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東 王印 張成明 陳文武 曹夢竺
摘要:采用SWOT分析法客觀地分析了徐州市在生態體系建設方面的內部因素(優勢、劣勢)和外部因素(機遇、威脅),進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為徐州市建設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的可行性途徑進行了對策分析,提出了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SWOT分析;徐州;生態綠化;綜合體系
徐州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處于快速城市化和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階段。高架快速路、地鐵不斷建成通車,城市基礎建設和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壓力不斷加重,城市的擴張與城市生態體系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遇到挑戰,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和保護工作亟需加強。為城市生態安全和經濟發展提供持續保障,對徐州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進行了系統的優勢(S)、劣勢(W)、機遇(O)與挑戰(T)綜合分析。
1 徐州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的SWOT分析
1.1 優勢分析(S)
1.1.1 區位優勢。徐州又稱彭城,地處江蘇西北部、東經116°22′~118°40′、北緯33°43′~34°58′,位于華北平原的東南部,總面積11258km2,平原面積約占全市面積的90%,東西長約210km,南北寬約140km,華北平原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北臨微山湖,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故黃河圍繞徐州北面和東面,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干線在徐州交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
1.1.2 氣候優勢。徐州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14℃,年日照時數為2284~2495h,日照率52%~57%,年均降水量800~930mm,適合各類型植被的生長。
1.1.3 植物資源優勢。徐州綠化常用的植物有:銀杏、法桐、合歡、香椿、桑樹、石榴、批把、廣玉蘭、重陽木、棕櫚、構骨、柿子樹、女貞、鵝掌揪、樟樹、紅楓、山楂、雪松、云杉、水杉、落羽杉、側柏、圓柏、垂柳、桃樹、榆葉梅、紫荊、槐樹、烏柏、漆樹、五角楓、紅楓、欒樹、棗樹、木模、紫薇、喜樹、白蠟樹、迎春、夾竹桃、構杞、凌霄、桅子等,喬木和灌木種類繁多,可利用植被資源豐富。
1.1.4 水資源優勢。徐州地處古淮河支流的下游,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沼、水庫星羅棋布,古黃河從西北到東南穿過徐州,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東有駱馬湖,西有大沙河及微山湖等水系。另外,徐州還擁有各型水庫91座,總庫容3.31億m3,河、湖、渠、庫水網相連,水資源非常豐富。
1.1.5 基礎優勢。2005年徐州就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2009年開始徐州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工作,2010年徐州啟動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工作;累計投入資金近60億元,對市區山巒、3條河流和7個湖泊等實施生態綠化再造。2014年底,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分別達到43.62%、40.45%和16.21m2,2016年1月29日徐州正式被命名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2018年11月2日順利通過“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國家層面的復檢復查;多年累計完成植樹造林面積超過0.67萬hm2,區域內的森林覆蓋率達到33%以上,使得徐州市森林及綠地資源明顯增長,城市生態體系初具規模,為構建完善的徐州城市綠化綜合體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1.6 經驗優勢。徐州市在建設“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態綠化體系保護和建設的經驗。實施“環、點、帶”生態工程,建設沿微山湖、沿駱馬湖“兩環”生態圈,沿運河、故黃河、大沙河“三河”生態帶和“七山七湖”生態點,組織實施了荒山綠化、綠色通道、工礦荒棄地生態修復、精品公園、村莊綠化等重點綠化工程,因地制宜,把塌陷區改造成為生態濕地,誕生了上百個湖泊、濕地,全國首個煤礦塌陷區生態修復濕地公園——潘安湖濕地已成為江蘇省最大的人工濕地,2015年,潘安湖濕地成為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生態綠化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建設生態綠化綜合體系提供了基礎。
1.2 劣勢分析(W)
1.2.1 行道植物配置存在不足。行道樹綠化是城市綠化結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離人們最近的城市生態結構。徐州市城區的道路大部分采用的是一排喬木和灌、草相結合綠化方式,整體綠化結構單一,生態功能較弱;樟樹、女貞等常綠樹比例偏低,法桐、銀杏、欒樹等落葉樹比例偏高,冬季光禿,生態功能不足;樹種選擇多樣性不足,缺乏地域特色,在植物配置上可充分利用徐州豐富的植物資源,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引進外來植物,豐富植被種類,并且多配置常綠樹種。
1.2.2 可開發的綠化用地有限。徐州近年來發展迅速,基礎建設投入增長迅速,房地產建設,高架快速路建設,高鐵擴建等占用了大量土地,新增綠地面積非常有限,需要重新規劃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的方式,如增加綠化密度。
1.2.3 生態綠化建設投資量大,周期長。生態建設投資主要靠國家和省級補助性投資,市、縣兩級財政投入有限,難以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態建設需要,建設質量難以保證,生態建設的前期投入和后期的養護管理都是需要大量人力和財力,建設周期長。
1.3 機遇分析(0)
1.3.1 理念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李克強總理指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下決心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雙贏之路。“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科學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徐州市應以此為契機,積極構建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
1.3.2 政策機遇。國家強調高質量發展,重視生態建設,宏觀經濟和財政政策也加大了對生態環保工作的支持力度,制定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重要戰略位置,并強調要增加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堅持“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強化生態保護與修復,明確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修復協同聯動,要求系統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擴大生態產品供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服務功能,徐州市應積極響應政策,構建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
1.3.3 群眾對生態綠化重視程度提高。近幾年,霧霾天氣,黑色河流,使群眾對城市生態安全的要求空前提高,人們在物質生活需求相對滿足的情況下,對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健康適宜的生態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對休閑健身、緩解壓力的綠化體系需求也越來越大,建設高質量的徐州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已成為徐州市廣大市民的強烈意愿與追求,徐州市應抓住這個機遇和群眾一起努力建設城市生態體系,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
1.4 威脅分析(T)
1.4.1 基礎建設與生態綠化綜合體系構建的矛盾。徐州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近年來城市擴展迅速,地鐵、高架快速路、房地產開發、拆遷、舊城改造等項目大規模開展,侵占了大量綠化空間,破壞了原有的綠化體系結構,降低了生態功能,亟需恢復和重新規劃建設徐州市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
1.4.2 綠化體系建設沒有充分兼顧城市功能。在生態綠化建設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到群眾休閑的需求,沒有考慮到城市功能建設,如綠化用地占用了大量的地表面積使得路邊人行道空間大量壓縮,居民出行和休閑空間局促;行道樹間隔空間沒有充分利用,可以重新設計改造用于停放自行車,甚至停放汽車;公園里喬木少,灌木、草地多,用于休閑娛樂的空間不足;構建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要兼顧城市功能,充分體現人與生態的和諧相處。
1.4.3 綠化體系建設質量不高。在恢復和建設行道樹、公園、河岸等綠化體系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樹種的選擇搭配、常綠和落葉搭配、顏色搭配等問題,使城市綠化體系沒有充分地發揮功能,如寬闊的馬路兩邊只有一排行道樹,綠化體量明顯單薄,夏日暴曬,不能起到很好的遮擋功能,降溫、增濕、防塵、降噪等功能也很薄弱。
2 徐州市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建設的對策分析
2.1 牢牢抓住國家重視生態建設的理念和政策機遇
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植物種質資源優勢,學習和借鑒成功經驗,克服劣勢,面對和解決威脅,使城市建設用地和林地平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確部門職責,爭取國家和省政府政策扶持,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健全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健全后期養護與管理機制,把徐州市綠化體系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最大化。
2.2 挖掘綠化生態發展的潛力,調動市場積極性
讓民間資本參與城市生態綠化體系的建設,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產品生產能力。開展宣傳,制定優惠政策,充分調動企業和群眾力量共建綠色生態體系,如開展樹木山林認養認建,由認養人出資,委托林業部門代建代管,賦予企業或者個人冠名權,最大限度提高人們對城市綠化體系建設的意識和參與的積極性。
2.3 要走生態和經濟建設及人民生活共同發展的道路
積極開展城區土地合理規劃,使建設用地和綠化用地平衡,避免過多占用綠化用地,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之間的關系;積極改造和增加道路綠化密度,合理搭配和規劃,充分發揮綜合利用功能,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形成生態功能完整的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
3 結語
建設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不僅是綠地面積和森林數量的擴張,更重要的是森林與公園、水系、道路、建筑、人居、環境的協調,注重為居民服務的功能建設和人與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的和諧相處,期待徐州市能夠充分發揮優勢,克服劣勢努力建成功能完備、人與城市和諧共處的城市生態綠化綜合體系。
(收稿:2019-04-02)
參考文獻:
[1]陳安成.安康市森林城市建設的SWOT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24):157-160.
[2]楊學文,楊濤.北方城市河流生態綠化體系的建設研究——以沈陽市渾河生態綠化建設規劃為例[J].建筑·建材·裝飾,2014,(7):167-168,129.
[3]金攀,應尚蛟.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規劃初探——以浙江省永康市為例[J].林業調查規劃,2018,43(2):147-149.
[4]胡普銀.集鎮區域山溪性河道生態修復措施[J].江西水利科技,2017,43(3):198-204.
[5]謝春平,盛英杰,劉大偉,等.連云港市主要公共綠地樹木多樣性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18,36(5):648-657.
[6]郭榕榕.生態文明背景下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初探[J].現代園藝,2018,(13):82-84.
[7]陳寶明,陳偉彬,周婷,等.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生態住宅評價與住區綠化[J].生態環境學報,2016,25(6):1082-1087.
[8]張志國.石頭縫里種出“森林城市”——徐州森林城市建設見聞[J].綠色中國A版,2016(10):44-47.
[9]袁軼男,潘明慧,王亞蕾,等.浙閩丘陵型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設探究——以邵武市為例[J].林業資源管理,2018(4):84-89.
基金項目:2018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支持(編號:2018SJA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