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書娟 張建坡 王世超
(河南省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普外腹部腫瘤病區 鄭州450000)
疝是指人體臟器或某個組織脫離正常部位,通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進入另一部位。由于腹股溝區是成人腹部最為薄弱的部位,腹腔內的內臟容易通過腹部薄弱區域突出到皮下從而導致腹股溝疝[1]。腹股溝疝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患者多為男性。該病會導致患者便秘、腹痛等,病情嚴重時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目前,手術是治療腹股溝疝的有效手段,比較常用的是開放式疝修補術與腹腔鏡疝修補術,兩種術式各有優、缺點[3]。本研究對比了經腹腔鏡疝修補術與傳統開放式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于我院就診的109 例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式不同分為A 組(n=56)與B 組(n=53)。A 組:年齡21~67 歲,平均(51.67±6.40)歲;病程1~45 個月,平均(18.45±2.34)個月。B 組:年齡25~71 歲,平均(51.82±6.11)歲;病程2~42 個月,平均(18.60±2.7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符合腹股溝疝的診斷標準[4];男性,有手術指征;患者或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消化系統其它嚴重疾??;合并肝腎器官嚴重疾??;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合并惡性腫瘤;合并精神疾病。
1.2 治療方法 A 組采用經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颊呷☆^低足高仰臥位,氣管插管麻醉;在臍部及兩腹直肌外緣置入Trocar 套管,剪開患側腹膜結扎后橫斷大疝囊,完全游離小疝囊,暴露恥骨結節及精索血管;選擇適宜的補片覆蓋在患者的腹橫筋膜缺損處后固定,關閉腹膜,縫合腹壁切口。B 組采用傳統開放式疝修補術治療?;颊呷☆^低足高仰臥位,行硬膜外麻醉;取患側腹股溝處斜切口,長約5 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尋及并游離疝囊;當疝囊較小時,將疝囊游離至高位縫扎疝囊根部,當疝囊較大時,橫斷疝囊近端,縫合封閉近端疝囊后自內環口推回腹腔;游離精索,將補片覆蓋于腹橫筋膜前、精索后方,補片上端缺口環繞精索,分別縫合固定于恥骨結節、聯合腱、腹股溝韌帶,避免卡壓精索,逐層縫合切口。兩組手術均成功。A 組手術無一例中轉開放,56 例中采用經腹腔鏡腹膜前疝修補術(TAPP)者37 例,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EP)者19 例。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時間。(2)采集兩組手術前后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在離心機中3 000 r/min 離心10 min,分離血清置于-20℃冰箱中保存待用,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測定胃動素、胃泌素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A 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時間顯著短于B 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B 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后下床時間(d)A 組B 組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56 53 tP 43.45±6.92 57.31±7.57 9.985 0.000 25.12±5.90 31.78±6.77 5.483 0.000 5.24±1.02 7.55±1.23 10.696 0.000 1.29±0.34 1.64±0.49 4.352 0.000
2.2 兩組胃腸動力指標比較 A 組術后血清胃動素、胃泌素水平顯著高于B 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腸動力指標比較(pg/ml

表2 兩組胃腸動力指標比較(pg/ml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與B 組術后比較,#P<0.05。
組別 n 胃動素術前 術后胃泌素術前 術后A 組B 組56 53 79.28±6.12 79.93±6.98 148.81±7.36*#125.52±7.15* 251.09±15.87254.65±17.13 484.11±24.90*#317.04±20.26*
腹股溝疝是外科常見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會發展成絞窄性疝,并可能引發腸穿孔及腸壞死,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往臨床常采用傳統開放式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其操作簡便,療效得到肯定,但該術式會損傷腹股溝區正常組織結構,導致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增高[5]。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微創手術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目前,傳統開放式疝修補術與腹腔鏡疝修補術的療效差異是臨床醫師關注的重點[6]。
腹腔鏡疝修補方案是基于人體解剖學原理,通過腹腔鏡技術,精準找到疝氣部位,在疝塊上方開小切口,剖離組織層,精確切除疝塊的一種疝修補方案[7]。與傳統的疝氣治療手段相比,具有手術創面小、愈合快、安全性高、準確度高、不易復發、并發癥發生率低的特點[8]。研究不同疝修補方案對疝氣患者應激反應、康復指標及術后生命質量的影響,對于提升腹股溝疝患者的生活質量,優化腹股溝疝治療手段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研究A 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時間顯著短于B 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B 組(P<0.05),說明與傳統開放式手術相比,經腹腔鏡疝修補術的手術時間更短,患者術中出血量更少,患者術后住院時間更短,恢復速度更快。A 組術后血清胃動素、胃泌素水平顯著高于B 組(P<0.05),提示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紊亂癥狀,改善患者的胃腸動力。綜上所述,與傳統開放疝修補術相比,經腹腔鏡疝修補術具有微創、恢復快的優點,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腸動力,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但傳統開放疝修補術是最經典且最常用的腹股溝疝修補術式,尤其適合小兒腹股溝疝、經濟困難的巨大疝或者不能耐受氣腹的高齡腹股溝疝患者,臨床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