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
(河南省洛陽瀍河交通醫院 洛陽471000)
子癇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高血壓疾病,其中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通常是指妊娠34 周之前發生的重度子癇前期,臨床表現為血壓升高、蛋白尿等[1]。為了保護母體健康,臨床上通常采用提前終止妊娠的方式消除病因,但是由于早發型重度子癇患者孕齡時間較短,新生兒出生后并發癥多、存活率低。因此,尋求一種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在保證母體安全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延長孕齡,提高新生兒的生存狀況成為產科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以及對于子癇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發現,血液高凝狀態與子癇前期的發生密不可分[2]。低分子肝素作為預防和治療血栓形成的抗凝藥物,具有改善組織微循環,調節血液高凝狀態的作用,目前已被逐漸用于子癇前期的治療。有研究報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水平與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生密切相關[3],但是低分子肝素對妊娠期高血壓病患者血清HCY、hs-CRP 水平影響的報道較少。本研究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旨在觀察低分子肝素對早發型子癇前期的臨床療效,并探討其對血清HCY、hs-CRP 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7月產科收治的112 例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進行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56 例。對照組年齡24~36 歲、平均(30.15±2.13)歲,孕周24~33 周、平均(27.66±3.55)周;觀察組年齡24~37 歲、平均(30.95±3.23)歲,孕周25~34 周、平均(28.60±3.51)周。兩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標準 符合第8 版《婦產科學》中關于早發型子癇前期的診斷標準[4];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治療依從性良好。
1.3 排除標準 對低分子肝素過敏者;有嚴重的臟器功能不全者;有出血傾向者;需要立刻終止妊娠者;精神功能障礙者;有惡性腫瘤、血液病者;多胎妊娠者;合并其他妊娠期并發癥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保守治療:硝苯地平降壓;硫酸鎂解痙;地西泮鎮靜;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適量補充維生素、鈣等微量元素;飲食以低脂高蛋白為主。治療期間注意監測血壓、心律及膝腱反射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注冊證號H20140281)治療,每次5 000 IU 腹壁皮下注射,1 次/d,連續用7 d。治療期間監測凝血功能,對于出現出血傾向的患者,立即停藥,改用其他治療方案。兩組均治療7 d 后,監測相關指標的變化。
1.5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凝血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D- 二聚體(D-D);(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平均動脈壓(MAP)、24 h 尿量及24 h 尿蛋白定量水平;(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HCY、hs-CRP 變化情況。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Hcy 水平,免疫膠乳比濁法檢測血清hs-CRP 水平。
1.6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PT、APTT、FIB、D-D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T、APTT 均較治療前升高,FIB、D-D 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PT、APTT高于對照組,FIB、D-D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PT(s) APTT(s) FIB(g/L) D-D(mg/L)對照組觀察組56 56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9.57±1.21 11.32±1.35*9.32±1.44 13.07±1.27*#32.54±2.63 33.62±2.54*32.25±2.42 36.25±2.13*#5.42±0.31 5.02±0.25*5.39±0.41 3.62±0.24*#2.31±0.24 2.02±0.32*2.23±0.34 1.62±0.27*#
2.2 兩組治療前后MAP、24 h 尿量及24 h 尿蛋白定量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MAP、24 h 尿量、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AP、24 h 尿蛋白定量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24 h 尿量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MAP、24 h 尿蛋白定量水平低于對照組,24 h 尿量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AP、24 h 尿量及24 h 尿蛋白定量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AP、24 h 尿量及24 h 尿蛋白定量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MAP(mm Hg) 24 h 尿量(ml) 24 h 尿蛋白(g/d)對照組觀察組56 56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31.25±17.14 121.79±16.67*131.86±15.35 112.35±18.16*#1 056±120 1 476±112*1 087±107 1 859±117*#3.56±1.23 3.04±1.43*3.42±1.54 2.21±0.7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HCY、hs-CRP 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HCY、hs-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HCY、hs-CRP 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HCY、hs-CRP 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HCY、hs-CRP 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HCY(μmol/L) hs-CRP(mg/L)對照組觀察組56 56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5.31±2.56 13.23±2.43*15.79±2.13 8.35±1.46*#12.35±2.04 11.14±1.98*12.31±2.12 7.32±1.02*#
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一種,具有發病急、疾病進展迅速等特點,臨床主要表現為妊娠期血壓升高、蛋白尿、水腫等,常伴有胎盤早剝、肝腎功能衰竭、腦水腫等嚴重的并發癥,是導致孕婦和新生兒病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5]。有研究報道,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的患者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激活體內凝血系統,從而導致體內凝血-纖溶系統的動態平衡被打破,表現為纖溶活性降低,凝血功能亢進,引起機體的高凝狀態,甚至導致血栓形成[6]。因此抗凝療法在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的治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低分子肝素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凝藥物,具有半衰期長、分子量小、抗血栓作用強等特點[7]。臨床用藥過程中,低分子肝素在保證有效抗栓的同時,可減少出血事件的發生。由于低分子肝素不通過胎盤,無致畸性和胎兒毒性,近年來在產科領域越來越被受到醫生的重視[8]。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機體處于高凝狀態,這為用抗凝藥物防治子癇前期的發生提供了臨床用藥依據。
本研究將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用于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的治療中,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后凝血功能相關指標PT、APTT 均顯著性升高,且高于對照組,纖溶相關指標FIB、D-D 顯著性下降,且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患者高凝狀態得到較好的改善,機體凝血-抗凝系統平衡逐減趨于正常;同時對比兩組MAP 及24 h 尿蛋白定量發現,觀察組治療后MAP 及24 h 尿蛋白均顯著性下降,且低于對照組,24 h 尿量顯著升高,且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療,可使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的高血壓狀態得到明顯的改善。
HCY 是甲硫氨酸的代謝產物,是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高HCY 血癥與子癇前期的發生密切相關[9]。HCY 可在金屬離子介導下生成過氧化物和氧自由基,損傷內皮細胞的結構和功能,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后,可導致強縮血管因子分泌增加,從而引起血壓升高。此外,妊高征患者伴有免疫失衡和血管內皮的損傷,使得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引發炎癥反應。hs-CRP 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是反映機體炎癥情況的靈敏指標[10]。近年來,hs-CRP 在子癇前期的診斷中越來越受到醫生的重視。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血清HCY、hs-CRP水平均顯著性下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低分子肝素在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治療中,可減輕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降低機體炎癥反應,對疾病病理生理起到重要的作用。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可顯著改善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有效緩解MAP 及24 h 尿蛋白水平,增加尿量,降低血清HCY、hs-CRP 水平,臨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