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路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骨二科 南陽473003)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骨代謝退行性病變,通常伴有骨組織結構損害、骨量下降等臨床癥狀,若治療不及時或不當,可加重骨脆性,且當骨量下降≥15%時,可誘發程度不一的骨痛;當骨量丟失≥骨量峰值的30%時,可加大骨折發生風險[1~2]。目前臨床治療骨質疏松癥多以促進骨形成、抑制骨吸收類藥物為主,雖有一定成效,但這些藥物存在較多副作用,患者滿意度較差。因此尋找一種安全性較高的治療方案尤為重要。我院采用注射用唑來膦酸聯合碳酸鈣D3片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3 月~2018 年3月收治的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患者118 例,采用簡單隨機法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各59 例。參照組男31例,女28 例;年齡61~82 歲,平均(69.63±3.32)歲;病程0.5~3.9 年,平均(2.41±0.63)年。實驗組男33例,女26 例;年齡62~83 歲,平均(70.01±2.75)歲;病程0.6~4.2 年,平均(2.39±0.66)年。兩組一般資料(年齡、病程、性別)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中醫藥防治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專家共識(2015)》[3]中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年齡>60 歲;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既往有注射用唑來膦酸、碳酸鈣D3片等藥物過敏史者;繼發性骨質疏松癥者;近30 d 內服用過影響骨代謝藥物者;患有維生素D 缺乏癥等營養缺乏性疾病者;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患有多發性骨髓瘤等骨髓增生性疾病者;甲狀腺疾病者;合并認知障礙、聽力模糊或精神行為異常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參照組 采用碳酸鈣D3片(國藥準字H20093675)治療,每次2 片口服,1 次/d,連續服用12 個月。
1.3.2 實驗組 在參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注射用唑來膦酸(國藥準字H20123152)靜脈滴注,5 mg/次,滴注時間15 min 以上,1 次/年。
1.4 檢測方法 取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 離心12 min,分離取血清,以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骨鈣素(BGP)水平,試劑盒購自武漢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BALP)、骨形態發生蛋白-2(BMP-2)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滬震實業有限公司;以骨密度測量儀(型號:DPX-MD) 測量骨密度(BMD),儀器購自美國GE 公司。上述操作嚴格按照儀器與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1.5 療效判定標準 BMD 顯著增加,功能活動基本復常為顯著減輕;部分BMD 增加,功能活動度明顯改善為好轉;未達到顯著減輕、好轉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著減輕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6 觀察指標 (1)療效。(2)對比兩組治療前、治療12 個月后血清BGP、BALP、BMP-2、BMD 水平。
1.7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12 個月后,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22%高于參照組的79.66%(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骨代謝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清BGP、BALP、BMP-2、BMD 水平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治療12 個月后血清BGP、BALP、BMP-2、BMD 水平均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代謝指標比較

表2 兩組骨代謝指標比較
BMD(g/m2)治療前 治療12 個月后實驗組參照組組別 n BGP(ng/ml)治療前 治療12 個月后BMP-2(ng/L)治療前 治療12 個月后59 59 tP 16.50±3.51 16.40±3.59 0.153 0.879 19.82±4.31 18.29±3.46 2.126 0.036 63.80±7.49 63.85±7.53 0.036 0.971 BALP(U/L)治療前 治療12 個月后82.49±8.66 76.51±7.70 3.964<0.001 82.51±13.42 82.70±13.44 0.077 0.939 96.69±17.58 89.63±16.77 2.232 0.028 0.62±0.11 0.64±0.12 0.944 0.347 0.86±0.21 0.72±0.15 3.572 0.001
骨質疏松癥發生機制在于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內分泌系統與骨代謝紊亂,致使機體單位體積骨量與骨強度降低[4~5]。目前臨床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多采用碳酸鈣D3片口服。碳酸鈣D3片有助于補充機體所需鈣元素,促進鈣、磷代謝,維持骨骼、肌肉所需能量,加快骨質形成,且其主要分布于肝臟與脂肪組織中,安全性較高,有利于吸收[6]。但僅單純口服碳酸鈣D3片治療周期較長,無法被胃腸道吸收,需與其他藥物聯合,以達到臨床預期效果,改善骨代謝。
注射用唑來膦酸為第3 代雙磷酸鹽類藥物,具有良好生物利用度、較長半衰期等顯著優點,且12個月注射1 次,患者順應性好。同時唑來膦酸特有的二氮咪唑雜環結構可直接與骨表面結合,沉淀羥基磷石灰晶體,生成正常骨質[7]。另外注射用唑來膦酸可拮抗骨細胞中甲羥戊酸通路,降低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活性,殺死破骨細胞,阻礙破骨細胞介導骨吸收。本研究對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患者應用注射用唑來膦酸聯合碳酸鈣D3片治療,結果顯示治療12個月后,實驗組總有效率93.22%高于參照組的79.66%(P<0.05),提示唑來膦酸聯合碳酸鈣D3片治療能顯著增強治療效果。
BGP、BALP、BMP-2、BMD 參與骨質疏松癥發生、進展,其中BGP、BALP 是反映骨形成有效指標;BMD 是診斷骨質疏松癥的敏感性指標,且其水平與骨質疏松癥嚴重程度呈負相關;BMP-2 能有效體現細胞成骨分化[8]。實驗組治療12 個月后血清BGP、BALP、BMP-2、BMD 水平高于參照組(P<0.05),提示注射用唑來膦酸聯合碳酸鈣D3片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能顯著調節患者骨代謝,有利于降低骨折發生風險。原因在于注射用唑來膦酸能預防骨吸收,增加骨密度,與碳酸鈣D3片聯合,能增強抗骨質疏松效價比,降低對骨正常礦化、形成的影響。綜上所述,注射用唑來膦酸聯合碳酸鈣D3片治療老年性骨質疏松癥,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調節骨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