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高等音樂教育事業發展進程中,因教育規模、分布情況以及結構等有所不同,造成高等音樂教育體現出區域發展失衡的問題。為有效推動高等音樂教育健康、穩定發展,應以教育生態學為邏輯基礎,明確當前高等音樂教育發展現狀,通過調整與扶持區域音樂教育,為學生音樂知識、技能學習提供保障。本文從高等音樂教育發展現狀入手,提出了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高等音樂教育發展對策。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高等音樂;教育
近些年,在擴大招生規模的政策影響下,高等教育事業在發展進程中面臨諸多全新發展挑戰與機遇?,F階段,我國各高校對學生需求量持續增加,高等教育現在正趨于大眾化方向發展。同時,高校各專業方向精細化的學科劃分和補充,促使高校內部專業及學科結構在逐漸改變的過程中獲得完善。我國高等音樂教育尚處在全新發展時期,生態區域體現出音樂教育的全新發展趨勢。立足于教育生態學,高等音樂教育與其生態環境密切關聯,同時將其邏輯機理與相互關系視作研究對象的新興學科。在教育生態學角度下,探索高等音樂教育發展現狀及發展對策,對區域教育平衡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近年來,國內教育體制改革持續深化,且逐漸趨于完善化發展,高等教育事業的區域平衡發展亦獲得顯著成績。就現階段而言,直至2015年底,我國已超過500所高等院校開辦音樂教育,且每個大省平均超過14所高等院校增設音樂專業。基于宏觀維度而言,高等音樂教育現已趨于穩定化發展,而就微觀層面而言,國內不同省份在高等院校音樂教育辦學層面也有所差異。國內六大生態區域創辦音樂專業的高等院校實際狀況如下:西北地區開設高等音樂教育的學校最少,共36所;華東地區開設音樂教育的學校最多,共達到133所;其余包括東北、華北與西南地區,所開設音樂教育學校的數量分別為38、59、62。由此可見,我國各區域在高等音樂教育事業發展方面存在明顯的失衡問題。
(一)教育資源分配合理化,促進區域教育平衡發展
一般來說,各區域在發展音樂教育過程中,對生態區資源具有較強依賴性,因此應切實優化生態區域資源,從而在教育生態環境下,推動高等音樂教育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此過程中, 應促進教育資源分配合理化,以國家當前國情與教育體制為著眼點,切實解決現階段有限資源的合理分配問題。具體而言,有關部門應立足于宏觀視角,提高統籌規劃力度,從而落實對于教育資源的合理整合、科學規劃以及統籌分配,著重扶持西北與東北地區的高等音樂教育,可借助創辦作曲以及作曲技術理論等專業學科,為教育生態環境下健全高等音樂教育體系提供保障。另外政府應增加教育經費撥放力度,從而吸引社會中更多專業師資力量,把社會資本有效融入我國高等音樂教育事業當中。
(二)發揮區域文化優越性,豐富音樂教育優質資源
教育生態學理論下,為切實推動高等音樂教育事業長效發展,改善音樂教育水平與質量,我國各區域應深度挖掘本土優秀文化資源,從而為音樂教育發展提供豐富資源。政府部門應切實發揮其主導功能,基于宏觀維度發覺本土生態區域文化優越性,把生態區域環境所體現出的優勢與特征進行有效發揮和應用。比如,擁有濃郁民族風情的區域,應最大化體現自身區域優越性,創辦獨具特色的區域音樂專業,我國西北地區擁有諸多民族風情濃厚的音樂形式,如秦腔便是獨具特色與風情的音樂藝術形態,西北地區高校便可將秦腔融入音樂教育中。以區域特色為依托創辦的音樂專業,不僅能夠滿足區域大眾對音樂受教權的期望,還可促使優秀且具備豐厚文化內涵的音樂藝術獲得傳承與發展。因此地方政府要積極促進具備區域特色與風情的高等音樂教育事業發展,保證更多高??蓜撧k民族音樂專業。
綜上所述,在教育生態學理論下,分析高等音樂教育發展現狀,可使研究內容更加清晰,并具有一定綜合性。應受到我國區域發展失衡問題的影響,現階段高等音樂教育并未實現全面發展,因此應融合地理區位優勢,貫徹因地制宜的發展觀,促進高等音樂教育健康與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彪,趙塔里木,魏兵兵.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高等音樂教育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5(10):29-35.
[2]袁泉.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高等音樂教育探究[J].黃河之聲,2016(17):9.
[3]周寧.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高等音樂教育研究[J].戲劇之家,2017(20):195.
作者簡介:
劉曉輝,男,漢族,1979-11,河北保定人,保定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職稱,本科學歷,學士士學位,研究方向:主要從事音樂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