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凡真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我們進入了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期,在物質文明不斷升騰的大環境下,提高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愈發迫切,在傳播行業,文化類綜藝異軍突起,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節目制作時,專家與演播廳“跨場域”錄制,使國寶的前世傳奇展演更具史實價值;演員與國寶“跨時域”對話,營造沉浸式表演,更具“超越在場”之味。觀眾觀看節目時,網絡、社交平臺多重場域共同參與,積極營造解碼場域矩陣;通過專家與演員共同發力,使觀眾積極自發與“不在場”對話。本文中,筆者將著力探討《國家寶藏》通過精心制作的節目,超越“在場”之時空,使觀眾積極參與了解歷史文化,研究文化類綜藝對于我國的文化凝聚力與民族向心力之推動作用。
關鍵詞:國家寶藏;沉浸式;超越;精神價值。
張世英先生指出,要想達到真善美的境界,須得建立在萬有相通的詩意化審美境界中,發揚民胞物與精神,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民族精神的塑造對這個民族的發展尤為重要。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是提高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的文化產業在此做出諸多嘗試,《國家寶藏》是較為成功的典型范例之一,通過演員對國寶前世今生的演繹,專家與各個博物館館長對此國寶進行更為深入的解析,使觀眾在一個充滿儀式感的節目中充分地了解國寶的前世今生,共同建構更有整體感的上下五千年歷史大視域。
一、立體化傳播,沉浸式超越
國家寶藏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古與今、臺上與幕后的跨時域,跨場域而營造出的沉浸式超越,通過專家與考古隊員講述其學術性及歷史中更深層次的含義,超越時間的“在場”而把握古時隱而未現的“不在場”。
(一)演出沉浸—跨時域
1、《國家寶藏》中最有特色的環節即是由明星嘉賓——國寶守護人帶來的對國寶“前世故事”的演繹,使觀眾了解它的歷史,再由考古隊員登場,講述此國寶的發掘過程,及將此國寶在當時并未完全展示出的歷史意義娓娓道來。在展示前世故事時,采用了話劇式的形式,演員的情感連續性的貫穿表演,其豐沛的情感,更易將在場觀眾帶入故事中,營造沉浸式觀演效果。
2、前世故事的講述,使節目對于文物的呈現更加立體,歷史已經過去,即使它的影子即賦予文物的意義是永恒的,但畢竟已經是“隱而未現”了,而通過對其前世故事的挖掘,使“隱”轉為“顯”,我們所看到的不僅是一柄銅制的武器,一幅山水畫,一顆做工精美的香囊,而是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的精神力量,是千里江山壯闊不已的民族自信,是中華文明興象星瓏,骨氣端翔的盛唐氣象。這已經超越了在場,進入了對不在場無盡探索的審美境界。
(二)講述沉浸—跨場域
《國家寶藏》邀請了故宮博物院、湖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陜西博物館等九個省級博物館的館長坐鎮,每省每期展出一件國寶,由一位明星國寶守護人在臺上表演前世故事,演畢再由另一演播廳的專家對其進行點評和總結式的概括,而專家與國寶守護人則分庭而坐,跨場域的介紹方式使人們對于國寶的印象更為深刻,前世—今生—總述的結構更是使臺前和幕后的觀眾各有其“沉浸式”體驗,將觀眾完全帶入由國寶所展現的歷史小空間中,超越了單個的“前世”或“今生”的在場,而將各個元素串聯成一個主體。
二、空間式解碼,詩意化超越
媒介產品的意義,在生產者將其意義注入產品后,還需受眾對其意義的解碼和闡釋才是真正完成了其意義的傳播。這是霍爾的制碼—解碼模式中所提觀點。可見,如何使受眾解碼的議程設置在節目前期制作中相當重要,國家寶藏通過建構觀演的時域超越與多場域解碼矩陣意圖使觀眾更清晰地解碼出其背后的精神意義。
(一)觀演的詩意解碼—跨時域
話劇式展演,不同于常規的電視作品,需要通過各種蒙太奇與剪輯拼接重組,觀眾的想象空間一定程度上被框定。且常規的電視劇或者節目中對表演場景的展現更側重于“實景”化的場景來營造氛圍感,易使受眾的視野被束限于“在場”中,而話劇因為場地條件限制,本身就是一種需要想象而現實不在場的過程,加之對歷史時間事件進行再創作,充分體現出郭沫若先生提出的“失事求似”的創作理念,使觀眾的想象從現實情境出發,走入再構建的小空間中去,可謂超越了在場時間的限制而走入無窮盡的歷史之洋中。這種方式既講述了古,又通過考古隊員或相關專家對其發掘或傳承等的講述而使觀眾把握到“今”,不割裂古與今。
例如越王勾踐劍的故事,通過劍而使我們體會到越王臥薪嘗膽,忍辱負重,這種精神早已融入我們的民族血液中,通過這種方式又重新喚醒了它,超越了越王為復國而忍辱的特定歷史環境而把握了此精神對現世的意義,這就是一種超越的詩意性講述。
(二)多重場合解碼—跨時域
在傳播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融媒時代,即傳播媒介突破了以往的單一形式而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國家寶藏》播出時在通過電視臺與視頻播放平臺共同播放,擴大受眾群,在社交平臺上積極放送各類信息與素材增強用戶興趣與黏度,不少觀眾在觀看中突然有感而發,于是彈幕也成了實時觀看的交流途徑,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平臺,既有官方賬號定期推送博文增強熱度,又有超話、討論小組等用戶自發的討論區域,既滿足了歷史愛好者交流歷史的需求,又催生了大家更深層的文化研討,也使不少“歷史小白”發現歷史之樂趣,開始留心與我國的傳統文化。
國家寶藏的跨場域傳播,不但起到了大眾媒介的教化功能,同時也在進行著我國對構建精神文化共同體意識領域的開拓。
結語
在后電視時代,傳播活動背后蘊藏的精神價值愈發受到重視,《國家寶藏》從前制作到播出,充分展示了主流媒體構建民族意識文化共同體的巨大力量,通過充滿儀式感的國寶守護宣誓而激蕩起的家國情懷,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邁出有力一步,國家寶藏的傳播儀式觀對文化類綜藝本身對精神與文化價值的探討也提供了優秀范例,回望歷史,展望未來,文化類節目前景廣闊責任重大,我們應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精神道路,共同建設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