮靜止痛的功效。諸藥聯用可起到溫腎化瘀之功效[9]。而傳統針灸可疏通經絡、調和患者陰陽平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效緩解患者腰背痛癥狀[10],二者結合應用可最大化發揮藥效。綜上所述,老年骨質疏松癥腰背痛患者應用溫腎通絡化瘀湯聯合針灸治療效果確切,可顯著提高BMD、血鈣水平及降低PTH 水平,減輕患者腰背痛,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