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朝鋒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人民醫院普外科 偃師471900)
輕度直腸脫垂為臨床常見肛腸疾病,指肛管、直腸下墜移位而脫出肛門外[1]。目前,臨床治療輕度直腸脫垂以手術為主,手術術式較多,尚無統一標準,如開腹懸吊、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 術)等[2]。尋找安全有效、并發癥少的手術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單一經肛門手術雖可一定程度緩解癥狀、改善解剖因素,但未將變性組織全部切除,且解剖位置未完全恢復,具有一定局限性。故臨床多考慮聯合術式,以避免上述弊端。本研究探討PPH 術聯合直腸黏膜及括約肌折疊術治療輕度直腸脫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輕度直腸脫垂患者6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男22例,女8 例;年齡20~77 歲,平均(54.69±10.05)歲;病程1~5 年,平均(2.84±0.72)年。觀察組女9 例,男21 例;年齡21~79 歲,平均(55.23±10.17)歲;病程1~5 年,平均(2.92±0.81)年。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次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輕度直腸脫垂診斷標準[3];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患有血液系統疾病;合并肛周炎、直腸炎、膀胱膨出、腹瀉等。
1.3 治療方法 手術前晚給予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口服;腰硬聯合麻醉,對肛管、直腸中下段進行消毒,同時對女性患者陰道進行消毒。
1.3.1 對照組 給予直腸黏膜注射硬化劑及直腸黏膜柱狀縫合術治療。直腸黏膜柱狀注射20 ml 消痔靈注射液(國藥準字Z22026175),至齒線上5 cm 左右,柱狀折疊縫合松弛直腸黏膜(可吸收線)。
1.3.2 觀察組 采用PPH 術聯合直腸黏膜及括約肌折疊術治療。(1)PPH 術:肛管擴張器潤滑處理(石蠟油)后置入肛管并固定,置入PSA,做雙荷包縫合(齒狀線上2~3 cm、3~4 cm),置入吻合器,收緊荷包,行痔上黏膜環切術,對直腸黏膜進行初步縮短。(2)直腸黏膜折疊術:以2-0 可吸收線于截石位1、3、5、7、9、11 點做黏膜折疊(以吻合口為中心),對吻合口進行縫合、包埋,上下2 cm 左右,進一步使直腸黏膜短縮,隨后將肛管擴張器拆除。(3)括約肌折疊術:截石位3、9 點距肛緣約1.5 cm 處作切口(括約肌),依次切開,顯露括約肌,對外括約肌皮下部、淺部進行分離、挑出(3~4 cm 左右),縫合,將括約肌放回切口內,縫合皮膚(肛門緊縮后可容納1 個手指);肛內放置橡膠引流管(外裹多層凡士林紗布)對直腸進行局部壓迫,并對直腸內液體、氣體進行引流,以塔形紗布對肛周傷口進行加壓包扎固定。
1.4 觀察指標 (1)療效。(2)對比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3)對比兩組術前、術后3 個月肛管最大自主收縮壓、肛管最大靜息壓、肛門失禁Wexner 積分。(4)并發癥:切口感染、出血、肛門墜脹、尿潴留、排便障礙。
1.5 療效標準 癥狀消失,直腸位置正常,排便、腹壓增加時直腸不再脫出肛外為痊愈;癥狀好轉,無直腸全層脫垂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將痊愈、有效計入總有效。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手術、 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32.48±2.76)min 短于對照組的(45.71±3.85)min(t=15.297,P=0.000);住院時間(5.73±0.48)d 短于對照組的(8.92±1.16)d(t=13.918,P=0.000)。
2.3 兩組肛管直腸壓力、 肛門失禁Wexner 積分對比 術后3 個月觀察組肛管最大自主收縮壓、最大靜息壓高于對照組,肛門失禁Wexner 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肛管直腸壓力、肛門失禁Wexner 積分對比

表2 兩組肛管直腸壓力、肛門失禁Wexner 積分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肛門失禁Wexner 積分(分)術前 術后3 個月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肛管最大自主收縮壓(mm Hg)術前 術后3 個月30 30 tP 82.79±18.14 83.25±19.37 0.095 0.925 117.26±24.51*98.46±20.85*3.200 0.002肛管最大靜息壓(mm Hg)術前 術后3 個月36.73±14.21 37.08±15.09 0.093 0.927 67.38±19.82*53.19±16.72*2.997 0.004 12.78±3.54 13.05±3.41 0.301 0.765 4.08±1.96*8.53±2.40*7.866 0.000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3.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0.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對比[例(%)]
直腸脫垂以便血、肛門脫出、潮濕痛癢、墜脹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多由盆底功能不全、局部解剖結構缺陷等所致。患者發病初期多為紫紅色黏膜(光滑、柔軟、有光澤)脫出,長時間后可發生水腫、糜爛等,形成潰瘍[4~5]。保守治療雖可緩解癥狀,但無法對異常解剖結構進行糾正,效果不理想。
近年來,手術治療直腸脫垂多以經肛門入路為主,且多傾向于使用兩種及以上的聯合方法治療。注射硬化劑的治療方式較為常用,可起到較好的粘連固定作用,但注射深度、注射量不易掌握,會增加肌層壞死風險,且單一硬化劑注射治療難以對局部支持力量進行有效加強,未對多余的黏膜進行切除。聯合手術方式種類繁多,暫無統一標準術式[6]。經肛切除部分直腸對異常解剖結構進行修復,可一定程度緩解癥狀,但不能恢復正常的解剖位置,且未將滑脫腸管進行完全切除,復發率較高。PPH 術聯合直腸黏膜及括約肌折疊術聯合治療可將過多直腸黏膜切除,并將脫出直腸進一步提拉,加之肛門環縮防止直腸再次脫出,有效避免了單一術式的局限性,且具有簡便易行、微創易愈等優勢。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PPH 術聯合直腸黏膜及括約肌折疊術治療輕度直腸脫垂患者,可縮短手術時間,促進術后恢復,療效顯著。
通過PPH 對多余直腸黏膜進行環切,并通過懸吊、提拉松弛消除脫垂癥狀,可恢復正常解剖結構;聯合直腸黏膜及括約肌折疊術,將直腸壺腹縮小,使環切后的直腸黏膜進一步縮短、有效固定,可減少直腸黏膜堆積,同時使肛管直腸壓力、腸壁感受器的敏感性有效提高。此外,通過括約肌折疊術,使括約肌張力增強,并有效提高盆底對直腸的承托作用,且無需埋線,避免異物反應炎癥而引起組織彈性喪失,降低術后肛門狹窄風險[7~8]。術后3 個月觀察組肛管最大自主收縮壓、最大靜息壓高于對照組,肛門失禁Wexner 積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PPH 術聯合直腸黏膜及括約肌折疊術治療輕度直腸脫垂患者,可改善肛管靜息壓、自主收縮壓及肛門功能,減少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采用PPH 術聯合直腸黏膜及括約肌折疊術治療輕度直腸脫垂患者,可縮短手術時間,促進術后恢復,改善肛管靜息壓、自主收縮壓及肛門功能,減少并發癥發生,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