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軍
糟糕的管理必然會導致爛企業頻頻出現,因為他們的管理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上,以及錯誤的管理模式上。
一個大型連鎖企業,曾經是業內標桿,它的管理有兩個特點:一是控制,員工上崗前需要經過一個多月的培訓,先是為期一周的軍事化訓練,請部隊的官兵按部隊的標準訓練員工,要求大家遵守標準、服從,接下來就是培訓各項標準;二是企業不允許大家發牢騷,甚至公開打出“炮轟牢騷語言”的大橫幅。領導認為發牢騷是不忠于企業,認為你的一切都是企業給的,你必須忠于企業。而老板每年都要干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挨個門店去給員工講課,主題都是如何做人、如何感恩、如何忠誠等。
有一家培訓機構提出企業就是“三個像”:像軍隊,像學校,像家庭。這是非常扯的事情,企業就是企業,它必須符合企業這種組織的特性,絕對不能把其他類型的組織形式移植到企業來。今天,還有誰喜歡用軍隊這么強的控制手段來管理企業?這就是代際差異,很多企業的老板是 50后、60后,他們自然愛強調服從、忠誠、感恩,這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常用語,他們的成長背景決定他們的管理理念。“以 50后、60后為主的這些傳統企業家,因為他們成長的背景,管理效法最多的對象很自然地是軍隊,強調權力、權威甚至權術……更新銳的年輕人,進一步要求的是自主、掌控和意義,更是視權力、權威、權術如敝屣。”
很多企業像上述這家企業一樣,經常會談感恩、談忠誠、談人品。他們以此來掩蓋管理中的問題,或者用這種方式來給員工洗腦,麻痹員工,讓員工忠于組織,便于管理者掌控。當組織能力不行或者控制不住員工時,談感恩、談忠誠、談人品成為管理者的常用“工具”。其實這是一種比直接控制員工更糟糕的控制方式,用道德綁架員工,用洗腦來破除員工的獨立思考,然后企業就可以任意制約和剝削員工。假以道德的名義,基于偽善下的控制,是極其有害的。
很多企業,都認為員工應該感恩老板和企業,覺得是他們給了員工飯碗。一些企業,當發現自己培養的員工離職時,往往暴跳如雷,心想我這么用心栽培你,你為啥不知道感恩呢?你的忠誠哪里去了?你的人品怎么會如此之差!他們會跟離職的員工反目成仇,甚至在行業內封殺離職的員工。
你站在老板的立場這么想,似乎沒問題,不過員工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場,就會覺得老板是不是應該感恩員工呢?因為員工付出勞動、知識、智慧,企業才得到不斷發展,老板才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企業談感恩,就是在用道德綁架員工,無非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員工,甚至壓榨員工。
通過一些培訓手段,一些企業邀請“導師”給員工講“感恩”——這其實是很滑稽的事情,一度夸張到一些培訓導師讓員工給老板洗腳、下跪。更惡劣的是一些所謂國學大師,用所謂《易經》的智慧來講管理,比如:老板是陽,員工是陰,所以員工要服從老板。有個“大師”,這樣講“團隊”:團隊就是一個口才好的人對一群人說話,其他人照著執行。這是多么荒謬絕倫的事情,但很多老板愛聽,為什么呢?這背后無非是借用偽國學來給員工洗腦,以達到控制員工的目的罷了。

讓員工給老板洗腳、下跪等是極其無聊的行為。員工不是奴隸,老板也不是奴隸主。今天不是農業時代,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用這種方式來控制員工的認知已經過時了。當今時代,企業與員工之間強調平等,員工付出勞動,獲得他應得的回報,企業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要求員工做進一步的感恩。
企業與員工之間是雇用與被雇用的關系,員工能創造價值,企業就重用并給予員工合理的報酬,員工付出勞動、時間、智慧得到他該得到的,企業付出成本得到企業該得到的,誰也不欠誰。如果員工覺得企業不好,完全有理由也有權利去做出自己的選擇——離職;企業覺得員工不好,也完全有理由也有權利去解雇員工。
組織與員工之間是平等的勞資關系,夫妻不和都可以離婚。大家合得來一起干,合不來就散。企業對員工有選擇權,員工對企業也有選擇權。
企業憑什么讓員工絕對忠于自己?這是多么可笑的思想。
再說,讓員工忠誠于企業,企業是不是也應該忠誠于員工呢?如果說企業要員工忠誠,那么當一個員工不能創造價值時,企業是讓他走呢還是養著他?如果企業天天口頭談忠誠——只是讓員工忠于企業,而不考慮企業是不是要忠于員工,那簡直就是耍無賴。
德勝洋樓在《員工休假選擇方法》里有一條“長假規定”:“任何一位員工,如果覺得公司的工作環境和要求不適合自己,可以請 1—3年的長假出去闖蕩,公司可以為其保留公職及工齡。”我想,這才是真正的管理,真正對員工負責任,員工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和職業,企業給員工留足空間,而不是一味用忠誠這種道德綁架的方式把員工綁在自己的企業內。
領導者動不動說員工“人品不行”。那到底什么是人品?當員工提建議時,質疑領導者時,或者不服從領導者的安排時,領導者找不出合理的制度或標準來處罰員工,用“人品不行”最省事,可以完全把員工否定掉,為他們清理員工找到充足的理由。拿人品說事,在國內企業很流行,一些領導者動不動就會拿出這個殺手锏,來解決一切管理問題。
朋友的企業里,一個跟了企業近 20年的員工,被老板提拔到管理層,這人平時見所有人都客客氣氣,為人也很老實,所有人都會犯錯但你絕對想不到他會犯錯,然而事實卻是他虛報假賬、跟員工發生不正當關系、私拿企業財物等,該犯的嚴重錯誤他都犯了。因為企業的制度不完善,管理出現漏洞,就會導致老實人犯錯。拿人品說事,就是在為自己的管理不善找借口。
天下沒有絕對的好人品與壞人品,人都是制度和環境的產物,對于企業來說談人品就是在談人治。人都是逐利的,很多人沒犯錯誤只是因為誘惑不夠大,很多人犯錯誤是因為企業漏洞太多。
企業必須靠建立完善而有效的機制,并形成良性的組織氛圍,才能不斷使“好人”涌現,同時淘汰掉不符合企業要求的人。在這點上,對于很多企業來說都是挑戰。很多企業的管理處于“自動完成”狀態,就是指望大家自發地把工作干好,寄希望于大家都是優秀者、都是好人,但當這樣的目標無法實現時,往往就會找一些培訓老師來講感恩、講忠誠、講人品。
可是,良性的制度不會憑空而出,它需要充分的實踐與理論基礎,并結合企業實際量身定做。管理是要看情境的,沒有任何一個理論和方法能放之四海皆準。因此,要看企業的具體情境,不斷深度思考,有針對性地制定出合理的制度來。
從組織能力建設方面來看,好企業應該談文化、談制度、談價值、談效率。
1.談文化
正確的價值觀和理念,且能落地,企業才能行穩致遠。并且,企業文化要不斷進化,結合具體的市場和時代情境進行優化和升級。文化即團隊的方向和藍圖,是企業判斷對錯、是非曲直的核心價值觀,但當它無法進化就會成為團隊的桎梏,阻礙組織變革。
文化看似很虛,卻是最大的實。文化會形成組織思維,組織思維影響組織行為,組織行為影響輸出的成果。文化是企業發展之根,是企業發展之魂。
談文化才是正道。怎么看待顧客?怎么看待員工?怎么看待合作伙伴?怎么看待企業發展?怎么看待企業現狀?能否正確清楚地回答這些問題,就能判斷老板及其組織的所作所為是否與其潛藏的假設一致。如果一致,還要看這些答案是否能更好地激發組織活力,是否能激發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動力。
企業文化理論之父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說:“企業文化和領導力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我們不可能拋開其中的一面單獨去理解另一面……企業是由一系列的文化單元組成的。”由此可見文化的重要性。文化進化,是組織進化的根,是變革的基礎。
2.談制度
制度是文化落地的工具,也是組織能力的根。沒有制度的企業,只能停留在人治上,就會去談人品、談感恩、談忠誠。企業要不斷優化完善制度建設,由人治變為法治,消除人為因素,才能確保企業運營的有效性。
制度只有在執行好時才能真正地發揮作用,只有團隊從上至下敬畏規則,企業才能走得更長遠。很多企業,它也有制度,甚至很完善,卻沒有執行,形同虛設。
制度也不能跟文化分離,它必須由文化往下延伸,它自己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拿一個人來比喻的話,文化是人的精神,而制度是企業的骨架。
骨架不強,人就容易散架,而制度不強,企業就會散架。
3.談價值
衡量團隊唯一的指標就是能否創造價值。企業不是福利院,一定要清除不創造價值的食利者。怎么創造價值?就是管理者要不斷領導團隊拿成果,不斷提升團隊的效率。簡言之,就是高效地創造價值。怎么高效地創造價值?一是提升團隊的執行力;二是提升領導者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個人不能創造價值,就無法生存;企業不能創造價值,就無法發展。以客戶為中心不斷創造價值,這是團隊要重點考量的,同時企業應有合理的機制去評估價值和分配價值。
4.談效率
效率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必須關注的話題,要識別并解決磨洋工等低效現象。
組織在規模比較小的時候,往往很有效,無論是對顧客需求還是員工需求都能快速響應,因為這個時候組織活力很強,組織的敏捷性也比較強。隨著組織規模越來越大,分工會越來越細,部門和崗位設置會越來越多,效率會越來越低。
本以為分工越細效率越高,但實際情況是,很多企業隨著規模發展變得越來越低效。
為什么會這樣?
當一味地分工而無法協作時,組織只會隨著分工變得越來越低效,組織協作的流暢度會大大減弱。最終內耗、扯皮和掣肘代替協作,為組織發展埋下隱患。
但企業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效率。很多去過歐洲發達國家的人,會發現那里的很多商場周末不營業,大家拿一杯咖啡或一瓶酒能聊半天。很多中國人看了就覺得他們低效和懶惰。我們大多數人會把目前這種高速運轉認為是高效,認為他們無所事事、吃喝聊天的狀況是低效。然而看看人家的藝術和精細的工業,你就知道這種我們看似低效的行為,恰恰暗含促進高效的道理。
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眼前的高效,而扼殺未來能創造價值但當下看來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行為。組織不思考高效,就沒辦法快速準確地滿足顧客的需求,最終會把企業拖垮;而如果企業只是一味地追求效率,就容易被眼前的短視行為所困住,無法思考對企業未來來說很重要的人或資源的投入。
文化、制度、價值、效率這些關鍵點對企業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圍繞這幾個點,才有利于我們思考組織是否在正道上。而一個組織大談感恩、忠誠、人品,不但不利于組織發展,還會把我們帶入似乎掌控了組織的幻想中。當一個組織談感恩、忠誠、人品時,員工就不得不跟著你演,表面上感恩你,背地里罵你;表面上忠誠于你,只要利益誘惑足夠大,該背叛你時一樣背叛你;表面上看人品很好,只要利益誘惑足夠大,他一樣會為利益而戰。一個好的組織是由好的文化、好的制度、好的價值創造能力、正確的效率追求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其他。
從員工能力建設方面來看,好企業應該談發展、談薪酬、談績效、談激勵、談賦能、談敬業。
1.談發展
員工發展了,企業才能發展;員工發展是組織發展的前提,員工的目標是可以與企業目標統一的。很多企業把組織的目標與員工的目標對立起來,為了實現組織的目標而拼命地壓榨員工的利益,導致勞資矛盾尖銳。
只關注企業的發展,而忽視員工發展的組織是沒有未來的。一些企業拼命地挖別的企業的人,而不去培養自己的員工,不建設自己的人才梯隊,這是典型的只關注組織的發展而不注重員工的發展。現實中那些只是一味地拼命挖人的企業,遲早會出問題,它是無法真正建設起組織能力的。
組織都很重視經營,老板都會盯著收入和利潤,像重視自己的孩子一樣重視財報,而人力資源報告卻少有人去關心,更別談發自內心地去關心。企業發展的根是人,經營業績是“果”,組織人才是“因”。有因才有果,不重視因哪來的果呢?“說到底,在企業經營中,領導層能調用的最重要的資源無非兩項:一是資金,二是人才。在分析經營狀況時,把財務和人的因素納入進來,才是真正的追本溯源,才能發現根本問題。”
2.談薪酬
要不斷地優化薪酬制度,讓創造價值的人、讓有貢獻的人獲得回報,一定要消除平均主義和“大鍋飯”。不能讓“雷鋒”吃虧,要讓能創造價值的人獲得他應得的回報。
一個組織給員工談愿景、談發展、談品牌,就是不談薪酬,這就是“耍無賴”。這樣的企業不在少數,避重就輕,不讓馬兒吃草又要讓馬兒跑,不去解決員工的薪酬福利問題,只是一味地給員工“畫餅”,這是對員工的不負責任,也是對組織的不負責任。
給員工合理的回報,甚至高于市場價的回報,這才是一個優秀企業應該思考的事情。只想員工多干活,而不思考如何給員工提供更好的薪酬待遇,這樣的組織是沒有未來的。
3.談績效
怎么激發員工全力創造價值,并合理地識別價值、評估價值和分配價值,這是績效機制要解決的問題。沒有好的績效機制,員工就會陷入“大鍋飯”的局面,大家的勞動成果無法準確識別,這就很容易導致組織失去公平性。
而好的績效管理機制,也跟員工的發展密切相關。績效管理分為績效目標設定、績效輔導反饋、績效評估、績效面談四個環節,是緊緊圍繞員工發展進行的。但很多企業把績效管理等同于績效考核,只是為了考核數據,然后發工資。
把員工發展與組織發展融入績效管理,讓兩者相輔相成,才能使組織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4.談激勵
人都是需要激勵的,人都渴望被認可、被嘉許,通過以下五點可以看到激勵的重要性。
好團隊:好團隊會讓大家有歸屬感、成就感、價值感、幸福感,這需要通過激勵來實現。
人性面:人性深處,大家都希望被認可、欣賞、嘉許、表揚、鼓勵。
社會面: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都有重要性需求,都渴望被尊重和重視。
管理的本質:管理者通過團隊來實現工作目標,通過激勵不斷倡導和反對來樹立標準和規則。
文化傳承:一個團隊,一定要有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理念,否則只能叫團伙。好的價值觀和理念需要傳承,從你獎勵誰、懲罰誰、晉升誰,基本就能看出你的文化取向。
通過激勵,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洞悉人性并釋放人性,才能確保組織充滿活力。
5.談賦能
傳統的管理模式,基本是以控制為主,通過標準化讓員工按標準執行,領導者發號命令讓員工服從執行。如今的管理,構建標準和執行標準是基礎,如何通過平臺的建設,讓大家自主管理,由控制到賦能,成為一個重要的變化。
控制的前提是信息充分或環境相對穩定,否則就變成了瞎控制。今天是一個VUCA時代,是充滿著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的時代,如果還只是一味地控制團隊就很難隨環境而變化,那么組織將無法適應環境和市場。
而且傳統的企業組織模式,層層審批、層層控制,使得組織反應變慢,會因此失去很多變革的機會。企業必須減少控制,讓員工發揮他們的能動性,才能在當今時代更好地發展。
企業如何為員工賦能?讓員工自主自發地開展工作、優化工作,是今天企業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誰能更好地為員工賦能,誰就具備更強的競爭力。最高的境界就是基于信任的自主管理,公司搭建好平臺,充分放權,讓員工自發自覺地工作,讓他們自主管理,把企業的控制和多余的管理動作降到最低。
這對傳統管理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當然,這也是今天所有企業必須解決的問題,否則被淘汰是遲早的事情。
6.談敬業
敬業無論在任何時代都不落伍,這是工作成果與工作效率的保證。員工敬業度不是管出來的,它一定是員工由內而發的。
敬業度體現在熱情度、認真度、投入度三個方面,任何一個特點都是管不出來的,一定是員工從內心生長出來的,得靠好的團隊氛圍和組織能力塑造出來。就是說,好的團隊會讓員工更敬業。
員工越敬業,企業能力就會越強,企業競爭力就越強。
談敬業,談如何讓員工更敬業,并思考員工不敬業的關鍵點,這才是最務實的企業策略。
總之,爛企業談虛的,站在自我的角度思考問題;而好企業更務實,往往回歸到管理的本質、回歸到企業的目的、回歸到管理的常識、回歸到人性來思考問題,而且是基于團隊和員工視角考慮問題。
員工是企業的根,任何管理,如果不能更好地洞悉人性和釋放人性,只是一味地壓抑人性和約束人性,那就是在摧毀組織能力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