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由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高峰會議在廣州高新區舉辦。本屆大會的主題是“科技賦能·智匯灣區·產業生態”,1個主論壇、9個專業分論壇、數十場精彩的主旨演講、高質量的“科學家與企業家圓桌對話”……近800名院士專家和企業家匯聚一堂,就科技產業化熱點話題展開“頭腦風暴”,帶來最新科技前沿資訊,獻計獻策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
包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地月空間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人類發展的戰略空間,也是各大國爭先搶占的戰略制高點。地月空間擁有豐富資源,開發地月空間能夠催生出一系列新興產業,牽引一批高新技術,帶動經濟社會科技民生的健康快速發展,推動人類文明跨入一個全新發展階段。我國已具備加快推動地月空間開發的基礎和良好環境,特別是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都為開發地月空間提供了戰略機遇期。
杜祥琬(中國工程院院士):能源技術跟信息技術的結合,是一個新的業態。目前世界各國都紛紛開啟了能源數字化轉型,在此浪潮下,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日益融入了能源產業,也在重塑能源的業態。集中式的、由生產者單向控制的能源技術,將轉變為分布式為主,與產消者更多互動的雙向能源系統。這就是能源物聯網的概念,也是一個新的業態概念。
戚發軔(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技術可以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作出貢獻。特別是在衛星方面,我國是世界上衛星數量最多的國家,通信、遙感、導航都需要衛星,這是廣東省積極推動的應用產業。希望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未來幫助引進300個導航通訊和遙感衛星落到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產學研相結合是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的一個方向,在此過程中,科技人員、科學家與企業家應該實現結合,從觀念和思想進行交融,做到共贏和互利,實現良性的循環。要給創新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寬容失敗。
沈保根(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始創新非常艱苦,一定要認認真真埋頭科研。科研成果產業化,是許多科研人員和企業家共同努力才成就的。科學家和企業家之間需要一個很好的協調機制。目前我們在這方面的政策已有非常大的改善,相信未來產業的發展會迎來春天。
【短消息】
快舟火箭6小時內兩連發創造新紀錄
2019年12月7日的6個小時內,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兩枚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相繼將1顆和6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7日10時55分,快舟Y2箭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2B衛星發射升空。7日16時52分,快舟Y12箭采用“一箭六星”的方式,成功將“和德二號”A / B衛星、天儀16 / 17衛星、天啟四號A / B衛星發射升空。兩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7顆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同一型運載火箭同一發射場6小時內成功發射7顆衛星,快舟火箭再次刷新“快”紀錄。
慶祝回歸20周年航天科普展在澳門舉辦
2019年12月15日,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國家航天局澳門太空探索與科學中心在澳門科技大學揭牌,內地與澳門航天合作再上新臺階。同日,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和國家航天局共同指導的“澳門星 航天情 中國夢”——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航天科普展在澳門科技大學開幕。開幕式上,澳門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為澳門首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揭曉命名,定名為“澳科一號衛星”。
“鴻雁星座”啟動運營
2019年12月16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中國電信、中國電子、中國國新等企業打造的東方紅衛星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在兩江新區投入運營,標志著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互聯網系統“鴻雁星座”正式啟動運營。“鴻雁星座”是我國投資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商業航天項目,其首顆試驗衛星“重慶號”已于去年年底成功發射。
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獲英國皇家航空學會團隊金獎
2019年11月25日,英國皇家航空學會2019年度頒獎典禮在英國倫敦舉行,表彰世界范圍內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團隊和個人。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獲得本年度全球唯一團隊金獎,這是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成立153年來首次向中國項目頒發的獎項。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率嫦娥四號任務團隊代表,受邀參加了此次頒獎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