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霞
(河南省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 鄭州450012)
新生兒是指胎兒自娩出母體結扎臍帶起,至出生后的28 d。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及保健意識不斷提升,新生兒出生健康狀態的評估與護理日漸受到重視。勾蜀平、吳軍華等[1~2]的研究報道稱,目前社會對新生兒流行病學研究日漸關注,寧波市2011~2014 年剖宮產率高達44.35%,早產兒率高達11.82%,圍產兒死亡率高達5.30%,早產兒率及圍產兒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無論家長還是醫護人員,均對新生兒臨床護理提出了更高要求[3]。因此采取專業、系統的護理指導,提高新生兒護理質量,促使新生兒正常生長發育,十分必要。我院采用鳥巢式護理模式護理新生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0 月我院新生兒科足月新生兒13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5 例。對照組男39 例,女26 例;胎齡37~41 周,平均(39.58±0.31)周;自然分娩53 例,剖宮產12 例;出生體質量2280~4028g,平均(3457.42±285.93)g;新生兒Apgar 評分8~10 分,平均(9.21±0.38)分。觀察組男40 例,女25 例;胎齡37~41 周,平均(39.61±0.35)周;自然分娩55 例,剖宮產10 例;出生體質量2 250~4 032 g,平均(3 461.28±293.48)g;新生兒Apgar 評分8~10 分,平均(9.20±0.40)分。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1)新生兒家長或法定監護人對研究知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孕婦未合并糖尿病、肝膽系統疾病。
1.3 排除標準 (1)合并先天性疾病者;(2)極低體質量、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顱內出血者;(3)患有溶血性疾病、嚴重感染、肝臟代謝性疾病者;(4)中途退出研究者。
1.4 護理方法
1.4.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由專業護理人員將出生新生兒轉移至保溫箱內,調整保溫箱的光線、溫度,新生兒所接觸的尿布、毛巾、奶嘴等物品均需清潔消毒。指導新生兒沐浴,皮膚擦拭爽身粉;肚臍定期消毒,包扎肚臍并定期清潔。積極清潔口腔、鼻腔,指導產婦產后6 h 行新生兒哺乳,注意預防溢奶、吐奶。人工喂養新生兒,根據新生兒食欲及大便,確定喂奶量。
1.4.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鳥巢式護理。(1)制作鳥巢。取柔軟棉毯折成90 cm×90 cm 正方形,平鋪棉毯于輻射臺,近身側棉毯一角向上卷至中線,反復卷疊成筒狀,向內、中央靠攏呈“U”形,多余兩側棉毯折疊,置于保溫箱墊板下。(2)體位護理。加熱棉毯,維持內部溫度30℃,新生兒四肢稍微彎曲,取側臥位,置于“鳥巢”內,背部、臀部緊貼床底布卷,適當調整護圈及布卷的松緊度,布卷環繞新生兒身體周圍。(3)新生兒沐浴。取塑料袋套在鳥巢外,將鳥巢置于浴墊上,頭部放略低于鳥巢1 cm 左右枕墊,鳥巢內再鋪一次性無菌治療巾,將新生兒以20°~25°角斜躺于鳥巢內,頭靠軟墊,水溫40~42℃,按面部、頭、頸、軀干及四肢順序沐浴。兩組連續干預1周。
1.5 觀察指標 準確記錄兩組新生兒每天睡眠時間、進奶量增加幅度、排便次數;仔細觀察新生兒沐浴時擁抱反射次數、握持反射持續時間及哭鬧持續時間;測量新生兒10 d 體質量、頭圍及身長增長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新生兒睡眠時間、進奶量增加幅度及排便次數比較 觀察組每天睡眠時間、進奶量增加幅度、排便次數均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睡眠時間、進奶量增加幅度及排便次數比較

表1 兩組新生兒睡眠時間、進奶量增加幅度及排便次數比較
組別 n 睡眠時間(h/d) 進奶量增加幅度(ml/d) 排便次數(次/d)觀察組對照組65 65 t P 16.58±0.27 11.49±0.34 94.519 0.000 4.48±0.26 2.74±0.23 40.412 0.000 3.93±1.31 2.78±1.28 5.062 0.000
2.2 兩組新生兒沐浴時擁抱反射次數及握持反射、哭鬧持續時間比較 觀察組擁抱反射次數低于對照組,哭鬧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握持反射持續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沐浴時擁抱反射次數及握持反射、哭鬧持續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新生兒沐浴時擁抱反射次數及握持反射、哭鬧持續時間比較
組別 n 擁抱反射次數(次) 握持反射持續時間(min) 哭鬧持續時間(min)觀察組對照組65 65 t P 0.62±0.15 1.96±0.18 46.108 0.000 0.35±0.12 0.38±0.13 1.367 0.087 0.75±0.15 2.01±0.65 15.228 0.000
2.3 兩組新生兒10 d 體質量、頭圍、身長增長比較觀察組10 d 體質量、頭圍、身長增長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10 d 體質量、頭圍、身長增長比較

表3 兩組新生兒10 d 體質量、頭圍、身長增長比較
組別 n 體質量增長(g) 頭圍增長(mm) 身長增長(mm)觀察組對照組65 65 t P 28.85±0.45 20.41±0.43 31.606 0.000 8.02±0.18 6.95±0.15 10.599 0.000 12.42±2.16 10.62±2.18 4.729 0.000
胎兒娩出,脫離母體后,直接進入外界環境,體溫調節中樞系統、胃腸道功能尚未發育完善,體溫波動較大,會影響生理功能變化及生長發育。鳥巢具備人造子宮的特點,是根據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環境適應能力在新生兒保溫箱內設置的橢圓形護圍,營造的一個“鳥巢式”人造子宮環境,可為新生兒提供適宜溫度,保持舒適的生理體位,使新生兒能在短時間內適應母體外的環境,是新生兒能維持較長時間的睡眠環境。新生兒最舒服的體位為胎頭俯屈體位,頜部靠近胸壁,身體為向心屈曲狀態。鳥巢式護理中將新生兒置入鳥巢狀棉毯內,自然卷起四肢,維持位于子宮時四肢狀態,可增加新生兒安全感,并利于促進新生兒消化系統生長發育,增強新生兒母乳消化及吸收能力。“鳥巢式”結構呈環狀,能減少保溫箱在開關時出現散熱情況,維持新生兒恒定、舒適的體溫及環境溫度[4]。本研究觀察組每天睡眠時間、進奶量增加幅度及排便次數均多于對照組(P<0.05),說明鳥巢式護理的應用有利于新生兒適應周圍環境,效果顯著。
新生兒沐浴是新生兒基本護理操作之一,但新生兒沐浴操作復雜、時間長,容易發生交叉感染。在新生兒護理中運用鳥巢式護理,使新生兒在與宮腔相似環境中進行沐浴,新生兒四肢具備支撐點,肢體無需過伸,安全感較高。在鳥巢外套上塑料袋,內部鋪無菌治療巾,能增加小兒觸覺安全感,減少沐浴時的壓力;新生兒淋浴時,頭部靠在鳥巢緣外軟墊,頭部稍微后仰,頸部展開,呼吸道打開,可減輕小兒疲勞感;維持水溫38~40℃,行流動水近距離淋浴,類似宮內羊水撫觸,可增加新生兒沐浴安全感,減少沐浴對新生兒帶來的刺激。沐浴時觀察組新生兒擁抱反射次數低于對照組,哭鬧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鳥巢式護理可增加新生兒沐浴的安全感及舒適度,減少驚嚇、哭鬧等情況,這與朱清碧等[5]的研究相一致。
鳥巢式護理建立在暖箱保溫基礎上,為新生兒提供一個類似子宮的自然環境,可減少外部不良刺激,維持新生兒正常睡眠,為新生兒生命器官提供正常代謝,增強新生兒各項生理功能的穩定性,促使新生兒健康生長發育。早產兒宮內發育不完善,出生后有較高的病死率。項崇悟等[6]指出,我國早產兒出生率高達5.6%,因組織器官發育不夠成熟而導致的死亡數占出生數的21%。因此對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采取鳥巢式護理,控制小兒心率、血氧飽和度,維持良好的睡眠,可促進新生兒健康生長發育。觀察組10 d 體質量、頭圍、身長增長均大于對照組(P<0.05),說明鳥巢式護理的應用有利于新生兒生長發育,維持體內穩定的內環境,效果顯著。綜上所述,應用鳥巢式護理模式護理新生兒,可增強新生兒環境適應能力及安全感,促進新生兒健康成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