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夏瓊,陳介南,張林,詹鵬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國家林業(yè)局生物乙醇研究中心,湖南省木本生物質轉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物資源環(huán)境研究所,湖南長沙410004)
西蘭花(Brassica oleracea L.var.italic Planch.),又名花椰菜、球花甘藍,一年生草本植物,是十字花科蕓薹屬綠色花球的變種[1]。原產(chǎn)于意大利,19 世紀末傳入中國。西蘭花營養(yǎng)豐富且全面,主要包括蛋白質、多糖、脂肪、礦物質、維生素C 和胡蘿卜素等[2-3]。西蘭花還含有硫代葡萄糖苷的酶解產(chǎn)物或衍生物以及豐富的抗壞血酸和黃酮類化合物[4-6]。黃酮類化合物是植物體中重要的天然物質,因其獨特的化學結構而具有抗炎癥、抗過敏、抗病毒、抗腫瘤、抗化學毒物、防治血管疾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等功能[7-8],在化妝品、功能食品及醫(yī)藥領域深受關注[9]。
在生產(chǎn)實踐中,發(fā)芽處理常被用作改善種子營養(yǎng)質量的有效方法。利用現(xiàn)代生物技術控制種子萌發(fā),不僅能轉化其中的營養(yǎng)物質,還可以富集對人體有益的活性物質,提高加工產(chǎn)品的營養(yǎng)價值和保健功能[10]。發(fā)芽過程中的營養(yǎng)成分富集方法可分為兩類:生物誘導法與非生物誘導法。在現(xiàn)代食品加工中,利用非生物誘導富集功能性營養(yǎng)成分的方法較多,而生物誘導法較少。非生物誘導法包括物理法、化學法和物理化學聯(lián)合法。一般物理法有外加電場、超聲波、輻射誘導、控制發(fā)芽過程中的濕度、種子浸泡時間等方法,化學法則是多采用不同的緩沖溶液、pH 值等手段實現(xiàn)富集[11]。白青云等[12]通過物理化學聯(lián)合法確定了發(fā)芽大豆富集多肽的最適培養(yǎng)條件:以pH 5.2 的檸檬酸緩沖(5 mmol/L)為培養(yǎng)液,在29 ℃時培養(yǎng)6 d 后,發(fā)芽大豆中多肽含量達到159.38 mg/g,是原料大豆中的3.83 倍。國內外關于發(fā)芽谷物功能性成分富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豆和糙米方面[13-16],而對發(fā)芽西蘭花中功能性成分富集的研究報道仍為空白,且有文獻報道西蘭花無公害栽培技術,但未討論其最適消毒方法。本研究通過對西蘭花種子進行消毒處理,篩選出適宜的消毒方法,并對西蘭花發(fā)芽過程總黃酮富集條件進行優(yōu)化,獲得了較優(yōu)質的西蘭花芽苗菜,以期為我國西蘭花苗菜產(chǎn)業(yè)的生產(chǎn)技術體系提供一定的參考。
綠霸王西蘭花:菏澤朔寧果蔬有限公司;蘆丁、Murashig-Skoog 培養(yǎng)基(murashig and skoog medium,MS)試劑(硝酸銨、硝酸鉀、七水硫酸鎂、磷酸二氫鉀、二水氯化鈣、碘化鉀、硼酸、四水硫酸錳、七水硫酸鋅、四水鉬酸鈉、五水硫酸銅、六水氯化鈷、乙二胺四乙酸二鈉、七水硫酸亞鐵、甘氨酸、肌醇、鹽酸硫胺素、煙酸、鹽酸吡哆醇)、2,4-二氯苯氧乙酸、激動素KT、萘乙酸、6-芐基氨基腺嘌、氫氧化鈉、濃鹽酸、無水乙醇、瓊脂、蔗糖、硝酸鈉、硝酸鋁: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UV-2450 型紫外分光光度計:島津企業(yè)管理有限公司;CJ-ID 潔凈工作臺、250 數(shù)顯光照培養(yǎng)箱: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FD-1C 冷凍干燥機:北京市德天佑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1.3.1 種子消毒方法篩選
1.3.1.1 不同物理消毒方法處理西蘭花種子
采用清水漂浮法對西蘭花進行選種,棄漂浮的豆種,選取底部顆粒飽滿、大小一致的種子待試驗用。采用不同物理方法處理西蘭花,每個處理隨機選取100粒種子,操作方法[17-19]如下:
1)空白對照(control check,CK):種子不作任何處理,直接催芽;2)溫湯浸種法:種子用 50 ℃~55 ℃熱水浸種10 min;3)干熱處理法:種子在70 ℃的恒溫箱中處理48 h;4)紫外殺菌法:利用無菌操作臺單人超凈工作臺紫外燈分別照射10、20、30 min。
1.3.1.2 種子處理后在培養(yǎng)箱中的管理
將處理后的種子用無菌水浸泡6 h,均勻地平鋪在墊有3 層濕潤育苗紙的育苗盤內,上蓋1 層濕潤育苗紙作為保濕材料,于24 ℃光照培養(yǎng)箱中,避光培養(yǎng),每天噴水2 次~3 次,以盤內不積且不滴水為宜。以種子胚部破裂為萌動,以胚根突破種皮的下胚軸長超過種子自身的長視為發(fā)芽[17]。
1.3.1.3 消毒效果檢測
將處理后的種子接種于MS 培養(yǎng)基,置于24 ℃光照培養(yǎng)箱中,避光培養(yǎng),并每天觀察種子上是否有雜菌長出,若有則記下污染數(shù)[18]。
1.3.1.4 二次消毒處理
試驗結果顯示物理消毒殺菌不完全,需食品級消毒劑奧克泰士D10 進行二次消毒。將奧克泰士D10 分別稀釋為0.5%、1%、1.5%、2%、2.5%的種子消毒浸泡液,備用。將1.3.1.1 中最優(yōu)物理消毒處理后的種子用不同濃度的奧克泰士 D10 分別浸泡 2、4、6、8、10、12、14 h,以無菌水為對照。通過對比發(fā)芽率及污染率確定最適濃度和最低耗時。
1.3.2 單因素試驗
1.3.2.1 浸泡溫度對總黃酮含量的影響
將物理消毒處理的種子用20 倍1%奧克泰士D10浸泡,在浸泡溫度分別為 20、25、30、35、40 ℃浸泡 6 h,發(fā)芽溫度24 ℃的條件下發(fā)芽5 d,測定總黃酮含量。
1.3.2.2 浸泡時間對總黃酮含量的影響
將物理消毒處理的種子用20 倍1%食品級奧克泰士 D10,在浸泡溫度 30 ℃分別水浴 6、8、10、12、14 h,發(fā)芽溫度24 ℃的條件下發(fā)芽5 d,測定總黃酮含量。
1.3.2.3 發(fā)芽溫度對總黃酮含量的影響
將物理消毒處理的種子用20 倍1 %奧克泰士D10 浸泡,在浸泡溫度30 ℃,浸泡時間6 h,發(fā)芽溫度分別為 16、20、24、28、32 ℃的條件下發(fā)芽 5 d,測定總黃酮含量。
1.3.2.4 發(fā)芽時間對總黃酮含量的影響
將物理消毒處理的種子用20 倍1 %奧克泰士D10 浸泡,在浸泡溫度30 ℃,浸泡時間6 h,發(fā)芽溫度24 ℃的條件下分別發(fā)芽 1、2、3、4、5 d,測定總黃酮含量。
1.3.3 正交試驗
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選用浸泡溫度(A)、發(fā)芽溫度(B)、發(fā)芽時間(C)3 個因素,每個因素選擇 3 個水平,采用L9(33)正交表進行試驗設計優(yōu)選,以期獲得高含量總黃酮的西蘭花芽苗。正交試驗未選用浸泡時間的原因是西蘭花種子體積小,萌發(fā)所需水分可在短時間內達到飽和,且試驗浸泡時間范圍內指標值變化不大。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見表1。

表1 L9(33)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Table 1 The level of L9(33)orthogonal experiment factors
1.3.4 總黃酮含量測定
1.3.4.1 標準曲線繪制
對蘆丁標準液進行紫外圖譜掃描,確定出最大吸收波長,并在此波長下采NaNO2-Al(NO3)3比色法[20]測定不同質量濃度蘆丁標準液的吸光度,繪制出蘆丁質量濃度C 與吸光度A 關系的標準曲線,得回歸方程:A=0.014 91C-0.002 91(R2=0.999 8)。
1.3.4.2 西蘭花總黃酮的測定
樣品處理:-20 ℃預冷凍2 h,真空冷凍干燥48 h,粉碎,過 40 目篩,密封保存[21-23]。
含量測定:取一定量冷凍粉碎樣品于50 mL 三角瓶中,加入 60%乙醇溶液,料液比 1 ∶30(g/mL),加稀堿調至pH 8,80 ℃水浴振蕩1.5 h,冷卻,10 000 r/min離心10 min 后收集上清液。精密量取1 mL 上清液分別置于25 mL 容量瓶中,加入5%NaNO2溶液0.3 mL 靜置10 min 后,加10%Al(NO3)3溶液0.3 mL 靜置10 min,再加入1 mol/L NaOH 溶液4 mL,分別用30%乙醇定容至25 mL,搖勻,放置15 min,在510 nm 處測定吸光度值[24-27]。并代入回歸方程計算總黃酮的含量,試驗均重復3 次,結果取平均值。
1.3.5 西蘭花不同生長情況下總黃酮含量測定
準確稱量相同質量的自然生長的芽苗、最適發(fā)芽條件生長的芽苗和成熟西蘭花花球,根據(jù)1.3.4 的步驟分別測定總黃酮含量。
1.3.6 數(shù)據(jù)處理
利用Origin7.5 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及相關分析,所有的試驗平行3 次。
2.1.1 不同物理消毒對西蘭花種子發(fā)芽時間的影響不同消毒方法對種子發(fā)芽時間的影響見圖1。

圖1 不同消毒方法對種子發(fā)芽時間的影響Fig.1 Effect of different sterilizing methods on seed germination time
從圖1 可以看出,物理消毒方法與對照組均在處理后的第2 天達到發(fā)芽高峰期,且CK、溫湯處理、干熱處理、紫外處理10 min、紫外處理20 min、紫外處理30 min 的發(fā)芽數(shù)分別為 55、59、40、65、57、53。故紫外處理10 min>溫湯處理>紫外處理20 min>CK>紫外處理30 min>干熱處理。
2.1.2 不同物理方法處理對西蘭花的影響
不同消毒處理對西蘭花發(fā)芽率、污染率的影響見表2。

表2 不同消毒處理對西蘭花發(fā)芽率、污染率的影響(7 d)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sterilizing methods on germination rate and contamination rate of broccoli(7 d)
由表2 可知,除紫外消毒處理10 min 外,其他處理均會使得西蘭花發(fā)芽率降低,且干熱處理發(fā)芽率最低;而發(fā)芽7 d 內的消毒效果:紫外消毒處理30 min 最優(yōu),紫外消毒處理20 min 次之,干熱處理最差。綜合發(fā)芽率、污染率兩者來看,污染率對發(fā)芽率的影響較小,可能原因是西蘭花在萌發(fā)第2 天達到發(fā)芽高峰期而此時微生物少且生長速率慢。故適宜的物理消毒處理應選紫外消毒處理10 min。
2.1.3 二次消毒對西蘭花的影響
消毒劑不同使用情況下西蘭花發(fā)芽率及污染率的變化見圖2。

圖2 消毒劑不同使用情況下西蘭花發(fā)芽率及污染率的變化Fig.2 Changes of germination rate and contamination rate content of broccoli under different use of disinfectant
由圖2 可知,與對照組相比,消毒劑的使用降低了污染率同時也抑制種子萌發(fā)。隨著消毒劑濃度的增大,西蘭花發(fā)芽率呈下降趨勢,原因可能是該消毒劑超過一定濃度具有漂白作用,影響了種子萌發(fā);而相同濃度消毒劑使用時間對發(fā)芽率影響不顯著。原因可能是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消毒劑有效成分過氧化氫基本消耗。消毒劑濃度增大,使得污染率隨著時間延長而降低;濃度為0.5%時,1%~3%范圍內,浸泡6 h 可消毒完全,4%~5%時則只需4 h。在消毒不完全的情況下,雜菌污染并不能影響西蘭花發(fā)芽率,可能原因是發(fā)芽前期微生物繁殖速度慢,不能抑制西蘭花萌發(fā),但后期大量的微生物會致使幼苗發(fā)病,造成弱苗、死苗的現(xiàn)象。綜合發(fā)芽率、污染率兩者考慮,最適的消毒處理為紫外消毒處理10 min 聯(lián)合1%食品級奧克泰士消毒劑處理6 h。
2.2.1 單因素試驗結果與分析
2.2.1.1 浸泡溫度對總黃酮含量的影響
浸泡溫度對發(fā)芽西蘭花總黃酮含量的影響見圖3。

圖3 浸泡溫度對發(fā)芽西蘭花總黃酮含量的影響Fig.3 Individual effect of soaking temperature on total flavonoids content in germinated broccoli
如圖3 所示,隨著浸泡溫度的升高,總黃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浸泡溫度為30 ℃時達到最大值10.09 mg/g;在浸泡溫度30 ℃~40 ℃條件下,總黃酮含量略有下降。原因可能是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西蘭花中的酶系更易被激活,促進黃酮類化合物的合成,而超過這個溫度范圍則抑制酶系活力使總黃酮含量降低。因此,確定最佳浸泡溫度為30 ℃。
2.2.1.2 浸泡時間對總黃酮含量的影響
浸泡時間對發(fā)芽西蘭花總黃酮含量的影響見圖4。

圖4 浸泡時間對發(fā)芽西蘭花總黃酮含量的影響Fig.4 Individual effect of soaking time on total flavonoids content in germinated broccoli
由圖4 可知,在浸泡時間6 h~10 h 范圍內,總黃酮含量先下降后升高,10 h 時總黃酮含量達到最大值10.71 mg/g。此后總黃酮含量略有下降。然而整個浸泡時間段的總黃酮含量變化區(qū)間在0.1 mg/g 以內,原因可能是西蘭花種子個體小,萌芽所需水分少,短時間浸泡即可達到飽和,短時間內破壞細胞壁,釋放結合性黃酮類化合物,使其含量達到一定值。考慮時間消耗和消毒劑最低有效時間6 h,故確定最佳浸泡時間為6 h 且該因素不做正交試驗。
2.2.1.3 發(fā)芽溫度對總黃酮含量的影響
發(fā)芽溫度對發(fā)芽西蘭花總黃酮含量的影響見圖5。

圖5 發(fā)芽溫度對發(fā)芽西蘭花總黃酮含量的影響Fig.5 Individual effect of germinal temperature on total flavonoids content in germinated broccoli
由圖 5 可知,在發(fā)芽溫度 16 ℃~24 ℃范圍內,總黃酮含量隨發(fā)芽溫度的升高而略微增加,發(fā)芽溫度為24 ℃時達到最大值 10.62 mg/g;但是在 24 ℃~32 ℃范圍內,總黃酮含量迅速下降。原因可能是:1)在25 ℃浸泡后,降至16 ℃培養(yǎng),較大的溫差致使植物細胞區(qū)室化增強,從而使莽草酸途徑和多酮化途徑中的關鍵酶活性變大,引起總黃酮含量增加;2)隨著溫度升高,細胞內酶活性提高,加快了某些反應的進行,促進了總黃酮的積累,但當總黃酮含量積累到一定量時,被降解使含量降低。因此,確定最佳發(fā)芽溫度為24 ℃。
2.2.1.4 發(fā)芽時間對總黃酮含量的影響
發(fā)芽時間對發(fā)芽西蘭花總黃酮含量的影響見圖6。

圖6 發(fā)芽時間對發(fā)芽西蘭花總黃酮含量的影響Fig.6 Individual effect of germinal time on total flavonoids content in germinated broccoli
由圖6 可知,第1 天~第4 天,總黃酮含量隨發(fā)芽時間的延長而迅速增加,原因可能是在發(fā)芽初期,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被降解,單糖和游離氨基酸增加,使得黃酮類化合物生物合成增加;第4 天~第5 天總黃酮含量增加量為0.02 mg/g,其含量為10.64 mg/g,原因可能是隨著時間延長,黃酮類化合物增加到一定量后會被降解,降解后又合成,最終維持適當含量。考慮發(fā)芽時間,因此,選擇最佳發(fā)芽時間為4 d。
正交試驗結果見表3。

表3 正交試驗結果Table 3 The results of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根據(jù)表3 正交試驗數(shù)據(jù)可知,西蘭花發(fā)芽富集總黃酮的最優(yōu)條件為:浸泡溫度25 ℃、浸泡時間6 h、發(fā)芽溫度20 ℃、發(fā)芽時間4 d。由極差分析結果可知,影響程度:發(fā)芽溫度>浸泡溫度>發(fā)芽時間。按最佳試驗條件進行了3 次驗證試驗,得西蘭花芽苗總黃酮含量平均為11.33 mg/g。
不同生長情況下西蘭花總黃酮含量的比較見表4。

表4 不同生長情況下西蘭花總黃酮含量的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otal flavonoids content in broccoli under different growth conditions
由表4 可知,優(yōu)化條件下生長的芽苗總黃酮含量最高,是自然環(huán)境生長的西蘭花芽苗的1.47 倍,是成熟西蘭花花球的4.43 倍。
試驗對西蘭花進行了多種消毒處理,發(fā)現(xiàn)采用紫外消毒10 min 聯(lián)合1%食品級奧克泰士D10 消毒效果好,且能提高發(fā)芽率。
通過考察多種因素對西蘭花芽苗中總黃酮含量的影響,利用單因素試驗、正交試驗及驗證性試驗得到了浸泡溫度、發(fā)芽溫度、發(fā)芽時間均對西蘭花芽苗中總黃酮含量均有一定影響,確定的最佳發(fā)芽條件為:浸泡溫度25 ℃、浸泡時間6 h、發(fā)芽溫度20 ℃、發(fā)芽時間4 d。此條件下西蘭花總黃酮為11.33 mg/g,其總黃酮含量是自然環(huán)境生長的西蘭花芽苗的1.47 倍,是成熟西蘭花花球的4.43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