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榮芳
(廣東省東莞市東莞仁康醫院肛腸外科 東莞523952)
肛瘺是肛腸科常見疾病,占我國肛腸病發病率的1.67%~3.60%,患者多為青壯年男性[1]。肛瘺屬中醫學“肛漏、痔瘺”范疇,臨床主要表現為肛門部流膿、疼痛、瘙癢,指診可探及瘺管走形[2]。肛瘺一旦形成就難以自行消失,一般需通過手術治療才能根治,但術后患處創面大多為開放性或半開放性,加之創面面積大,分泌物多,患者疼痛劇烈[3]。目前,中藥熏蒸和針灸已廣泛應用于肛腸疾病的治療,其療效和安全性已得到臨床肯定。中藥熏蒸聯合針灸治療對單純性肛瘺術后創面愈合的效果目前尚未見報道。本研究選取60 例肛瘺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對照研究,以明確中藥熏洗聯合針刺療法對單純性肛瘺術后創面愈合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月收治的60 例肛瘺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0 例;年齡23~55 歲,平均(39.21±8.36)歲;病程1~18 個月,平均(9.35±4.19)個月。治療組男19 例,女11例;年齡21~54 歲,平均(38.73±7.72 歲);病程1~18 個月,平均(9.17±3.8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美國結直腸外科醫師學會肛周膿腫、肛瘺和直腸陰道瘺臨床診治指南》中肛瘺的診斷標準[4],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肛周腫痛、流膿,急性炎癥期可發熱;(2)符合中華醫學會《中醫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肛瘺的診斷標準,表現為肛周經常流膿液、脹痛,局部灼熱,肛周有潰口;(3)入院后均行單純性低位肛瘺切開術;(4)精神正常;(5)配合醫師完成全程治療。排除標準:(1)既往有肛門手術史者;(2)有心血管、肝、腎、血液系統等嚴重疾病者;(3)存在嚴重神經受損及感覺、運動功能障礙者;(4)合并其他肛腸疾病者,或有全身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影響傷口正常愈合者;(5)骨盆骨折、盆腔器質性病變者;(6)特殊生理期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低位肛瘺手術治療,術后清潔創面。對照組術后常規換藥,用凡士林紗布完全填充創面,覆蓋無菌沙布,每日更換。治療組采用復方黃柏液熏洗聯合針刺治療:復方黃柏液(國藥準字Z10950097)100 ml 加入肛腸熏洗儀,溫度45℃,熏洗30 min,1 次/d;于術后第2 天,選長強、足三里、三陰交穴,常規消毒后,使用0.25×40 mm的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提供)刺入,留針30 min,1 次/d,持續治療10 d。
1.4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術后第2、4、6、10 天的疼痛情況、創面水腫情況、分泌物情況。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分值0~10 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創面水腫評分[5~6]:0 分,創面無隆起,未見過多組織滲液,患者主訴疼痛一般;2 分,創面輕度隆起,表面見少許組織滲液,患者主訴疼痛輕微,一般活動不受限制;4 分,創面明顯隆起,表面見過多的組織滲液,患者主訴疼痛尚可忍受,活動較受限;6 分,創面明顯隆起,表面見過多的組織滲液,患者主訴疼痛難以忍受,一般活動受限。創面分泌物評分[7]:0 分,無明顯分泌物;1 分,分泌物量較少,未滲透紗布;2 分,量少,滲透1 塊紗布;3 分,量較多,滲透2 塊紗布;4 分,量多,滲透3 塊以上紗布。(2)觀察兩組術后創面縱徑、創面深度和創面愈合時間。(3)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同時結合臨床實際情況擬定。痊愈:創面完全愈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顯效:創面大部分愈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有效:創面僅見部分愈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無效:創面未見愈合,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疼痛、創面水腫和分泌物評分比較 術后第2、4、6 天,治療組疼痛評分和創面水腫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第2、4、6、10 天,治療組創面分泌物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創面水腫和分泌物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疼痛創面水腫和分泌物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術后第2 天比較,△P<0.05。
分泌物術后第2天 術后第4天 術后第6天 術后第10天對照組治療組組別 n 疼痛術后第2天 術后第4天 術后第6天 術后第10天水腫術后第2天 術后第4天 術后第6天 術后第10天30 30 tP 5.94±0.80 4.81±0.69 5.859<0.05 4.65±0.74△3.84±0.63△4.565<0.05 3.32±0.86△2.68±0.64△3.27<0.05 0.97±0.38△0.87±0.35△1.06>0.05 5.03±1.00 4.52±0.88 2.097<0.05 3.55±0.84△2.77±0.97△3.329<0.05 2.52±0.88△1.55±0.71△4.699<0.05 1.48±0.64△1.23±0.51△1.673>0.05 2.04±0.44 1.59±0.31 4.579<0.05 1.34±0.36△0.49±0.12△12.269<0.05 0.81±0.18△0.31±0.11△12.982<0.05 0.35±0.15△0.12±0.07△7.611<0.05
2.2 兩組術后創面縱徑、創面深度及創面愈合時間比較 治療組術后創面縱徑、創面深度小于對照組,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創面縱徑、創面深度及創面愈合時間比較

表2 兩組術后創面縱徑、創面深度及創面愈合時間比較
組別 n 創面縱徑(cm) 創面深度(cm) 創面愈合時間(d)對照組治療組30 30 tP 0.34±0.03 0.24±0.02 15.191<0.05 0.53±0.09 0.35±0.07 8.647<0.05 9.06±0.72 7.48±0.88 7.611<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11.746,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近年來,肛瘺發生率逐年增高,手術治療仍是徹底治愈的唯一方法[9],但由于術后創面多為不縫合的開放性創口,創面面積較大,排便過程中易導致創口局部撕裂及感染,引起疼痛、肛緣水腫等并發癥的發生,嚴重影響手術質量和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如何有效緩解術后疼痛和創面炎癥反應,提高組織修復能力,加速創面愈合一直是肛腸外科臨床難以解決的問題。
中醫學認為,肛瘺患者機體平素多氣血不足,熱、濕、毒積聚,而手術使脈絡斷裂、肌肉受損,易導致創面水腫、出血及難愈等[10]。研究顯示,肛瘺術后將補氣養血、清熱解毒、利濕通絡的中藥,通過加熱煮沸的熱力和蒸汽對肛瘺術后創面進行熏洗,可緩解術后肛緣水腫、滲液及疼痛,促進創面愈合[11]。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術后第2、4、6 天疼痛、創面水腫和創面分泌物評分低于對照組,術后創面縱徑、創面深度小于對照組,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復方黃柏液由黃柏、連翹、金銀花、蒲公英、蜈蚣組成,方中黃柏、蜈蚣具有瀉火燥濕、通絡止痛、解毒療瘡之功效;連翹、蒲公英、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散熱散寒之功效。諸藥相輔相成,發揮抗菌、抗感染、抗炎的作用。肛瘺患者術后氣血虧虛,脾氣受損,治療組在中藥熏洗的基礎上,針刺長強、足三里、三陰交穴位可起到調理脾胃、通絡化瘀、健脾益氣之功效,促進病情恢復。綜上所述,中藥熏洗聯合針刺治療可有效抑制肛瘺術后患者創面滲出物和水腫發生,促進創面愈合,減少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