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立,李明建,張德方
(1.北京中鐵誠業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北京100077;2.昆明鐵路局集團滇南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昆明650000)
本次試驗隧道采用復合式襯砌,初期支護采用噴錨支護,噴混凝土采用機械手濕噴工藝。該試驗段施作部位為拱墻(Ⅳb),厚度25cm,設計強度C25。
施工準備包括以下幾方面:
1)技術交底。組織施工人員、監理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對參加施工人員進行崗前技術培訓,強調施工中控制重點及各工種的配合工作,并對相關工作進行部署。
2)機械儀器設備配置。挖機1 臺,空壓機4 臺,混凝土罐車2 臺,濕噴機械手CHP25B 1 臺,溫度測試儀1 臺,全站儀1 臺,坍落度筒2 套,大板試模10 組,貫入儀1 臺。
3)人員配置。現場監理1 人,試驗監理2 人,施工單位管理人員1 人,技術人員2 人,測量2 人,質檢員1 人,安全員1 人,試驗員4 人,電工1 人,施工工人8 人。
4)施工作業面檢查。施工作業面檢查包括:(1)檢查機具設備和風、水、電等管線路,并試運轉,確保作業區內有良好的通風及照明;(2)清除松動巖塊和墻腳巖渣、堆積物,并向料斗加水沖洗受噴面(當巖面受水容易潮解、泥化時,只能用高壓風清掃);必須從頂部工作面往下清潔;(3)檢查開挖斷面凈空尺寸;進行超欠挖處理;(4)檢查綜合接地(接錨桿)是否符合設計要求;(5)設置控制噴射混凝土厚度的標志;(6)巖面如有滲漏水必須予妥善處理[1~3]。
5)噴射混凝土配合比。噴射混凝土理論配合比(速凝劑摻量6%)原材料包括:P·O42.5、機制砂粗砂、5~10mm 碎石、灰巖、PCA-I 緩凝型、SBT-RMA(III)、無堿、SBT-N(I)。理論配合比(質量比kg):水泥∶細骨料∶粗骨料∶減水劑∶防腐劑∶水∶速凝劑=500∶999∶79∶5∶30∶147:30。
對開挖斷面平整度、開挖厚度等進行檢查,使用斷面儀檢測開挖斷面是否滿足要求,上臺階DK304+016.4~DK304+018.8 立架2 榀,進尺2.4m,整體超挖較小,右側邊墻局部超挖約50cm。
水泥使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檢測其比表面積、安定性,凝結時間、3d 強度均滿足鐵路驗標要求;細骨料采用機制砂,經檢測細度模數3.1,Ⅱ區粗砂,石粉含量5.4%,有機物含量、輕物質、壓碎值均滿足鐵路驗標要求;粗骨料采用級配良好的5~10mm 碎石,含泥量0.8%,表觀密度、緊密密度滿足、泥塊含量均滿足鐵路驗標要求;速凝劑采用SBT-N 型(I)無堿速凝劑凝結時間、抗壓強度比、均滿足鐵路驗標要求;減水劑采用PCAI(T)型聚羧酸系緩凝型高性能減水劑減水率28%,泌水率比、坍落度經時損失、抗壓強度比均滿足驗標要求。
根據現場測試砂、石含水率計算施工配合比,水泥∶細骨料∶粗骨料∶減水劑∶防腐劑∶水∶速凝劑=500∶1071∶738∶5∶30∶66∶30,因速凝劑在施工現場摻入,可根據噴射部位不同進行適當調整[4]。
2019 年7 月5 日21:27 第一車混凝土攪拌完成,在拌和站完成出機坍落度試驗,現場實測坍落度為210mm,21:45 第一車混凝土到達施工現場,進場坍落度試驗,現場實測坍落度為195mm(設計坍落度160~200mm),符合設計要求,第一車噴射部位主要位置為線路右側邊墻至拱腰部分,雖到現場時拌和物性能能滿足施工要求,但坍損稍大,通知拌和站進行調整。
22:38 第二車混凝土攪拌完成,在拌和站完成坍落度試驗,現場實測坍落度為205mm,23:05 第二車混凝土到達施工現場,進場坍落度試驗,現場實測坍落度為190mm,和易性良好,符合設計要求,第二車噴射部位主要位置為線路左側邊墻至拱腰部分,因第二車噴射后基本進入拱頂部分,通知拌和站調整坍落度。
22:49 第三車混凝土攪拌完成,在拌和站完成坍落度試驗,現場實測坍落度為200mm,23:25 第三車混凝土到達施工現場,進場坍落度試驗,現場實測坍落度為185mm,和易性良好,符合設計要求,第三車噴射部位主要位置為拱腰至拱頂部分。
3.5.1 噴射混凝土機械手及操作手
本次噴射混凝土選用濕噴機械手,生產廠家:中鐵五新,型號:CHP25B,速凝劑摻量為數控數顯,操作手對機械手操作熟練,性能熟悉,對噴射作業熟練掌握。本次機械手選型對于普通濕噴機的優勢在于速凝劑摻量智能化,普通濕噴機以公式計算刻度代表速凝劑摻量(刻度為在0~8,摻量有時未能達到所需速凝劑摻量);混凝土濕噴機械手作業時,施工人員少(3 人)且人員可站在初期支護完成部位,利用遙控裝置對噴射進行控制,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另一方面,目前新配置的濕噴機械手噴射速度快,噴射混凝土能夠快速凝固并形成穩定的支護體系,有效地保證了初支施工的安全。
3.5.2 施工噴射作業控制
1)噴射順序與一次噴射厚度
試驗前用高壓風水沖洗受噴面,埋設鋼筋頭控制噴砼厚度。噴射作業分段、分片、分層,由下而上、由內自外進行,分段長度不宜超過6m,如有較大凹洼處,應先噴射填平。一次噴混凝土的厚度以噴混凝土不滑移不墜落為度,既不能因厚度太大而影響噴混凝土的黏結力和凝聚力,也不能太薄而增加回彈量。邊墻一次噴射混凝土厚度控制在7~10cm,拱部控制在5~6cm,并保持噴層厚度均勻[5]。
2)風壓與噴嘴角度
噴射速度要適當,以利于混凝土的壓實。風壓過大,噴射速度增大,回彈增加;風壓過小,噴射速度過小,壓實力小,影響噴混凝土強度。因此,在開機后要注意觀察風壓,起始風壓達到0.5MPa 后,才能開始操作,并據噴嘴出料情況調整風壓。一般工作風壓:邊墻0.3~0.5MPa,拱部0.4~0.65MPa。
噴射時使噴嘴與受噴面間保持適當距離,噴射角度盡可能接近90°,以使獲得最大壓實和最小回彈。噴嘴與受噴面間距宜為1.5~2.0m;噴嘴應連續、緩慢作橫向環行移動,一圈壓半圈,噴射手所畫的環形圈,橫向40~60cm,高15~20cm;若受噴面被鋼架、鋼筋網覆蓋時,可將噴嘴稍加偏斜,但不宜小于70°。如果噴嘴與受噴面的角度大小,會形成混凝土物料在受噴面上的滾動,產生出凹凸不平的波形噴面,增加回彈量,影響噴混凝土的質量。本次噴射混凝土厚度為25mm,噴射完成時,操作手利用噴嘴風壓對噴射面平整度進行修整。整個過程噴射混凝土30m3,共噴射3 車。
3)速凝劑摻量控制
邊墻噴射時因其噴射面較垂直,混凝土受自重或地球引力較小,速凝劑摻量約3%~4%;而邊墻至起拱線部位速凝劑摻量約4%~5%,拱頂混凝土噴射因混凝土受自重或地球引力較大,易掉落,為防止混凝土回彈量大導致混凝土強度不足,噴射厚度不足,因此,起拱線至拱頂速凝劑摻量約5%~7%。
3.5.3 回彈量收集
噴射前邊墻下鋪設彩條布以收集混凝土回彈料。整個噴射過程設備運轉正常,出料順暢,無異常現象。噴射混凝土總方量為30.0m3(73 200kg),收集現場回彈料為9 516kg,計算得出回彈量為13.0%,滿足規范設計要求。
工藝試驗結果檢測包括:(1)混凝土強度檢測。通過試驗,噴射混凝土1d 強度為11.7MPa,大于10MPa,滿足要求。留置的C25 噴射混凝土試件,7d 強度為23.8MPa,14d 強度為34.0MPa,28d 強度分別為37.9MPa,滿足設計要求。通過本次試驗,使用無堿速凝劑噴射混凝土后期強度較高,7d 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95.2%,14d 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136%,28d 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151.6%。(2)噴射混凝土厚度、平整度檢測。通過初支檢測打孔驗證噴射混凝土無脫空,厚度滿足要求。
使用無堿速凝劑噴射混凝土,噴射過程中粉塵濃度較高堿速凝劑混凝土低,能見度較好,且對作業工人損害比高堿速凝劑混凝土小,且使用機械手提高作業效率,工人施工的積極性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隧道施工進度,且因無堿速凝劑混凝土后期強度較高,確保初期支護混凝土強度。
使用合適的機械設備(如機械手),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較普通濕噴機需要的工人人數少,且遠距離操作,對作業人員的身體損害稍低;速凝劑摻量的數控數顯,有效控制其摻量等。有效選擇施工設備不僅節約成本,提高工人效率,有效地加快施工進度,確保工程實體質量。
任何項目的根本在管理,管理者的意識及管理協調能力主導整個項目的成敗。本次試驗段的成功,管理者對技術交底到位、各項作業協調統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次初期支護無堿速凝劑噴射混凝土試驗段,原材料、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強度、回彈量、厚度、平整度等均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根據初支混凝土現狀,需持續保持試驗段時的各項作業配合及管理者持續管理,確保混凝土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