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揚 呂東偉



摘要:本研究主要根據連續三個月對江蘇省泗洪縣三個總面積相等、放養密度相等而伊樂藻種植面積不等(分別占全塘面積30%、60%、90%)的三個池塘的水體中溶解氧(DO)、氨態氮(NH3-N)、亞硝酸鹽(N02-N)以及水體透明度、pH穩定性五個方面的跟蹤測定,反映不同伊樂藻種植面積對池塘水質的影響結果。結果表明:隨著伊樂藻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水體透明度不斷提高,pH穩定性減弱,溶氧日變化劇烈程度90%>30%>60%,氨態氮、亞硝酸鹽含量變化劇烈程度30%>60%>90%。
關鍵詞:伊樂藻;種植面積;氨態氮;pH穩定性
1前言
近年來,河蟹由于其養殖效益可觀,自身營養物質含量豐富,口感上佳,所以得到大力的發展和推廣。但由于集約化程度不夠,大量的高蛋白飼料以及低劣的漁藥等不斷往水體中投放,導致水質急劇變壞,水體富營養化嚴重,進而導致疾病暴發,產量受限,品質降低。伊樂藻(Elodeanuttallii)為水鱉科沉水植物,20世紀80年代初從日本引入我國.其植株鮮嫩、營養豐富、適口性好,中華絨螯蟹特別喜食。此外,伊樂藻在治理水體富營養化方面具有積極作用[1],所以對提高水體透明度等有很大的幫助。
本研究根據觀察記錄泗洪縣臨淮鎮的三個同樣大小(20畝)而伊樂藻栽種面積不同的塘口,定期(每10天)采集測定同一水層不同地點水樣,監測其氨氮、亞硝酸鹽、溶解氧的含量、pH值,研究不同面積和不同數量的伊樂藻對池塘水質的影響,以期為河蟹生態養殖提供參考。從3月1日開始,到6月1日,每間隔10天分別從每個塘采集一次水樣,水層深度為水面以下30cm(這個深度為春夏季蟹塘中層水深度),采樣點為池塘中央地帶。每次水樣采集均用標準采水器采集,所采水樣立即測定其氨氮、亞硝酸鹽、pH值,并記錄數值。
2結果與分析
2.1出現氨氮(NH3-N)的次數
按國家標準《地表水質量標準》,池塘養殖水質要求氨氮含量不高于0.2mg/L,現分別將三個不同面積的塘口命名1、2、3號,對應伊樂藻覆蓋面積分別為占全塘面積30%、60%和90%,氨氮含量測定儀器為南京特安科貿有限公司電子比色器MR2003型,將氨氮含量≥0.2mg/L時的出現次數記為有,≤0.2mg/L的出現次數記為無,在9次測定下,其測定結果統計見表1。
由以上統計結果可以看出,1號塘氨氮≥0.2mg/L的次數最多,為4次,其次是2號和3號,這樣的統計結果表明,池塘伊樂藻越多,可能其所轉化利用的含氮物質就越多,水體越不容易產生氨氮,另根據趙安娜等的研究結果,伊樂藻光合放氧使水體DO和pH值升高,促進了開放系統氨氮的揮發,同時水體較低的氨氮含量及較高的pH值抑制了氨氮向硝氮的轉化。但是池塘的氨氮等物質的產生與消耗不僅僅是水草作用的結果,也跟自然氣候條件、雨水徑流等也有關,此處不排除有雨水作用。
2.2出現亞硝酸鹽的次數
按國標《地表水質量標準》,池塘養殖時其亞硝酸鹽含量應≤0.06mg/L,本次試驗將亞硝酸鹽含量≤0.06mg/L記為無,表示未檢測出;≥0.06mg/L記為有,表示檢測出。其出現次數統計結果見表2。
由圖2可以看出,1號塘在這三個月內共9次的測定中,出現了兩次亞硝酸鹽含量≥0.06mg/L的情況,而2號塘和3號塘分別出現了一次,表明塘口伊樂藻種植范圍越大,產生亞硝酸鹽的量更少,大范圍的種植伊樂藻能有效改善池塘水質。
2.3 pH≥9.0的次數
河蟹養殖水質對水質pH值的要求為7-9,最適pH值為7.5-8.5[2],所以本試驗取其適宜生長pH值的最高值9.0為上限,7.0為下限,因為江蘇泗洪縣水質偏堿,地下水、地表水pH值均不低于8.0,且所有池塘除人為因素外,一天當中最低pH值也不低于8.0,所以不以下限值作為參考標準。池塘水pH值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水中CO32- -HCO3-,一平衡,這個平衡又主要受水中藻類和伊樂藻共同光合作用的影響,一天當中,pH值的最高值出現在下午5時,最低值出現在凌晨5時,所以取下午5時的水為水樣進行測定,其結果見表3。
任何水生動物都有其適宜生長的pH值,當其處于過高或過低的pH值水環境下,都不利于其生長,甚至發病,河蟹也不例外。當池塘水pH值長時間高于9.0時,會引起河蟹出現黑鰓、吃食量下降等癥狀[3]。由以上測定結果表明,3號塘水pH值長時間處于偏高狀態,而其出現偏高狀態是在4月份以后,說明此時陽光照射強度和水溫非常適宜伊樂藻生長,但1號塘還是一直處于9.0以下,2號塘只出現了兩次,說明這兩個塘的水質pH值還是適宜河蟹生長的。
1.4對透明度的影響
河蟹池塘透明度的高低,取決于水中藻類豐度、顆粒性懸浮物或膠體的多寡、天氣原因,以及河蟹的活動量和水體穩定性,是一個綜合作用導致的結果,但水草的多寡和覆蓋面積起決定性的作用[4]。根據連續三個月測定結果,1號塘由于水草覆蓋面積小,水質易渾,透明度長時間只有20-30cm,而3號塘由于水草生長旺盛,透明度大,長時間在60cm以上,顯得水質清瘦。只有2號塘透明度在40cm左右,水體穩定不易渾濁,水色也達到“活肥嫩爽”的標準。
2討論
2.1伊樂藻對氨氮、亞硝酸鹽、pH值的影響
對于氨氮,實驗表明相比于90%伊樂藻,30%下伊樂藻與60%下伊樂藻氨氮≥0.2mg/L的次數較多,其所轉化利用的含氮物質就越多,水體越不容易產生氨氮。
對于亞硝酸鹽,30%伊樂藻下出現了兩次亞硝酸鹽含量≥0.06mg/L的情況,而60%與90%伊樂藻樣本中分別出現了一次。表明塘口伊樂藻種植范圍越大,產生亞硝酸鹽的量更少,大范圍的種植伊樂藻能有效改善池塘水質。
對于pH值,河蟹塘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pH偏高,要控制這個問題,一方面是控制合理的水草覆蓋面積,一方面是人為調控,拋開人為調控的因素,最好的辦法就是控制水草數量。本試驗中,90%水草覆蓋面積的塘口在4月份以后pH一直處于9.0以上,這導致的結果就是河蟹發病,吃食量下降,60%的覆蓋面積下偶有超過的情況,但總體較好,30%覆蓋面積下pH一直處于9.0以下,數據上來看最佳。
2.2伊樂藻對水體透明度的影響
本試驗中,30%的伊樂藻覆蓋面積透明度較差,而60%、90%的伊樂藻覆蓋面積都能很好的去除水中的這些物質,說明在河蟹塘,在合理投喂的情況下,只需要達到60%的水草覆蓋面積,就能達到要求。
2.3伊樂藻對池塘溶氧的影響
根據本試驗的監測結果,1號塘是因為水質太濃,其溶氧來源是屬于藻類而非伊樂藻,且溶氧量太高,當出現倒藻等情況時,一方面會造成河蟹急劇缺氧并中毒,另一方面會出現應激反應,加劇缺氧。2號塘溶氧較穩定,峰值和谷值之間只有不大于10mg/L的溶氧差距,且最低溶氧不低于4mg/L,對河蟹的生長最為有利。3號塘白天產氧足,但夜晚易缺氧,其最低溶氧已經不能滿足正常的生長需要;對于白天產氧并不是很多這個問題,也許是pH太高,對伊樂藻產生脅迫,抑制了產氧。
3結論
河蟹池塘水質的好壞,影響因素非常多,并不是單一的伊樂藻就能決定的,而是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最后才造成各種各樣的水質,本試驗由于樣本數量少,取證多有不足之處,且室外試驗不可控因素很多,可能結果會與某些研究結果有所差異,但不可避免也不可重復。對于本實驗所得的各項數據綜合起來,對水質最好的伊樂藻覆蓋面積是種植面積占全塘面積60%,能保證溶氧,提供充足的隱蔽環境和餌料,也能抑制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同時pH值也不會太高,所以建議廣大養殖者可按這個面積去種植。
參考文獻
[1]王榮林,吳瑤平.養蟹池中伊樂藻的栽植技巧[J].科學養魚,2003(11):59.
[2]吳偉,范立民,瞿建宏,等.池塘河蟹池塘生態養殖對水體環境的影響[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6(4):5054.
[3]肖啟東,景玉磊.養殖水體部分化學因子對水產養殖影響實例及防治對策[J].科學養魚,2013(4):2324.
[4]陳勝貴,萬愛華.河蟹池塘水體渾濁的原因及調控措施[J].漁業致富指南,2011(7):54-55
[5]戴恒鑫.河蟹池塘生態養殖水質凈化及溶解氧變化規律的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學,2012.
作者簡介:王書揚,本科,主要從事水產養殖和生命科學方向研究。呂東偉,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養殖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