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輝 魏璐
摘要:森林康養作為當前生態文明建設興起的一項朝陽產業,其發展前景廣闊。從森林康養發展涉及到的產業發展方面入手,闡述了處在森林資源比較豐富的貧困山區,發展森林康養對貧困山區脫貧表現的具體方面,以促進山區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
關鍵詞:森林康養;山區脫貧;鄉村振興
山西省地處太行山脈和呂梁山脈中間,太行、呂梁兩山是拱衛京津冀和黃河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山西省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生態環境脆弱,生產生活條件差,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貧窮人口?!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打贏脫貧攻堅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
山西大部分貧困地區處于偏遠深山林區,但是森林資源卻比較豐富。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帶動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在扶貧攻堅中的關鍵作用。山西省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大力推進林業生態扶貧、特色產業脫貧。森林康養是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富民產業,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
山西省氣候清涼宜居,大部分地區位于海拔1500m左右,處在負氧離子富集層,四季分明,山高樹密,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黨參、連翹、黃芪等中藥材分布廣泛,龜齡集、竹葉青、老陳醋等地方養生文化資源豐富;景觀資源豐富,太行山、呂梁山腹地及汾河、沁河等河流源頭集中了全省最精華的森林資源、最優美的森林景觀,地貌多樣、物種豐富。[1]具備發展森林康養的大氣、人文、景觀三大要素。發展森林康養助力鄉村脫貧體現在以下4個具體方面。
1 營建森林康養林改善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
貧困山區平均海拔高,氣候惡劣,自然災害易發,部分地區水土流失、石漠化現象嚴重。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山區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普遍較差,嚴重制約著脫貧致富的步伐。為此,山西省提出了實施“太行山、呂梁山兩山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走生態保護修復助推脫貧攻堅的路子,科學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退耕還林還草、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可持續發展、林業生態建設扶貧等十大工程,使宜林荒山基本綠化,提升生態景觀功能,布局構建形成景觀優美、生態優良的森林康養林,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保護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實現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改變貧困山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局面。
2 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改善貧困地區的生活條件
貧困山區處于偏遠地帶,交通不發達,信息不暢通,基礎設施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山區經濟的發展。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要充分發揮山西的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優勢,積極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康養基地體系,尤其是加強脫貧攻堅重點山區森林康養基地的布局與建設。著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外部交通,完善運輸服務網絡。森林康養基地配套設施建設,例如醫療室、生態廁所、垃圾站、供電、給排水等基礎設施不僅能服務基地自身的需求,還能改善貧困山區的生活條件。不斷優化山區農民居住條件,不斷完善生活配套設施,提高山區農民的幸福指數。
3 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貧困山區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長期居住在山區的主要是留守老人和婦女,只能依靠種地維持生活,受制于生態環境惡劣,土地耕地面積小,農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處于深山區的農民生活十分困苦。[2]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可以為山區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森林康養基地前期建設,當地農民可以參與項目建設,解決開發商的用工問題。森林康養基地服務期間,當地農民可以在康養旅游服務企業指導下,根據自身情況開展旅游服務和經營活動,如經營農家樂、販賣當地特產等,還可以參與當地資源管理部門的資源保護與環境修復工作,緩解資源管理部門人員不足問題。就業機會的增加,能夠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不需要再進城打工。當地農民積極參與森林康養建設,不僅促進了康養產業的發展,還能通過參與產業開發提高自己的經濟收入。
4 森林康養文化體系建設能夠提高貧困山區農民的環保意識
貧困山區農民文化水平低,環保意識薄弱,自古以來形成靠山吃山的意識,毀林開地,種植莊稼,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惡性循環,自然災害頻繁。森林康養基地發展具有當地歷史文化、地域風貌、民族特色的生態
文化,展示森林康養文學、詩歌、書畫、音樂、影視等各類藝術作品,通過森林教育,積極傳播生態文明觀念,提高全民生態意識,弘揚生態文化,讓貧困山區農民通過森林康養認識到森林生態、社會及經濟三大效益,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升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
發展森林康養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保護性開發,為貧困山區農民改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提供干事創業平臺,吸收周邊地區農民就業,帶動農民發展第三產業,使森林康養成為貧困山區農民脫貧增收致富和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
(收稿:2019-07-23)
參考文獻:
[1]鄧三龍.森林康養的理論研究與實踐[J].世界林業研究,2016(12):26-29.
[2]封雪韻,余會新.森林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系統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研究[J].林業經濟,2013(7):119-124.
[3]陸獻峰.德國鄉村振興與森林康養的啟示[J].浙江林業,2018(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