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浙江省龍泉市始終遵循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麗水來說尤為如此”的重要囑托,牢牢抓住綠色發展這個關鍵和靶心,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現代農業“兩區”建設為抓手,以農旅融合為方向,以生態循環為動能,以質量安全為保障,加快構建現代化生態農業體系,推動生態精品現代農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關鍵詞:現代化;生態農業體系
1主要做法及成效
1.1堅持以產業培育為重點,農業經濟穩中有進
依托得天獨厚的山地資源和生態氣候優勢,大力發展“茶菌蔬”主導產業,特色發展“畜果藥”等傳統優勢產業,我市食用菌、紅茶生產量居全省第一,高山蔬菜發展潛力居全省第一。食用菌產業初步形成了集產前、產中、產后,融生產、加工、流通為一體的較完整的產業鏈,成為中國南方食用菌生產銷售中心,全市從事食用菌生產約有8萬人,年均生產食用菌1.6-2億袋,年產值達9億元以上;茶產業快速崛起,種植面積從90年代初的1.68萬畝擴大到現在的6.2萬畝,良種率從2004午不到6%提升到60%,并初步形成了以龍泉金觀音系列產品清香型烏龍茶、紅茶、名優綠茶、優質香茶等多茶類組合生產的模式,產值達4億元,連續10年保持2位數增長;蔬菜產業加快發展,高山商品蔬菜面積逐年大幅遞增,達5.5萬畝,占蔬菜播種面積的53.7%,蔬菜產值達4.82億元,初步建成高、中、低三個產業帶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主要商品蔬菜番茄、茄子、辣椒、黃瓜的集約化育苗率達65.8%。我市先后榮獲“中國黑木耳之鄉”“中華靈芝第一鄉”“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中國最美茶鄉”等“國字號”金名片17張。
1.2堅持以兩區建設為抓手,農業產業集聚發展
整合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等項目資金5.6億元,科學規劃農業“兩區”建設布局,按照高中低海拔立體農業生態梯次發展,建成2個現代農業(林業)綜合區,3個主導產業示范區,15個特色農業精品園,推動竹、茶、菌、蔬等主導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大力推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建成省級糧食生態功能區2個,縣級糧食生產功能區122個,總面積8.4萬畝。建成農產品加工園區1個,占地面積420畝,入園的農業企業達13家.其中雙益、久益等5家企業投產,3家企業開始試生產。
1.3堅持以農旅融合為方向,農業功能多元拓展
圍繞農業“兩區”提升,推動“農業+”“文化+”“旅游+”等創新實踐,促進農文旅一體融合發展,全市擁有國家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1個,全國五星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企業2家,農業休閑觀光示范點35個,采摘基地45個,蘭巨現代農業園區成功創建為國家級3A景區,以省級糧食功能區為載體的黃南村創成3A級景區村。實施農產品旅游地商品三年計劃,培育農產品旅游地商品生產經營主體53個,農產品旅游地商品117個,建設農產品旅游地商品購物網點17個,市級以上主體農產品電商普及率87.5%,實現農產品旅游地商品營銷額4.5億元,農產品旅游地商品占農業一產產值比重達19.3%。打造美麗田園,發展美麗產業,催生美麗經濟,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如周村鐵皮石斛基地,把石斛做成景觀石斛,商品溢價10倍;梅地村森林栽培原生態靈芝,結合休閑觀光,價格飆升5倍。
1.4堅持以生態保護為核心,加快產業綠色發展
探索實施“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市域大循環”模式,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金觀音特色茶、龍泉綠蔬菜和龍泉黑木耳等綠色農產晶規模不斷擴大,累計認證“三品”生產基地154個,全市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比重達52.55%,“龍泉黑木耳”“龍泉金觀音”先后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標志。農業標準化生產持續推進,建成省級標準化農業示范項目17個5.26萬畝,輻射面積22多萬畝,規模生產主體實現全程可追溯率達70%以上。2014年,龍泉香菇被端上北京APEC會議的歡迎宴會餐桌,成為宴會上唯一的菌類食品輔料。2016年,龍泉冬菇、金針菇又被端上了G20杭州峰會國宴餐桌,成為峰會的菌菇類唯一指定產品。
1.5堅持以品牌營銷為手段,農產品競爭力顯著提高
借助“麗水山耕”區域公用品牌,采用母子品牌運作模式,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與包裝設計,進一步提高我市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全市擁有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浙江名牌農產品6個,中國馳名農產品商標1個,省著名農產品商標9個,“龍泉黑木耳”“天和泉”“肖莊”入選浙江知名農業品牌百強榜,“龍泉黑木耳”“龍泉靈芝”列入2017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日錄。運用創意產品包裝、會員制配送、網上營銷等方式,打好營銷系列組合拳,新開發設計“麗水山耕”農產品系列包裝37個,建立起“基地+商超”供應鏈和“基地一消費者”直達供應鏈,實現“麗水山耕”產品營銷額5.5億元,農產品平均溢價達33%以上。如去年8月初,杭城世紀華聯和平超市龍泉綠高山四季豆賣出了每公斤54.98元的好價錢。
2主要短板及原因
2.1農業裝備落后
受山區立地條件和農業投入不足影響,龍泉市田間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還十分薄弱,設施農業及農業機械化還處在較低水平,農此生產條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2.2優勢產業面臨挑戰
食用菌產業是龍泉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隨著國內其他食用菌主產地崛起,食用菌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市食用菌產業大而不強,抗風險弱,在市場價格下降、栽培環境惡化以及各地產區沖擊的三重壓力下,農戶畝均收益不高,栽培積極性下挫。
2.3新型經營主體實力不強
農業龍頭企業整體實力不強,全市70多家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僅1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也屈指可數。農民組織化水平低,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只有8.5萬畝,農民專業合作社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少。新型職業農民嚴重不足,農民老齡化、農業經營兼業化、農村空巢化越來越突出,未來“誰來種地”的問題,已成為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2.4資源利用率不高
龍泉市適合發展高山蔬菜的高海拔耕地居全省第一,但利用率不到30%,沒有主打品種。宜茶、宜果低山緩坡面積麗水第一,但特色茶面積僅6萬畝,且投產面積只有一半,水果面積僅1.5萬畝。
3對策與建議
3.1調整結構增加投入,加大生態農業的支持力度
整合涉農扶持資金,加大財政預算內資金投向生態農業的比例,發揮財政融資平臺優勢,發揮政府投資的引領作用,加大對農業產業培育扶特力度。
3.2突出重點優勢發展,實現全產業鏈脫胎換骨
抓好食用菌和茶葉產業集聚區項目實施,加快垮頭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推進浙閩贛食用菌市場規范整治,引進一批有實力、懂技術、善經營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推進生產、加工、物流、市場、營銷等環節建設,實現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同時,加大農業生產主體培育,扶大扶強各產業領軍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協調可持續發展。
3.3農旅融合拓展功能,開辟農民收入增長點
堅持“農業+”“生態+”的理念引領農業發展,拓展生活生態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創新農家樂、休閑農莊、農業示范園、農業觀光園、民俗文化、農時節慶等休閑農業模式,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基地向旅游景區轉化、農產品向旅游地商品轉化,打造美麗田園、美麗產業。
3.4立足生態突出安全,全面推行綠色生產
堅持把綠色生產貫穿于生態農業的全過程,促進生產環境的生態環保,產出健康安全綠色的農產品,滿足日益增長的綠色消費需求。
3.5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為生態農業提供有力保障
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機制體制創新,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流轉機制,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羥營。鼓勵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園區的深度開發與建設。同時擴大高效經濟作物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范圍與品種,提高農業抵御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謝方,徐志文.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體系特征解讀及理論框架的構建[J].昆明學院學報,2017,39(3):8488.
[2]蘇通.浙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16.
[3]辛劍飛.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問題研究[D].淄博:山東理工大學,2016.
作者簡介:游春紅,農藝師,大學本科學歷,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