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東 崔南飛 崔建文

人們常常認為計件工資和生產標準化開始于改革開放時期,其實,早在1940年,在硝煙彌漫、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兵工廠為了加快武器彈藥生產,積極支援八路軍前線作戰,就采取了這兩項有利于武器裝備大批量生產的積極舉措。實踐證明,采取計件工資和生產標準化,極大地促進了八路軍軍工制造的積極性,創造了一個個令人無法想象的軍事裝備制造奇跡,涉及這項工作的劉貴福、封域中等功不可沒。他們的這兩項首開先河的創舉,對新中國成立后的計件工資和生產標準化起到了啟蒙和啟發作用。
實行計件工資勢在必行
劉貴福出生貧寒,為了生計,他從小就在槍械所、兵工廠當學徒,逐漸成為武器裝備制造和武器制造管理的專家。封域中則是在海外受了高等教育,有著豐富的機械制造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
1939年7月1日,劉貴福身背一支“無名式馬步槍”,與封域中等技術骨干和技術工人300多人組成行軍營,從延安出發,穿越敵偽層層封鎖線,于1939年10月10日來到了太行山八路軍總部軍工部。
到達后第二天,劉貴福就與封域中深入軍工部所屬3個兵工廠進行了為期兩個多月的實地調研考察。
調研期間,劉貴福、封域中發現了許多制約武器彈藥生產的嚴重問題,比如軍工部所屬3個兵工廠之間,在武器裝備生產上缺乏溝通,沒有產品標準和檢驗制度,工人對軍事化生活難以適應,等等。
劉貴福、封域中考察回來后立即向時任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工程處處長鄭漢濤匯報:建議取消工廠軍事化管理制度,建立嚴格的勞動紀律和規范化管理制度;建議實行固定工資制和計件工資制,多勞多得,調動工人的生產積極性,解決家屬的生活困難;建議統一步槍和手榴彈樣式,推行標準化生產,生產的步槍應當統一規格、圖紙、標準、工藝,保證步槍的質量、性能和戰術技術要求,做到零件可以互換;建立嚴格的檢驗制度,不合格零件、標準不一的零件不驗收,這樣一來,可以迅速提高軍工產品的質量和數量。
鄭漢濤畢業于北平工業大學工學院機械系,曾在工廠擔任過工務主任,十分熟悉工廠的管理。聽了劉貴福、封域中的建議后,甚為贊同,覺得建議很有針對性,抓住了生產管理的要害,同時認為改善生產管理勢在必行。
鄭漢濤綜合兩人的建議,擬定了建立工廠管理委員會,設立公務科,實行考勤、計件工資制及固定工資制、標準化生產、材料定額、半成品收發等管理辦法。隨后,鄭漢濤以工程處的名義,及時向軍工部報告,受到八路軍總部軍工部部長劉鵬(1912~1986年,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政委孫開楚(1910~1942年)及其他領導的高度重視。
計件工資極大地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
1940年4月6日,時任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八路軍總后勤部部長楊立三來到八路軍總部軍工部駐地上赤峪。軍工部領導向彭德懷、楊立三作了關于生產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的匯報,引發了兩位首長的深思。
隨后,兩位首長深入實地考察。他們到車間看機器,同工人談生產、拉家常,問得非常仔細。步槍式樣如何做到一致,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劉貴福解釋:只要步槍生產標準化,再加上實行計件工資制,就能保證步槍的質量、數量、性能和戰術技術要求,做到尺寸、形狀一致。
此后,兵工廠廢除軍隊的管理辦法,迅速改進生產管理,實施標準化生產,特別是實行計件和固定兩種工資制,工人的待遇由幾元津貼提到最高40元的工資,干好干差不一樣,極大地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在極短的時間里,軍工部的生產效率提高了2~4倍,生產逐步走上正規化、標準化、科學化。在隨后的百團大戰中,軍工部為八路軍提供步槍3000支、手榴彈7萬枚、復裝子彈12萬發,黑色火藥3000多公斤,有效彌補了八路軍武器彈藥的不足。
(摘自《文史博覽》? 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