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鵬
(河南省商丘市中醫院針灸推拿科 商丘476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臨床常見腰部疾病,多發于中年男性,具有病程長、易復發等特點。隨著人們生活壓力增大,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日常活動及生活質量。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髓核、軟骨板等處發生退行性病變后,在外力作用下,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壓迫相鄰神經,從而產生酸痛、麻木等一系列腰腿癥狀[1]。目前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多采用脊柱推拿等非手術方法保守治療,可一定程度緩解患者癥狀。統計學研究顯示,約30%下腰痛患者存在骶髂關節紊亂現象,這可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新思路[2]。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36 例,分組對照研究骶髂關節調整手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3 月~2019 年3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36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各68 例。研究組男41例,女27 例;年齡31~64 歲,平均(47.55±7.91)歲;體力勞動者45 例,非體力勞動者23 例。參照組男39 例,女29 例;年齡31~62 歲,平均(46.33±7.52)歲;體力勞動者43 例,非體力勞動者25 例。兩組性別、年齡、職業等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有慢性腰痛史;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重要器官受損或功能不全;內分泌、造血系統功能異常;合并其他骨科疾病;影像學檢查顯示存在髓核骨化、骨性椎管狹窄、韌帶鈣化等;有腰椎手術史;妊娠期或哺乳期;精神類疾病;無法配合治療。
1.3 治療方法
1.3.1 參照組 采用常規推拿手法治療。(1)穴位點揉放松:取俯臥位,依次點按金門、昆侖、跗陽、公孫、承山、承筋等穴位,每穴位約點按2 min,保持向上用力;以手掌心摩擦兩側膀胱經,自下而上,至其透熱。(2)斜扳復位治療:取側臥位,將一只手抵在患者肩前部,另一只手按壓臀部,將腰被動扭轉至最大耐受限度,后用力向反方向扳動進行復位。
1.3.2 研究組 采用骶髂關節調整手法治療:穴位點揉放松同參照組;取俯臥位,扭轉患者頭部于健側,使其手臂自然垂放于兩側,大腿約分開45°;助手站于患側,環抱患側大腿,將患肢抬高約45°,保持髂前上棘抬離床面;調整者站于健側,保持雙腿分開距離與肩部同寬姿勢站立,將與患側呈反方向的手掌根緊貼于骶髂關節,即壓痛點,將另一只手疊加,向下按壓,保持用力方向與骶髂關節面、患肢軸線均垂直,至阻力最大時,通過腰部力量向前發力,控制力度為500~1 000 N,骶髂關節出現響聲或產生移動感后結束。兩組治療均隔天進行,3 次/周,均治療1 個月。
1.4 療效評估標準 顯效:疼痛消失,直腿抬高>70°,可恢復日常工作;有效:疼痛減輕,直腿抬高50°~7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總分10分,評分越高則疼痛越嚴重。(3)采用JOA 評估兩組治療前后機體功能性障礙嚴重程度,總分29 分,評分越低則功能性障礙越嚴重。(4)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包括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4 個維度,各100 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水平越高。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顯效31 例,有效34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為95.59%(65/68);參照組顯效22 例,有效32 例,無效14 例,總有效率為79.41%(54/68)。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χ2=8.135,P=0.004)。
2.2 兩組疼痛程度、JOA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疼痛程度、JOA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疼痛程度低于參照組,JOA 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程度、JOA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疼痛程度、JOA 評分比較(分
JOA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參照組組別 n 疼痛程度治療前 治療后68 68 tP 7.52±1.38 7.86±1.15 1.561 0.121 2.13±0.82 3.24±1.29 5.988<0.001 8.62±1.25 8.27±1.34 1.575 0.118 21.85±2.66 18.42±3.39 6.594<0.001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GQOLI-74 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GQOLI-74 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心理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參照組組別 n 物質生活治療前 治療后軀體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68 68 tP 62.34±3.83 61.77±3.69 0.884 0.378 83.26±1.37 76.18±2.55 20.169<0.001 53.28±3.16 53.72±3.23 0.803 0.423社會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85.42±2.17 79.43±2.38 15.336<0.001 54.49±2.71 55.25±2.82 1.602 0.111 80.47±2.24 74.37±2.61 14.625<0.001 52.84±2.91 53.51±3.07 1.306 0.194 84.63±2.42 78.56±2.78 13.581<0.001
研究發現,髂骨旋轉移位、骶骨傾斜移位均是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高危因素,且大部分患者合并有骶髂關節紊亂癥狀,提示二者互為關聯癥,可共存于腰腿疾病中[3]。
常規推拿多采用扭轉等手法對患者腰椎間盤進行復位,將扭轉中心集中于責任階段,可一定程度改善突出狀態,解除神經根壓力,但難以徹底治愈,患者受外力影響后易導致病情復發[4]。骶髂關節是維持骨盆環活動穩定性的重要微動關節,是承受、化解、傳遞重力的中心樞紐,對維持脊柱平衡具有重要意義,但存在易損性[5]。機體在外力作用下,易發生骶髂關節紊亂,導致關節生物力學環境失衡,從而出現下肢酸痛、麻木等癥狀。骶髂關節調整手法主要通過調節骨盆恢復脊柱力學平衡,從根本上糾正脊柱病變,可加強韌帶供能,提高骨結構穩定性,減少復發,可彌補常規推拿的不足[6]。關節囊、肌腱、韌帶勞損、松弛是導致關節錯位的直接因素,因此在調整骶髂關節的同時,還應加強理筋手法,實現筋骨并重。配合穴位點揉放松可消除肌肉緊張,改善脊柱生理曲度,緩解腰痛癥狀,還可有效改善微循環,促進代謝產物吸收,緩解水腫、充血等癥狀[7]。糾正錯位骨性結構可恢復骶髂關節靜力穩定性及脊柱承重力,同時緩解肌肉痙攣可恢復骶髂關節動力穩定性,增強肌肉協調性,從而為骨性穩定奠定基礎。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95.59%高于參照組的79.41%,疼痛程度低于參照組,JOA 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說明骶髂關節調整手法可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效果,促進其疼痛癥狀及機體功能改善,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