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霞
(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民醫院五官科 南樂457400)
翼狀胬肉為常見眼表疾病,具有致盲性,在胬肉接近角膜瞳孔區時,會牽扯角膜引起散光,或遮蔽瞳孔,造成視力下降,嚴重時可影響眼球運動。翼狀胬肉切除術是治療翼狀胬肉的重要方式,操作簡單,可安全切除胬肉,改善視力,但術后易復發。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翼狀胬肉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在翼狀胬肉切除治療的基礎上行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8 年6月收治的翼狀胬肉患者76 例,按照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單純切除組和聯合組,各38 例。聯合組男21 例,女17 例;年齡26~48 歲,平均(36.89±4.53)歲;單眼27 例,雙眼11 例;胬肉侵及角膜距離:<3 mm 10 眼,3~5 mm 31 眼,>5 mm 8 眼。單純切除組男20 例,女18 例;年齡27~47 歲,平均(37.12±4.42)歲;單眼27 例,雙眼11 例;胬肉侵及角膜距離:<3 mm 11 眼,3~5 mm 30 眼,>5 mm 8 眼。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患眼、胬肉侵及角膜距離)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眼科學》[1]中翼狀胬肉診斷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眼部炎癥;全身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有眼部手術史。
1.3 治療方法
1.3.1 單純切除組 行翼狀胬肉切除治療。鹽酸奧布卡因眼液(注冊證號H20160406)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20043676)0.2 ml 結膜下注射+腎上腺素(國藥準字H41021054)0.2 ml 浸潤麻醉。開瞼器開瞼,距角膜緣約5 mm 剪開球結膜,至翼狀胬肉上下邊緣。將鞏膜面與球結膜及胬肉組織分離,向角膜牽拉胬肉組織,自根部切斷胬肉,刮除角膜面胬肉組織,清除鞏膜上增生組織,燒灼止血。術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國藥準字H20083299)滴眼,加壓包扎。
1.3.2 聯合組 行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切除方法同單純切除組,根據鞏膜創面,在球結膜表面作2 條放射切口,分離切口間球結膜及下方筋膜組織,剪下1 塊扇形球結膜植片,帶1 mm 寬角膜緣組織。將移植片放在鞏膜面,角膜緣干細胞向角膜緣,上皮面向上,將植片、球結膜、淺層鞏膜間斷縫合固定。術后處理同單純切除組。
1.4 觀察指標 (1)兩組均隨訪6 個月,統計治愈、復發情況。治愈:術區結膜光滑平整,無充血,創面透明或殘存云翳;復發:術區結膜肥厚、充血,血管組織增生,侵入角膜[2]。(2)對比兩組術前及術后1 周角膜散光度、裸眼視力。(3)對比兩組并發癥(創面水腫、異物感、結膜充血)發生率。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愈、 復發情況比較 聯合組治愈率94.74%高于單純切除組的76.32%,復發率5.26%低于單純切除組的23.68%(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愈、復發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角膜散光度、裸眼視力比較 術前兩組角膜散光度、裸眼視力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周兩組角膜散光度均較術前降低,裸眼視力均較術前升高,且聯合組角膜散光度較單純切除組低,裸眼視力較單純切除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角膜散光度、裸眼視力比較

表2 兩組角膜散光度、裸眼視力比較
組別 n聯合組單純切除組角膜散光度(°)術前 術后1 周 t P 38 38 1.53±0.42 1.48±0.40 0.531 0.597 0.61±0.29 0.78±0.33 2.385 0.020 11.112 8.321裸眼視力術前 術后1 周 t P<0.001<0.001 tP 3.63±0.78 3.54±0.75 0.342 0.734 4.67±0.23 4.36±0.24 5.749<0.001 7.884 6.419<0.001<0.001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聯合組并發癥發生率10.53%低于單純切除組的28.95%(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翼狀胬肉的發生可能與遺傳、過敏反應、淚液分泌不足等內環境有關,此外眼部長期受煙塵、風沙、日光等外界刺激也可能導致角膜緣結膜組織發生炎癥反應,導致組織增生,漿細胞浸潤,形成翼狀胬肉。藥物保守治療可控制結膜炎癥,但難以消除翼狀胬肉。
對于翼狀胬肉肥厚充血,侵及近瞳孔區,且對視力造成影響者,臨床多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通過切除翼狀胬肉,可解除翼狀胬肉對視力的影響,提高患者視力。但術后翼狀胬肉易復發,這可能與胬肉切除不徹底,局部炎癥刺激所致變態反應有關。變態反應刺激多種活性物質釋放,會加快新生血管、上皮細胞增生,此外局部炎癥反應會影響角膜緣干細胞增生、分化,破壞角膜緣屏障[3]。角膜緣干細胞含有蛋白酶,具有分化程度低、增生潛力高、呈向心運動等特點,角膜緣干細胞增生、分化、移行可修復受損角膜,阻止胬肉形成。研究認為,翼狀胬肉形成可能與角膜緣干細胞缺乏、變性有關。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可重建角膜緣干細胞“柵欄作用”,恢復眼表結構,防止炎性細胞浸潤,促進結膜修復,預防翼狀胬肉復發[4]。多項研究顯示,翼狀胬肉切除術與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聯合治療翼狀胬肉患者療效良好,可改善角膜散光,促進視力恢復[5~6]。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周兩組角膜散光度均較術前降低,裸眼視力均較術前升高,聯合組角膜散光度低于單純切除組,裸眼視力高于單純切除組(P<0.05),這與上述提到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提示在翼狀胬肉切除治療基礎上行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可降低角膜散光度,提高裸眼視力。聯合組治愈率94.74%高于單純切除組的76.32%,復發率5.26%低于單純切除組的23.68%,并發癥發生率10.53%低于單純切除組28.95%(P<0.05),說明在翼狀胬肉切除治療基礎上行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可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且并發癥較少。但手術需注意:(1)胬肉頭部分離時,應清除干凈、徹底,對角膜緣血管進行燒灼,抑制新生血管侵入,減少復發;(2)盡量切取較薄的自體角膜緣組織,避免術后植片生長、愈合不良,角膜緣切取過深,術后可能出現假性胬肉;(3)植片大小、形狀應與胬肉區角膜緣相當,上皮面向上固定時,植床角膜緣側與植片角膜緣側吻合,對合整齊,術畢壓出植片下積液、積血,促進角膜緣上皮修復,重建角-結膜屏障,防止胬肉復發;(4)切除胬肉時,要保護球結膜完整,避免撕裂[7]。綜上所述,在翼狀胬肉切除治療基礎上行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可降低角膜散光度,提高裸眼視力,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