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學畫,因為學習的階段不同,使用的工具材料也不同。大學以前相比于色彩我更偏愛素描速寫課程,偏愛用鉛筆畫畫。B數低的又淺又硬的鉛筆在素描紙上反復添加、刪減畫出來的顏色與質感是我覺得最美的。
附中的學習是初中的延續(xù),基本上進行的都是寫實訓練。寫實包括描繪物體的色彩,質感與空間關系等等,我當時最向往的是僅用一支鉛筆的不同深淺,密度和軟硬就能畫出一個人的紅鼻子頭兒在那兒高高聳起的感覺。下筆的依據來自物象在空間中真實的樣子,同時素描也是色彩,是一種用同一個色相中不同的色階和色質呈相的色彩。素描的色彩關系比水粉油畫中的色彩關系更吸引我,在我眼中我漸漸看見了一個由無數個大小、深淺、形狀、質地各異的灰色塊組成的真實世界。

熠熠的繁星——無名英雄永垂不朽 240cm×200cm 2015年 溫程媛

相望 120cm×100cm×2 2017年 溫程媛
附中三年級時在圖書館看到了一幅龔賢的畫。那是一張只有各種黑灰沒有彩色附著的作品。短粗的黑色筆觸一個壓著一個,逐漸形成一個塊面,面與面在不同的干濕和行筆速度造就的色塊中自然地連接、轉換,很美。我覺得它是我喜歡的鉛筆能畫出的效果的延伸,所以大學和研究生我決定讀國畫專業(yè)。
但是這期間的學習真是非常苦惱,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感覺不到大家所說的“線”。很多人告訴我說國畫是線性的,我一直熱愛的素描課也被冠名“線性素描”,有具體的訓練方法和教學要求,老師們都很認真地教我,但是我就是看不到這“線”。在畫的過程中我不知道這“線”是依據什么東西提煉形成的,常常感到無從下筆,只是硬著頭皮在畫,覺得吃力和疏離。我想應該是我對國畫的修養(yǎng)不夠,對筆墨紙張等材料的研究不足,練習也不夠,所以不能理解什么才是線性或者線性在國畫中的含義。
一晃畢業(yè),帶著一大堆問題,我開啟了自學階段。關于線性這個問題我邊畫邊想,苦惱一直存在,我覺得這樣不行,因為沒有樂趣自學很難進行下去。所以我捫心自問,為什么就是看不見線,我想根本的原因是一塊有著微妙變化和細微質地的灰色在我眼中始終是最美的,最值得追求的,從少年時代到現在我的喜好沒有變過。我了解心里的感覺但又不十分自信,后來的一個經歷讓我堅定了我的想法。

誰還能總像一朵小花兒 45cm×34cm×12 2019年 溫程媛

愛 34cm×45cm×2 2018年 溫程媛

美人遲暮 45cm×34cm×2 2018年 溫程媛
懷孕四個多月時去醫(yī)院做檢查。躺在床上,一個碩大的屏幕搖到眼前,里面漆黑一片,杳無聲息。醫(yī)生緩緩地將儀器放至我的腹部,霎時間,緊實致密的黑屏發(fā)生了震顫,漆黑粉化成煙塵般星星點點的顆粒。顆粒晃動、彌散,逐漸布滿整個視域。我仿佛聽到被驚醒的夏夜草叢,悶熱異常的空間中生命的動靜細如一只螞蟻爬過的聲音。經過這一點觸碰,絕對的黑色瞬間轉化為成千上萬的深灰、淺灰、銀灰和亮白的晶體,它們密集地集結、干擾,似給空間充滿氣,呼吸應運而生,這里于是變成一個可以猜測遇見的環(huán)境了。緊接著不同顏色的晶體愈發(fā)晃動、錯位,慢慢地形成了很多光暈,黑色再一次出現,夾雜在光暈中一起浮動,我覺得我正游向極深極深的海底,向前望去一波一波的水暈動蕩不停,復雜致密的灰黑色塊不僅是視覺的阻攔,同時也是聽覺的障礙。在這一片混沌的后面有如粗粒砂紙一般的銀白色結成面鋪開來,光芒四射。我使勁兒地沖破水浪游向它,第一次看見了我的女兒。
我忘不了那天在屏幕上看見的一切,忘不了第一次看見女兒時她的樣子,我只能用我最真實的感受和喜好去畫。所以后來我畫了組畫《誰還能總像一朵小花兒》,是以女兒的形象為藍本繪制的一組灰色小人兒。畫的時候我沒有考慮過線的問題,只想努力接近我當時對生命的感受,畫得還不夠好,因為它和我的感受有很大距離,但是我找到了下筆的依據,我會繼續(xù)畫下去的。
最近,我在想為什么我一定要選擇用墨來畫畫,難道就是因為我選擇學習了這個專業(yè)嗎?我想它吸引我首先源于它和鉛筆一樣,是一種有著無限色階色質的黑顏色,它們給灰色塊提供可能。其次它有特別打動我的地方,比如松煙,它是松樹粉身碎骨的樣子。用松枝燒成灰,制成墨,再去畫一棵樹,這過程中成畫的依據又是什么呢?真是意味非常,值得繼續(xù)研習。■

啊 45cm×34cm 2018年 溫程媛

指揮 33cm×33cm×4 2019年 溫程媛

嗯 45cm×34cm 2020年 溫程媛

哦 45cm×34cm 2020年 溫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