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師琴

摘要:隨著不斷探索邊坡項目的設計,開發了各種對邊坡有效防護的技術,并改善工程的環境。可以凸顯自然環境美的植物防護邊坡技術,能收獲良好的綠化效果,但難以達到傳統防護結構的強度、承受力等要求。而生態混凝土不僅強度高,且有效防護邊坡,提升了邊坡的穩定性,延長了防護的時間,憑借較大孔隙率保證植物生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環境。
關鍵詞:高速公路;邊坡綠化技術;生態混凝土
傳統治理邊坡方案通常采取剛性防護方法,不僅影響景觀的效果,還增加了后期維修的成本。為促進高速公路轉型升級,在邊坡綠化設計中融入適合本地氣候的生態混凝土工藝,保證邊坡穩定的同時,盡可能恢復自然生態系統。
1 生態混凝土的組成結構
生態混凝土特點是高強度,良好的穩定性,擁有20%~30%的孔隙率,并在表面附著一層栽培介質和填充孔隙的材料,可以填人花草種子,并為其創造生長所需的水分與營養,令其快速生根和發芽。生態混凝土孔隙為植物根系提供了必要的環境,使植物扎根于底部土壤。生態混凝土下產生連片的草根,形成天然濾網,發揮了防護的作用,同時混凝土憑借多孔結構對坡體有效保護。實際結構如下:①植被層:包括有關的植物、植被草皮與適合的樹木,進一步提升景觀結構的綠化水平。②表層或孔隙土:在生態混凝土表面鋪設或以泥漿形式注入到生態混凝土中,為植物創造發芽的空間并控制混凝土蒸發水分,為植被發芽提供充足的養分,可選擇養分豐富的土壤覆蓋或注入泥漿。混凝土結構成分主要是生態透水混凝土,由粗骨料、水泥添加劑混合配置產生,透水混凝土成型后加人生態添加劑,從而降低混凝土的堿性,使混凝土表面產生致密的有機膜,提升混凝土的強度。注漿液可結合各地區情況合理配置,主要成分是保水材料、肥料等。
2 生態混凝土應用的優勢和劣勢
2.1 優勢
植物的根系在生長過程中需要養分、水分以及土壤深度的共同作用,這樣才能保障植物的根系發達。植物的根系直接決定了植物枝葉的繁茂情況。一般情況下,在公路護坡當中,坡面上無法添加土壤,因此在坡面當中大多數種植的是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而通過生態混凝土的利用,可以在護坡面當中填充客土,等到土體完全夯實之后,使用強度和孔隙數量達到相關標準的生態混凝土進行覆蓋處理,從而為植被的生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植物的選擇范圍也會隨之提升。此外,通過生態混凝土的使用,不僅能夠提升固土和護坡的效果,同時生態混凝土的多孔隙還能夠使雨水快速滲透到土壤當中,在強降水天氣當中,土壤當中的多余水分會從生態混凝土層孔隙當中流出,使植物的生長狀態達到最佳。
2.2 劣勢
生態混凝土是一種新型的材料,目前尚未完全投人使用,在施工過程中缺少與之相契合的施工設備,因此大規模的施工工作開展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此外,利用生態混凝土,有很多植物品種都可以作為護坡綠化的原材料。護坡地段的不同直接影響著植被的種植狀況,如何對所種植的植物進行最合理的搭配,目前的研究還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雖然生態混凝土的性能比較卓越,但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要對生態混凝土的澆搗進行控制,確保生態混凝土當中孔隙的暢通性。如果施工面積較大,需要在施工現場設置網格式的混凝土框架梁,這些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難度,以目前的技術水平很難大規模推廣。此外,生態混凝土的表面非常粗糙,在使用過程中美觀性有所欠缺。
3 生態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3.1 設計原則
3.1.1 提升堿性中和水準。一般來說,植物需要通過專用的遞減膠凝材料與邊坡進行連接,由于植物適合在pH值6.0~8.0間生長,因此植生基材具有中和堿性功能。
3.1.2 抗沖刷性。由于草坪植被難以生長,對固結土壤和抗沖刷作用產生了非常顯著的影響,其中植生基材重點凸顯了附著力和抗沖刷的性質。
3.1.3 吸水和保水能力。受到外部條件的制約,高速公路的邊坡水分流失非常嚴重,因此植生基材必須科學使用降水,從根源上提升其吸水和保水能力,使植物在發芽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充足的水分供應,優化植物的抗旱能力。
3.1.4 加強肥力。植生基材可以依照實際狀況為植物供應一定的肥力,顯著提升有機質的保肥和土壤的抗沖擊能力。
3.2 配合比具體設計方案
植生基材在不同項目中產生的效果也不相同。經不斷試驗,生態混凝土利用的植生基材需因地制宜實行配比,即結合不同的工程項目特點,選擇與本地地形、降雨等相適應的配比,使植生基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這樣可以達到最佳的護坡綠化效果。鑒于這種情況,植生基材的配合比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設計。
在一些氣溫濕潤的地區,基材的性能首要是抗雨水沖刷,避免雨水沖洗未成型的植物;二要保證植生基材的混合物能夠生成一種團狀結構,這種團狀結構可以調整土壤的肥力狀況,注意土壤不能產生較高的含砂量,同時要經過干燥和粉碎處理,以滿足噴錨機的相關處理要求;三要保證植物的長期養分供應,保證形成坡面之前不會發生耗盡養分的現象,因此,除了加入有機肥料,還要根據一定比例加入秸稈和酒糟等。
4 噴射生態混凝土設計方法
4.1 設計調查
4.1.1 收集資料。調查工地周圍的氣象資料,包括降水量、干旱持續時間、降水分布以及海拔高度等。
4.1.2 仔細勘查周邊環境。重點檢查高速公路邊坡的形狀、坡度以及巖石性質等。并在邊坡工點周圍全面調查,檢查是否出現滑坡、崩塌和沖刷等嚴重的問題。查看工點邊坡的形狀、坡度、傾向、節理發育水平等。
4.1.3 調查附近植物。掌握工點邊坡附近的植物類型,包括灌木、花草等,結合分布植物特點,為選擇坡面植物群落提供參考。
4.2 坡面處理方法
在設計使用生態混凝土時,應保證坡面的穩定性,加固處理缺乏穩定的坡面,之后開展具體施工。待坡面狀態趨于穩定之后,現場工作人員需要在掛網結束之后立即進行噴射處理。在處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凝石會對坡面產生一定的粘連性,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直接越過坡面處理,并立即開展噴射工作。如果在處理過程中發現坡面當中存在突出的巖石,需要在第一時間對這些巖石進行處理。如果坡面的超挖非常嚴重,需要立即進行回填。
4.3 掛網設計
科學使用鍍鋅活絡鐵絲網片,在頂面應用生態混凝土由上至下鋪設網片,并保證拉緊。上下搭接網片保持5cm距離。網片左右間無需進行搭接處理,但全部網片與錨釘接觸的位置都要利用鍍鋅鐵絲牢固綁扎。在鋪面和網片之間保持6~7cm的垂直距離,使用墊塊有效支撐坡面和網片。保持1.0m×1.0m間距布置錨桿,根據坡面狀況明確其長度,錨桿通常要外露9~10cm,使錨桿略微上傾,與坡面保持一定夾角即95°~100°,針對嚴重風化的坡頂部與個別巖體,應結合實際情況對錨桿適度延長。
4.4 噴層厚度設計
一般情況下,設計巖石邊坡噴射層厚度為100cm,結合邊坡巖石條件、年均降水量等整體考慮。植生基材的噴射厚度與植物的生長發育狀況有著明顯的關聯性。如果噴射厚度不足,會影響水分的維持。若噴射厚度過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工程的建設成本。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全面而細致地控制噴射厚度。
4.4.1 邊坡巖土條件。裂隙狀況和風化水平對植物根系的生長情況有著直接的影響。鑒于硬質延邊坡的裂隙相對較少,因此,必須具備充足的噴射厚度才能保證根系健康生長。對于軟質延邊坡,由于裂隙很多,可以減少噴射厚度。
4.4.2 年均降水量。植物生長不能離開水分,缺少水分容易導致植物枯死,尤其是噴射生態混凝土產生的粗放型管理的植物群落。降水量多少對植物的分布與發育密切相關,在降水量不足的地區用噴射生態混凝土護坡技術,需借助增加基材厚度供應水分。
4.4.3 邊坡坡度。陡峭的坡面,植物很難較好生長發育,在生長層瘠薄、干旱等環境中影響更加明顯。當坡面存在較大坡度時,容易流失水分并無法在生長層內長時間貯存。因此,邊坡坡度的大小直接反映噴射厚度。隨著坡度增大,相應增加了噴射厚度,從而優化水分條件。
5 結語
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嚴峻問題就是環境問題,在人們對大自然開發的過程中,也對生存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特別是在公路、鐵路、水利、電力等工程建設中,需要對巖質邊坡進行開挖,必須基于生態角度防護巖質邊坡,整體思考工程結合植被的措施,科學利用生態防護技術,使生態工程不僅達到護坡固坡、防止沖刷的要求,還可以有機聯系附近的生態景觀。
(收稿:2019-08-08)
參考文獻:
[1]胡春明,胡勇有,等.植生型生態混凝土孔隙堿性水環境改善的研究[J].混凝土與水泥制品,2006(3):8-10
[2]劉新菊,趙宇光,任子明.多孔混凝土的研究開發[J].中國建材科技2015,8(4):1-5.
[3]鄭敏升,張蔚,等.“綠色生態混凝土的研究與工程應用”項目技術[J].吉林水利,2012(2):1-4.
[4]黃建偉,等.環保型綠化混凝土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水利,200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