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薪技藝”引領工藝美術的時尚風潮,“薪技藝”的再次閃亮呈現帶給觀眾朋友們怎樣的美妙體驗呢?當然我們就要對“薪技藝”的整體情況進行簡要的說明,從而分析其當前的發展現狀中的優勢與劣勢,這不僅僅對于本國的工藝與美術事業是極大的促進,也是對國外藝術領域的突出貢獻。
關鍵詞:“薪技藝”;工藝美術;發展
引言:“薪技藝”是結合上海工業美術學院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教師與學生們的心血與結晶,可以說“薪技藝”的流傳與發展對于我國的藝術領域的作品是完美的呈現,而這兩所學校的美術學院均以傳播藝術與文化為己任,對于中國優秀的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分析,汲取與吸納國內外藝術界的靈感,在“薪技藝”傳承的同時關注人們的內心世界以及情感變化,高度重視藝術與情感的融合,從而進一步探索藝術發展的新領域,國內的藝術行業可以借助“薪技藝”的發展平臺進行工藝美術等的藝術領域的探討。
“薪技藝”是一個既富有傳統文化價值同時又兼具審美藝術的大家庭,而“薪技藝”一方面著力提升文化與工藝的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在文化與工藝的領域培養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工作者,并向他們講授傳統技藝的理論知識,并向他們灌輸 “薪技藝”的相關理念,從而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方面,進一步為“薪技藝”注入活力,以藝術的眼光,去審視“薪技藝”與工藝美術的發展,從這一點而言我們就需要將新的理念與思想注入到“薪技藝”之中,具體將二者進行融入的方式就是將中華民族的技藝與個人的豐富情感緊密聯系,這正是“薪技藝”的魅力所在。本次展覽以“薪技藝”為核心,以“燃”為核心議題,當然我們需要以“燃”為開端,借助陶藝、金屬、玻璃、 漆藝、染織纖維等材料,將這些材料和火進行巧妙的結合。
“薪技藝”展出了15個國家的 138名藝術家在自己擅長的范圍內的代表作品,上述的這些作品充分彰顯了“薪技藝”這個團體的學術高度與藝術追求,但是“薪技藝”的此次代表作的展示為日后人們對于藝術產品的欣賞提供了一定的基礎,而在平臺上進行展示的所有個人與團體都向大家傳遞著自己對于藝術的理解與認識,從而為欣賞者展現出不同時代的藝術工作者對于藝術的思考與認識。
隨著藝術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普遍化也在為藝術的發展添磚加瓦,人們越來越關注以科技為主導的產品與技術,雖然說這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中不可逆的情形,但是當前與今后的國人在關注新科技的同時,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薪技藝”的作品以及作品的文化價值。
眾所周知,“薪技藝”仍然以工藝美術為發展的目標,雖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將工業美術視作當前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源自于國家一等學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所倡導的藝術價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成立的工藝美術系在最近的二十年間,打造了國家與國內的一流的藝術品的展覽與交流會議與活動。結合國內產業發展和工藝美術行業的日益發展,當前“薪技藝”項目也在聯系這地方經濟與小微企業,當前的項目與地方經濟、小微企業的聯系日益緊密,從而推動國家藝術領域的進步。
在工業化的早期發展過程之中,拉斯金和莫里斯先行投身于工藝美術運動,而且當時的許多人,不僅包括社會上已經參加工作的藝術工作者,而且還包括在學校學習美術專業的學生,我們能夠充分感受到藝術的思潮正在向我們奔襲而來。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手工業品不僅僅是對過去生活的懷念,更是對未來生活的期許,因此,手工藝產品能夠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人群的生活經歷與情感生活,而在當前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之下,我們更需要關注藝術創作者與藝術加工者的內心世界與情感生活。
一個國家的文明的構建與傳承的過程始終保持著完整性,其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工藝美術以及工藝產品,一方面能夠反映出社會上流人物所形成的精英文化,另一方面能夠匯集眾多的民間的藝術工作者。也就是說工藝美術是雅俗共賞的文化,工藝美術是來自于民間的藝術品,但是其本質又與民間藝術有著諸多的不同,因為工藝美術承載的內涵更為豐富,工藝美術能夠改變當代人欣賞藝術的角度與深度。因此,當前的工藝美術的發展需要重視藝術的本身與其內涵的豐富,將人的情感注入藝術品的生產與流通的環節之中。從這一點而言,工藝美術具有其他學科不具備的特點與優勢,當然與此同時,工藝美術的發展也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工藝美術在當今的社會發展之中,也遇到了諸多的阻力,因此我們需要全面審視工藝美術的優勢與劣勢,充分考慮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當前高校與社會中的工藝美術的發展提出自己的見解與思考,為今后的工藝美術的發展提供有利的發展契機。
最后,感謝宿舍的舍友為本文提供的材料的支持,在此感謝為工藝美術付出過巨大努力的藝術工作者,謝謝你們。
參考文獻
[1]?林濟銘.中職工藝美術專業創新設計思維訓練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000(001):162-163.
[2]?樊瑛婕,汪芳.東方裝飾藝術對工藝美術運動時期紡織品圖案設計的影響[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
[3]?劉磊霞.校地協同推動工藝美術文化傳播的探索與實踐——以傳統雕刻技藝沅洲石雕為例[J].?天工,?2020,?000(001):22-25.
作者簡介:
陳月香(1978年10月- ),女,蒙古族,呼和浩特人,碩士,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北方少數民族美術史與美術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