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剛威 崔亞娟
摘要:近些年來,園藝療法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學者的重視,較于傳統單純的藥物治療或心理輔導,其成效可相輔相成,盡早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礙與精神問題。主要通過回顧過去的文獻,以及相關的資料,繼而從目前有關于園藝療法的基本概念、意義、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實質性功用等多方面探討,有助于廣大的心理學者和醫護人員,學習更多不同的心理療法,并嘗試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關鍵詞:園藝療法;綜述;心理分析
園藝療法與一般的治療手段相比,有著極大的差異性,尤其是與傳統型的醫學診療明顯不同,擺脫固定的治療方案模式,不再單純地扮演醫生與患者的角色,去治療精神疾病與心理困擾。由經驗豐富的園藝治療師帶領,受試者通過參加園藝和欣賞植物,從活動中獲得療養的功效,減輕煩惱和不良情緒,使身心健康得到重新構建,并逐步改善精神問題。
1 園藝療法的基本概念
園藝療法又可稱為園藝治療,是目前在歐美地區、日本與韓國廣泛實行的一種心理治療手段。由于其措施簡單易懂,實行難度也較低,普通大眾較容易接受,更何況此療法不涉及侵入性治療(傷口、疼痛、出血)或服用藥物(抵觸性強、依賴性高),因此得到普及。對于傳統治療者的角色,更是產生極大的轉變,由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醫生,改變成持有專業證書的園藝治療師來擔任,包括醫生、職業治療師、社工、心理輔導員、護士等,共同組織和策劃出合理的園藝方案,根據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進行有序的治療計劃。值得注意的是,改為其他專業人員來擔任園藝治療師,容易受到外界的質疑,但實際上他們均接受了長達數百小時的專業培訓,并由經驗豐富的治療師進行考核和評估,方可取得相應的執業資格和證書。
2 園藝療法的意義
園藝療法是極具獨特性,人們通過與大自然里植物的接觸,直接地欣賞它的視覺美態,由靜至動的緩慢過程中,體驗到植物的生命力量,從而引起個體內心的平靜,舒緩社會外界或家庭帶來的心理困擾。在患者的就醫體驗方面,首先不必擔憂外界旁人的目光,尤其是我國社會與傳統文化,針對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礙的人士來說,容易帶有歧視的成分,使其不敢到醫院就診,更不會積極地配合心理治療師,雙方難以達成共識,使到療程變長,療效也欠佳。通過園藝療法的方式,大大地改善患者的治療體驗,不必忌諱地向親朋好友表示參加園藝活動,而不是傳統的醫療模式,也降低醫患之間直接對話方式,避免了尷尬氣氛的出現。同時,園藝療法作為心理輔導工具之一,能夠培養患者的興趣愛好,讓他們親身體驗栽種的美好,有益于個體心理健康和綠化環境,也是個體參與社會性活動的表現。
3 園藝療法的歷史背景與理論基礎
園藝的構筑和設計,并非近代社會才出現的產物,而是早在數千年前就誕生。在古代,埃及、馬其頓、波斯等達官貴人的家庭當中,其設立后花園,專門聘請植物學家、園丁、建筑師、藝術家等,共同打造富麗堂皇的小花園,以供家人和客人欣賞美麗的植物,芳香的氣味減輕工作上的壓力,五彩繽紛的色調留住目光。到了中世紀時期,歐洲地區廣泛設立不同類型的園藝場所,分別在家庭后園、修道院、醫療場所、城堡種植不同類型的花草,表現出對園藝的重視程度,打造讓人精神放松的場所。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鄰近的韓國和日本,由于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權貴人士的家庭里,同樣地設立園藝、小型園林、庭園等概念相近的場所,與歐洲地區不同,摒棄色彩鮮艷的多種植物,而是以簡潔為主的單一色系風格,主要是綠色或紫紅色,并配置假山與小溪,凸顯出深幽且寂靜的氛圍。如果搭配上春蛙與夏蟬,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值得人們細心傾聽。其后園藝活動得到普及化和專業化,在國外,早已把園藝當作一種全新的心靈治療方法,也是屬于一般治療與復健醫學方面[1],以栽培植物為基礎,強調人與植物的關聯,美化園藝環境,打造出令人心曠神怡的場所,以幫助患者盡快地擺脫痛苦的回憶,作為良好的心理康復工具。值得注意是,園藝療法雖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治愈心理疾病能力,但是必須經過專業的臨床心理學家或醫生為患者評估,病情較輕者則適合參與園藝活動;中度程度者則以藥物為主,園藝為輔導和指引作用;重度者不能服從指揮和正確使用園藝工具,甚至幾乎不能參與園藝活動,因此園藝療法存在著不足之處。
4 園藝療法的過程
園藝療法的活動參與度較高,個體與植物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不是單純地每天重復澆水和施肥,而是多方面地照料植物。患者要時常觀察植物的天然造型,欣賞它所帶來的自然美景;固定時段給予植物恰當的灌溉,保證澆水量的充足,也要顧及天氣的變化,適當地調整水量,培養出患者良好的責任感;定期噴灑農藥,確保植物不受害蟲侵襲;親手撫摸植物的各部分,悉心照料,關注它的改變;細心嗅出植物所散發的天然氣味,其芳香讓人倍感放松,舒緩內心的壓力;對植物作出適當的修剪,剪去不必要的分枝,使它能夠健康成長;品嘗親手栽種植物的成果,感受綠色的治愈力量;為植物的種子松土和除草,體味一代接一代的艱辛過程;與園藝治療師的交談與分享,發掘個體在栽種過程中的獲益與失敗,體驗到內心情緒的變化,作為療后的效果評估和反饋。園藝活動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是充滿各種復雜的步驟和深厚的專業知識,以閑坐聊天、動手澆花草、拔雜草挖坑等活動,重獲與社會正常交流的能力,先以植物為觀察對象,再與其他患者共同分享栽種經驗,繼而與園藝治療師達到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以誠懇的態度去治療心理疾病。
5 園藝療法的功用
對于園藝療法的成效而言,無疑是一項有益于身心的活動。透過栽植的方式,鍛煉出個體強大的負責感,務必要患者學會打理自己所培養的植物,避免因個人疏忽照料導致植物的枯萎,理解植物的生命力。增添專注能力,由于修剪植物的過程中,并不是胡亂地隨便剪除,而是要長期細心觀察植物的本體位置,把不必要的分枝恰當地除去,保留主干部分。通過花草的天然芳香,忘卻個體原先痛苦的回憶和煩擾,減輕內心的沖突與矛盾,重新整理健康的心理狀況。以視覺觀看植物的姿態和色彩,綠色植物是有助于降低眼睛的疲勞,讓內心得到放松。成果與收獲,通過園藝活動,個體可親自體會到從小小的種子開始,逐漸發芽成果的過程,從中得到他人的贊美,取得良好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抑制原始的欲望和沖動[2]。由于栽種是一項漫長的過程,不可以由數天便完成,而是根據植物的特性而成長發育,短則數多個月,長則十來年,要有一種持之以恒的心態,摒棄短期完成的錯誤觀念。做出良好的策劃和安排,并付諸行動,因為植物具有一定的成長規律,需要患者自行作出詳細的計劃方案,固定時段去做相應的操作。重塑個體的社交能力[3],當患者完成栽種任務后,便要與親朋好友分享種植的心得與歷程,或者與陌生人交流種植經驗,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維持個體基本的勞動,由于種植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運動量,如播種、澆水、施肥、搬動等,時刻都運用上手指、眼睛、足,是一項全身性運動,對于預防衰老與肌肉退化有良好成效。增強個體的道德觀念和建立正確概念,由于植物同樣地是具有生命力,種植它們猶如親手培養新生命,學習如何保護植物與大自然,絕不無故傷害弱小的生命體,建立個體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6 討論
目前園藝療法已經逐漸受到世界各國重視,尤其是醫療和教育機構通過園藝的方式,指導入們與植物之間建立情感,以正確的認知觀念看待,有益心理健康。針對老人,園藝療法更是重要的環節,由于長者機體功能明顯衰退,內心容易產生消極的念頭,負面的情緒積累較多,嚴重地影響到他們日常作息,以及心理狀況的平穩。故此,在老人院或社會福利機構開設園藝活動,有助于長者培養栽種習慣,通過種植自己所屬的植物,把內心的焦慮不安釋放出來,更是重新體驗到孕育植物的小生命,仿佛過去的孩子一般,看著小孩的健康發育,解決當今老齡化社會的心理問題。至于青少年,同樣地發揮出不錯的效果,他們容易犯錯,做事較為急功近利,盲目地追求成果,忽視了體驗過程的重要性,漸漸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使個人的交往關系和家庭和諧均受挫,甚至終日沉迷于網絡游戲[4]。園藝療法能夠改善他們的核心思想,重新認識自我價值,維持自我與本我之間的平衡,不應以追求最終的結果為唯一目標,而是在生命的旅途中懂得享受與體驗,才是人生中最大的贏家。最后,園藝療法對于精神疾病較嚴重者,的確并非首選的心理輔導方案,這是由于患者未必能夠從園藝中獲到良好的體驗,更難以發現當中的自然規律與個體的關系;但是對于病情較輕者,則是良好的輔導方法,避免過度地使用藥物治療,使患者產生嚴重的依賴性以及強烈的抗拒,運用栽種的方式,引導他們改變過去的錯誤觀念,重構正確的行為模式。
7 結語
我國的經濟迅速增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變得多彩多姿,但社會壓力與負擔也隨之加重,內心世界跟不上時代的變遷。園藝療法正好是適合于我國現狀,通過園藝活動,引導入們要注重心靈的健康,不僅是生活條件的富裕,同時提升個人品德修養,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成為一個社會與國家需要的人才,符合和諧社會發展的核心理念。
(收稿:2019-07-26)
參考文獻:
[1]呂蒙蒙,馬西文.園藝療法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現狀[J].現代臨床護理,2018(7):68-74.
[2]顏剛威.試論心理防御機制理論[J].黑河學刊,2017(6):48-50.
[3]胡曉龍,梁哲,張燕華.園藝治療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幸福感與缺陷感的改善[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9(7):498-503.
[4]顏剛威.游戲成癮的現狀研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131-135.
作者簡介:顏剛威(1991-),男,中國澳門人,博士研究生,從事應用心理學研究。崔亞娟(1990-),女,山東濟寧人,博士研究生,從事應用心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