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 劉艷華 郭瑞菊
(河南省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產科 鄭州450006)
處于妊娠期間的女性非常容易出現高血壓,該病也是導致孕婦與胎兒死亡的高危因素[1]。妊娠高血壓主要發生在妊娠20 周之后,發病后,患者的血壓會異常增高,同時伴隨惡心、頭疼、上腹部疼痛及視力模糊等多種臨床癥狀,如果血壓得不到及時控制,病情持續發展,將會抑制胎兒的發育生長,減緩胎兒的生長速度,并增加孕婦發生腦血管意外、心腎衰竭及血液循環衰竭等嚴重并發癥的風險,對母嬰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盡早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降低妊娠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對其病情進展的有效控制至關重要[2]。以往臨床上多采用西藥調節妊娠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緩解其臨床癥狀,但是部分免疫力較低的患者在用藥上存在較多的禁忌,用藥后不良反應較多,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大,且對于胎兒的生長發育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研究的深入,中藥在各類臨床疾病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中醫湯劑聯合西醫降壓藥物治療逐步被運用于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本研究主要探討了中醫降壓湯聯合硫酸鎂注射液應用于妊娠高血壓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10 例妊娠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A 組和B 組,各55 例。A 組年齡21~39歲,平均年齡(29.34±2.58)歲;孕周34~39 周,平均孕周(36.40±1.01)周。B 組年齡22~40 歲,平均年齡(30.56±3.12)歲;孕周35~39 周,平均孕周(37.22±1.15)周。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經取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臨床確診,與第8版《婦產科》教材中妊娠高血壓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非遺傳性高血壓。(2)排除標準:有精神障礙、意識模糊;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心、腦、肝、腎等器官嚴重疾病;患有內分泌疾病;患有造血系統疾病;對本次研究所用藥過敏。
1.3 治療方法
1.3.1 A 組 給予常規的飲食結構調整、不良生活習慣干預等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單純采用西醫降壓藥物治療。首次劑量取2.5~4.0 g 硫酸鎂注射液(國藥準字H32024805),用25%葡萄糖注射液20 ml 稀釋后,5 min 內緩慢靜脈注射,之后每小時1.0~2.0 g 靜脈滴注維持,每天總量不超過30 g。并依據患者的各項身體指標給予鹽酸拉貝洛爾片(國藥準字H32026120)口服,每天1.5 片,持續服藥3 周。
1.3.2 B 組 在A 組的基礎上給予中醫湯劑治療。組方:天麻15 g、當歸15 g、丹參15 g、桑寄生15 g、茯苓15 g、女貞子15 g,加水煎煮,取汁300 ml 口服,每天1 劑,于早晚分2 次服用,持續服藥3 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臨床療效及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療效評定標準:治療后,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均恢復到正常水平,與高血壓有關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心率正常為顯效;治療后,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均明顯降低,各項與高血壓有關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為有效;治療后,患者血壓水平無任何變化,各項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B 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36%,明顯高于A 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收縮壓、舒張壓相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壓水平均有所改善,B 組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mm Hg,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mm Hg,
組別 n 時間 舒張壓 收縮壓A 組B 組55 55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96.75±12.13 83.44±6.53 96.93±12.19 76.11±4.56 161.43±3.11 143.51±2.09 162.09±3.18 121.34±2.41
2.3 兩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B組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3.64%,明顯低于A 組的21.8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比較
妊娠高血壓是產科臨床中非常多見的一類病癥,主要是指孕婦在妊娠期間發生血壓異常升高,且相關癥狀會在患者妊娠結束后慢慢消失[4]。妊娠高血壓大部分發生于妊娠20 周之后,患者多伴有水腫、蛋白尿等癥狀,且容易出現抽搐、昏迷,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有可能會引發產后出血、胎兒發育不良等嚴重并發癥,對患者自身的身體健康與胎兒的發育及安全造成嚴重威脅[5]。由于患者的血壓水平較高,會使其子宮與胎盤內部出現供血不足的情況,進而造成體內胎兒無法正常攝取母體子宮內的氧氣及營養物質,不僅會限制胎兒的生長發育,甚至可能會危及胎兒的生命安全。因此,針對妊娠高血壓,盡早采用科學、有效的干預措施對患者的血壓進行控制,降低其心腦血管類疾病的發生率,是保障胎兒健康發育與孕婦生命安全的關鍵[6]。
當前,臨床上治療妊娠高血壓多以單純西醫降壓藥物治療與生活習慣改善為主,其目的是通過藥物與不良生活習慣改善聯合的方式對患者的血壓水平進行調節,緩解其臨床癥狀,但是并未取得理想的療效[7]。西醫常規降壓藥物包括硝苯地平、硫酸鎂等。硫酸鎂是一種Ca2+拮抗劑,其主要作用是抗驚厥,但是這類降壓藥物的治療機制為促進微小血管循環以擴張患者血管,而不是對胎盤血流量進行控制,且需要長時間服藥才能發揮作用,但長期服藥患者極容易對藥物產生強烈的依賴性,尤其是孕婦服藥后容易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中醫學中并沒有妊娠高血壓這一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類似于中醫學的妊娠腫脹,一般分為脾虛、腎虛、氣滯三個證型。中醫認為,孕婦的體質特殊,體內孕有胎兒,身體的各個器官都無法正常運轉,容易出現脾腎陽虛、脾陽虛寒現象,導致體內水濕無法運化,腎陽虛會引起整體水道不利,胎氣阻塞,造成胎兒與孕婦精血虛損,所以針對妊娠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應以補腎益氣、健脾利濕及育陰潛陽為重點[8]。本研究所使用的中藥湯劑中,當歸可以起到補血活血、通經活絡的雙重功效;天麻則潤而不燥,主治肝經,具平肝息風之效,可有效改善肝風內動、頭目眩暈等癥狀,無論虛實,均可用藥;桑寄生味苦又甘,性較平,主治肝、腎經,可起到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及養血安胎等多種功效;女貞子性涼,主治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腰膝的作用,用于陰虛內熱、頭暈、目花、耳鳴及腰膝酸軟等病癥的治療療效理想;丹參可起到活血散瘀、消腫止血之功效;茯苓可健脾、胃,且具備良好的安胎作用。諸藥合用,各揮所長,用于治療妊娠高血壓患者可改善其體質量,緩解病癥,再配以適量的降壓藥物便可起到控制血壓,改善病情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B 組收縮壓、舒張壓均顯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36%,明顯高于A 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3.64%,明顯低于A 組的21.8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中醫湯劑與降壓藥物聯合治療妊娠高血壓對患者血壓水平的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單純采用西醫降壓藥物治療,再通過飲食與生活習慣干預減少或消除可能影響患者血壓波動的各類高危因素,便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壓水平,進而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9~10]。綜上所述,與單獨的西醫降壓藥物治療相比,中醫湯劑與西醫降壓藥物聯合治療妊娠高血壓患者療效更為理想,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壓水平,全面緩解與高血壓相關的臨床癥狀,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