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足浴療法可以利用藥物通過皮膚、孔竅、腧穴等部位吸收進入經脈血絡,輸布全身直達內在病所,發揮其藥理效應實現“內病外治”的目的。
有學者給予內科常規治療和六味地黃丸口服,在此基礎上予以丹參、川芎、牛膝各15克,紅花、花椒、艾葉各10克,五加皮15克,組成的以溫通行氣、化瘀通絡的中藥足浴1號方泡足,10天為1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2.86%。有研究治療組采用常規治療加中藥足浴療法,中藥組方含12種藥材,包括:乳香、沒藥、紅花、丹參、雞血藤、五靈脂、虎杖根、透骨草各30克,桂枝、附子、丁香各15克,甘草10克,經過足浴療治療后,治療組病人的總有效率為92.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64.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顯示,中藥足浴療法使糖尿病足患者癥狀得以緩解,足部供血得以改善,并減緩了糖尿病足的發展。有學者研究報告,予以細辛、牛膝、獨活、白芷、草烏、桂枝、威靈仙、防風等中藥自擬方,其功效為緩解脈絡痹阻、濡養筋脈,通過浴療法起到溫煦通絡、活血化瘀作用,可使藥物通過腧穴、孔竅、皮膚等部位直達病所。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以上研究雖然所用中藥不同,但基本上是活血化瘀的藥物。
足浴時間最好不超過45分鐘,在20至30分鐘時效果為最佳。由于糖尿病足病人對溫度感覺敏感性下降,存在一定的感覺差異,故當接觸過高的水溫時,可導致足部皮膚的燙傷,引發足部再次損傷,而水溫過低則容易引起感冒,并且起不到促進循環的作用,選擇溫度時需考慮到治療疾病、病人對溫度的敏感程度及皮膚溫度等因素。
當水溫低于40℃,一般主張先下手后下腳,手感到水溫合適即可;不要使用加熱器或熱水瓶暖腳。足浴后用柔軟、吸水性強的白色毛巾輕輕擦干,尤其要注意保持趾縫干燥,選用白色毛巾是因為容易發現是否有出血或者膿液。若出現皮膚紅腫、水皰、瘙癢等現象,應及時就醫。
(摘自《醫藥養生保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