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芝
(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中醫院 茂名525400)
潰瘍性結腸炎是消化科常見病,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危重程度不一,發病率較高,病程較長,且容易反復發作。該疾病發病原因尚未明確,發病后可累及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嚴重者甚至累及全結腸。臨床癥狀表現為膿血便、腹瀉、里急后重、腹痛,還可能出現腸外表現,下腹部位存在明顯壓痛感,經結腸鏡可觀察到黏膜存在多發性淺潰瘍、水腫、充血,細顆粒狀隆起且伴隨膿血性分泌物和多發炎性息肉。西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主要以激素、抗感染藥物治療為主,但難以達到根治效果,后期復發率高[1~2]。中醫藥治療結腸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臨床醫師及患者的認可[3~4]。本研究探討膈下逐瘀湯加減內服聯合四黃散外敷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炎癥性腸病的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及《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中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便血、腹瀉、腹痛時間超過6 周;年齡滿18 周歲;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腸梗阻及腸穿孔;惡性腫瘤及中毒性巨結腸;心臟病及肝腎功能障礙。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23 例;年齡23~58 歲,平均(40.5±5.6)歲;病程6 個月~11 年,平均(5.8±2.5)年。觀察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26~55 歲,平均(40.5±5.2)歲;病程6 個月~10 年,平均(5.3±2.1)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美沙拉秦緩釋顆粒(國藥準字H20143164)口服,1 g/次,4 次/d;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國藥準字S10950032)口服,420 mg/次,3 次/d。觀察組給予膈下逐瘀湯加減內服聯合四黃散外敷治療。膈下逐瘀湯組方:當歸、黨參、延胡索、赤芍、炒白術各15 g,牡丹皮、川芎、烏藥、枳殼各10 g,香附、桃仁、甘草、紅花各5 g。如患者存在嚴重膿血加秦皮、白頭翁各15 g;如患者存在嚴重畏寒情況加桂枝、炮姜各10 g。將以上中藥材制成顆粒,1劑/d,2 次/d。四黃散組方:大黃、黃連、黃柏、黃芩各25 g,研磨成粉劑加蜂蜜進行調制,敷貼于腹部位置。兩組連續用藥2 個月。
1.3 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及D-二聚體水平。(2)臨床療效。以《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和《炎癥性腸病的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為依據,顯效:臨床癥狀消失,生命體征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生命體征趨于正常;無效: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均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黏膜病變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經腸鏡檢查,黏膜恢復正常,潰瘍病灶完全消失;有效,經腸鏡檢查,黏膜恢復2級及以上;無效,經腸鏡檢查,黏膜恢復低于2 級或出現惡化加重情況。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及D-二聚體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血小板及D-二聚體水平比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小板及D-二聚體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及D-二聚體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及D-二聚體水平比較
D-二聚體(μg/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血小板(×109/L)治療前 治療后50 50 tP 299.6±66.2 301.4±62.4 0.139 9 0.889 0 146.5±65.2 186.3±54.6 3.309 2 0.001 3 2.37±0.58 2.38±0.61 0.084 0 0.933 2 1.42±0.69 1.89±1.34 2.204 9 0.029 8
2.3 兩組黏膜病變療效比較 觀察組黏膜病變總有效率為94.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黏膜病變療效比較[例(%)]
潰瘍性結腸炎為常見的自身免疫性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癥疾病,發病率不受年齡限制,其中又以20~30 歲青壯年群體最為多見,且男性發病率遠高于女性[5~7]。目前,關于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原因臨床尚無明確定論,可能與感染、遺傳、環境及自身免疫力等因素相關。潰瘍性結腸炎臨床多通過病理組織學及腸鏡進行確診,主要表現為膿血便、腹痛、腹瀉等癥狀,還可能引起脊椎炎、皮膚紅斑、口腔潰瘍、心肌病變、肝臟病變等,病程較長,反反復復,治療難度較高。隨著病程延長,病情加劇還可能引起中毒性巨結腸、活動性病變及癌變。相關資料統計,潰瘍性結腸炎癌變率在10 年內可達3%,10~20 年達75%[8]。西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主要采用糖皮質激素、氨基水楊酸類藥物、免疫抑制劑及手術等,不僅治療時間長,見效慢,還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體痛苦,加大患者經濟壓力[9]。
潰瘍性結腸炎歸屬于中醫學“泄瀉、腹痛、痢疾、便血”范疇,病因多為情志失調、飲食所傷、感受外邪,寒濕、濕熱內蘊腸腑,氣滯血阻、腑氣不通所致,治療主要以活血化瘀為原則[10~11]。膈下逐瘀湯記錄于《醫林改錯》,主治腎瀉久瀉、膈下瘀阻氣滯。方中赤芍、當歸、川芎具有養血活血功效;丹皮、紅花、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等功效;枳殼、香附、烏藥、延胡索可起到行氣止痛作用;炒白術、黨參可益氣健脾;再配合秦皮、白頭翁、甘草等,可使患者體內新陳代謝速度加快,對腸壁循環起到改善作用,從而使潰瘍快速愈合。四黃散主要由大黃、黃連、黃柏、黃芩組成,其中黃芩可使患者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并對腸管蠕動起到抑制作用;黃連具有麻痹、鎮痛作用,還能使白細胞吞噬力提升,抑制癌變;黃柏可更好地保護血小板;大黃對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可起到抑制作用。諸藥合用發揮抗血栓、抗凝、改善微循環作用。目前,中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主要以局部灌腸為主,操作難度較高,且藥物僅能達到患者乙狀結腸部位,針對降結腸或以上病變患者難以達到理想治療效果。四黃散外敷通過皮膚吸收可改善患者腸道病灶,且毒副作用更小。
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單體與活化因子ⅩⅢ產生交聯后,經纖溶酶水解所產生的纖溶過程標記物與降解產物,具有非特異性特征。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呈高凝狀態,導致微血管血栓形成,組織出現潰瘍、壞死,因此患者血液中D-二聚體水平呈上升趨勢。同時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后,內毒素等細菌、基底膜膠原等產物,使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及血小板激活,血小板水平呈不斷升高趨勢。研究表明,膈下逐瘀湯加減內服和四黃散外敷聯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腹瀉、腹痛癥狀,達到活血止痛效果,同時還可使患者體內D-二聚體水平降低,改善患者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腸壁微循環,避免高凝狀態,對血小板聚集產生抑制作用,最終促進患者潰瘍創面愈合,達到理想治療效果。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100 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不同用藥,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78.00%(P<0.05);觀察組黏膜病變總有效率94.00%高于對照組的84.00%(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小板及D-二聚體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膈下逐瘀湯加減內服和四黃散外敷聯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可快速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