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彬 單康娜 楊勇杰
(1 河南省安陽市人民醫院急診科 安陽455000;2 河南省安陽市第三人民醫院神內五區 安陽455000)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一組器質性腦損傷導致的腦血管疾病,流行病學特征表現為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等,對人們生命安全及健康構成極大的威脅。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而言,其治療效果的決定性因素在于早期診斷與發現。對不同病情程度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及早予以合理治療措施對其預后改善具有重要意義[1]。本研究以急性腦梗死患者130例及同期健康體檢者50 例為研究對象,分析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凝血及纖溶相關指標與急性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30 例作為觀察組。患者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中急性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并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首次發病,病程≤1 周。其中男75 例,女55 例;年齡55~85 歲,平均(69.47±4.52)歲。同時選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體檢者50 例為對照組,其中男35 例,女15 例;年齡56~87 歲,平均(69.55±4.48)歲。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心電圖、肝腎功能正常;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認知功能障礙者;伴有嚴重感染、血液疾病者;近期服用影響檢測指標的藥物者;資料不全者。
1.3 研究方法 急性腦梗死患者入院第1 天即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分為輕度組(0~4 分)35 例、中度組(5~15 分)65 例以及重度組(>15 分)30 例。觀察組及對照組于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4 ml,加入肝素抗凝管后進行離心操作,檢測血HCY、凝血及纖溶相關指標[血漿凝血酶時間(TT)、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血漿纖維蛋白原(FIB)、血漿D-二聚體(D-D)水平]。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各組血HCY、凝血及纖溶相關指標水平。(2)分析血HCY 水平、凝血及纖溶相關指標與急性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相關性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血HCY、凝血及纖溶相關指標對比 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HCY、FIB、D-D 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中度組、重度組高于輕度組,重度組高于中度組(P<0.05),HCY、FIB、D-D 水平隨著病情嚴重程度的加深呈整體上升趨勢;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APTT 較對照組明顯降低,中度組、重度組低于輕度組,重度組低于中度組(P<0.05),APTT 隨著病情嚴重程度的加深呈整體下降趨勢;各組TT、PT、 FDP 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各組血HCY、凝血及纖溶相關指標對比

表1 各組血HCY、凝血及纖溶相關指標對比
組別 n HCY(μmol/L) TT(s) PT(s) APTT(s) FDP(mg/L) FIB(g/L) D-D(mg/L)對照組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50 35 65 30 FP 6.35±2.08 13.28±8.54 23.87±10.25 30.12±13.26 12.045<0.05 16.26±5.21 15.69±6.74 17.01±4.32 16.38±5.17 1.065>0.05 12.08±3.12 13.01±2.09 12.84±2.08 13.11±3.08 2.310>0.05 38.26±5.89 30.58±5.26 27.54±5.43 23.34±6.21 10.286<0.05 2.42±2.88 2.50±2.82 2.65±2.73 2.72±2.68 2.412>0.05 2.41±0.39 3.69±0.42 4.18±0.44 4.75±0.38 13.140<0.05 0.07±0.24 0.20±0.31 0.36±0.49 0.64±0.89 11.346<0.05
2.2 血HCY 水平、 凝血及纖溶相關指標與急性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Pearson 相關分析顯示,HCY、FIB、D-D 與急性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r=0.704,P<0.05;r=0.654,P<0.05;r=0.432,P<0.05),APTT 與急性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r=-0.392,P<0.05),TT、PT、FDP 與急性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無明顯相關關系。
作為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的急性腦梗死,其致殘率極高。有研究顯示,急性腦梗死存活患者中約有50%以上會遺留嚴重殘疾,不僅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還會對其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2]。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而言,準確的病情評估對其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故對能夠早期反映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的相關檢驗指標進行探索意義重大。
有學者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可見血漿HCY明顯升高,并且血漿HCY 可隨著患者梗死面積的增加而升高[3],故推測HCY 與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存在相關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血漿HCY 水平與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4]。HCY 屬于一種高半胱氨酸硫內酯,為蛋氨酸、半胱氨酸代謝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能夠增強血小板功能,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但HCY水平增高,可間接或直接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使得膽固醇及脂蛋白在血管壁沉積,進而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機體凝血和纖溶之間的平衡被破壞,使得機體處于血栓前狀態,同樣是急性腦梗死發生、發展的重要機制[5~6]。D-D 是交聯后纖維蛋白被纖溶酶降解的特異性標志物,能夠確定機體有無血栓形成以及繼發性纖溶[7]。FDP 指的是纖維蛋白原及其被降解后所產生的各種碎片以及二聚體、多聚體、復合物的統稱,其升高見于原發性纖溶及繼發性纖溶亢進。FIB 是纖維蛋白的前體,在血漿中含量較高,是預測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子。APTT 是體外篩查內源性凝血系統功能最為常用且較為靈敏的指標之一,而PT 是篩查外源性凝血系統功能最為常用且較為靈敏的指標之一。TT 檢查主要是受試者血漿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能力的過篩試驗。
本研究中,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HCY、FIB、D-D 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中度組、重度組高于輕度組,重度組高于中度組(P<0.05),HCY、FIB、D-D水平隨著病情嚴重程度的加深呈整體上升趨勢;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APTT 較對照組明顯降低,中度組、重度組低于輕度組,重度組低于中度組(P<0.05),APTT 隨著病情嚴重程度的加深呈整體下降趨勢;各組TT、PT、FDP 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Pearson 相關分析顯示,HCY、FIB、D-D與急性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r=0.704,P<0.05;r=0.654,P <0.05;r=0.432,P <0.05),APTT 與急性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r=-0.392,P<0.05),TT、PT、FDP 與急性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無明顯相關關系。說明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HCY、FIB、D-D、APTT 水平具有相關性。因此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可定期監測上述指標并予以對癥治療,糾正HCY 水平、凝血及纖溶活性,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