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波 馬君 趙曉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醫院骨科 焦作454002)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負重關節之一,同時也是容易受累的關節之一,在人體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自身因素與外在因素作用易使髖關節活動及功能受限,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使得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人口比例增加[1]。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手術方式,患者術后早期即可下床活動,能在最大程度上恢復患者的活動功能,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但由于髖關節置換術的實施常因患者骨質脆弱以及骨量不足等原因,而加大了后期假體安裝與下肢重建的困難,影響患者恢復效果。代替髖關節的主要人工材料有骨水泥型與生物型,而兩種材料的應用對患者功能恢復以及遠期預后效果存在差異[2]。因此,本研究對分別采取骨水泥假體植入與生物固定假體植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分析,探討兩種材料對患者髖關節功能、下肢運動功能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2 月~2018 年6 月我院收治的64 例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雙盲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2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4 例;年齡62~81 歲,平均年齡(72.36±8.41)歲;體質量56~72 kg,平均體質量(64.25±6.32)kg。觀察組男19 例,女13 例;年齡61~80 歲,平均年齡(72.15±8.64)歲;體質量55~73 kg,平均體質量(64.18±6.42)kg。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均行髖關節置換術;(2)單側骨折,且滿足手術指征;(3)患者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髖關節手術史者;(2)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及精神異常者;(3)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4)合并全身系統性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者。
1.3 手術方法 患者取合適體位,麻醉后取后外側切口入路,切斷外旋肌群并切除部分關節囊,使髖關節充分暴露,取出股骨頭,測量股骨頭直徑,選擇等徑假體,挫磨髖臼使之與假體相對應,將股骨頭處軟骨以及塌陷死骨逐一清除,隨后處理股骨端,由小到大逐步擴髓,確認雙下肢是否等長后,于伸直位牽引下檢測關節松緊度,檢查安裝假體是否存在脫位可能,滿足條件后進行假體安裝。對照組行骨水泥假體植入,觀察組行生物固定假體植入,術區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置入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完成手術。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術后半年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進行評估,滿分100 分,90 分及以上表示優良,80~89 分表示較好,70~79 分表示尚可,70 分以下表示差[3]。(2)對比兩組術后半年下肢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量表進行評分,評價項目共計17 項,滿分34分,得分越高,表示下肢運動功能越好[4]。(3)術后隨訪1 年,對比兩組并發癥(自發溶骨性疾病、假體松動、靜脈血栓)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32 32 7.269 12.247 0.000 0.000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61.64±6.75 62.37±6.18 0.451 0.653 74.52±7.41 83.36±7.47 4.753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Fugl-Meyer 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32 32 8.032 16.994 0.000 0.000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15.64±2.35 15.37±2.58 0.438 0.663 21.52±3.41 28.36±3.47 7.953 0.00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9.38%)低于對照組(15.62%),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造成髖關節損傷的因素較多,均會引起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影響正常活動功能。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髖關節嚴重損傷的主要治療方法,其目的在于提高患者關節穩定性,恢復髖關節功能以及下肢運動功能,但由于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材料選擇能夠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后,故選擇合理有效的代替材料對提高患者預后效果至關重要[5~6]。
骨水泥又稱骨粘固劑,主要成分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臨床中應用于人工關節置換術中的重要材料,其特點是固定快,能夠增加患者髖關節強度以及穩定性,患者術后早期即可下地進行康復活動,但它仍與人體骨骼不同,在填充過程中可能引起骨髓腔內高壓,致使脂肪滴入血管,進而引起栓塞,且隨著時間推移,易發生退變,人工關節出現松動情況,故治療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7]。而生物固定假體植入不僅可以將假體穩定固定于股骨近端,還能夠實現假體與股骨之間良好的應力傳導,使應力在假體柄遠端的分布更加均勻,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旋轉穩定性;同時對骨折端施展良性壓力,提高骨折愈合率[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Harris 評分、Fugl-Meyer 中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髖關節置換術中采取生物固定假體植入的效果更為顯著,可行性及安全性均較高。生物固定假體植入的優勢在于:通過假體與骨界面呈緊密接觸,利于骨組織長入假體,使假體和髓腔的結合強度顯著提高,進而達到假體的長期穩定性,維持患者較好的外展力臂以及髖關節活動度,利于患者髖關節功能以及下肢運動功能的恢復;另外生物固定假體植入可保存患者骨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比例[9~10]。綜上所述,與骨水泥植入相比,髖關節置換術中采取生物固定假體植入更有效地恢復患者髖關節功能以及下肢運動功能,且術后隨訪發現,并發癥較少,遠期預后效果顯著,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