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勃 Fan Bo

1陳一致不存在的房間綜合材料200cm×300cm20192019年羅中立獎學金獲獎作品
《當代美術家》(以下簡稱“當”):中國當代的青年藝術家大多是專業美術院校出身。目前國內各大美術院校的教學體系日益完善且發展出了各自的方向與特點,您覺得不同院校的教學特質在青年藝術家們的作品中有何體現?
范勃(以下簡稱“范”):以羅中立獎學金為例,從2006年重新啟動后,每年一屆,已經舉辦13屆了。如果我們持續關注羅中立獎學金的獲獎作品,就會發現它們集中體現了整個中國美術和美術教育發展的進程,從21世紀初到進入第二個十年,這些藝術作品無論內容或材料已大為不同。
談論全國高等院校教育的不同特色,不可忽略的一點即是在千禧年后所共同面對的全球化挑戰。過去我們的學院科系設置按媒介劃分,教學上注重技術方面的培養和訓練,引導學校反思技藝與觀念,也就是所謂的“技與思”的關系。技藝、技術本身在“技與思”的關系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它不僅僅涉及到創作的表達能力,也涉及到藝術本身的歷史發展;“思”包括思考、思辨、思想,這一點在國內的學院教學中是共通的。而后,學院教育又轉向觀點的嬗變、語言的轉換,這實際上體現了對問題與方法的重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我們的美術學院教學越來越關注如何聚焦時代、重審當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進行語言的轉換,形成自身的工作方法、工作狀態是作為一個緊貼時代的思考者所必要學習的。
當:前幾年的青年藝術作品,主題普遍與個人經驗和內心情緒有關,有人認為缺乏對歷史和社會現實的關注,是青年藝術的一個短板。本屆羅中立獎學金的入選作品中,出現了關注于歷史和社會現實的作品,這是否體現了青年藝術的成長與新的發展方向?
范:現在國內的高等美術學院教育的整體變革還處在靜水深流下,但也浮現了漸變式的革新。尤其是觀念方面的訓練,如何直面社會,聚焦社會和當下的現實的問題與方法,從而建構個人的知識系統——系統的建構是很重要的。現在的美術教育不局限于某一種畫種或系科,而是呈現出了跨學科、跨媒介的態勢,這是高等美術教育的巨大變革。作為藝術家,如何形成自己獨特的工作方法?前提是有自己的工作系統,這也是目前我們的美術高等教育正在解決的問題。當我們面向全球,以國際化的視野回看自身的高等美術教育時,我們的優勢是什么,劣勢是什么?只有明確了自身所在,教育才能真正往智性的、未來化的方向發展。

2許源祥殘120cm×100cm布面油畫20192019年依索帕拉基礎繪畫獎學金一等獎作品
當:經過近幾年的學科建設與發展,藝術院校對實驗藝術和跨媒介創作的培養愈發成熟。目前青年藝術的影像、裝置作品,出現了哪些新的傾向?跨媒介作品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作品,對于傳統美院來說科技方面是一個短板,我們缺乏這方面的技術和教學。您覺得現在跨學科的大環境下,美術院校教育在技術方面應該怎么彌補?
范:以廣州美院為例。我在廣州美術學院擔任系主任時,設立了“藝術理論與創作實踐”的項目課題。兩年內我們邀請了50位老師,包括策展人、藝術史學者為學生教授關于創作方法論的系列課程,增強他們的理論和文化批評素養。我覺得讓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系統是首要的目標,不管以何種媒介進行創作,都必須有自己的知識系統,才能形成自己基本的表達基礎,從而形成個人的創作方法。
當:青年藝術家是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群體與后備力量,獎學金制度與青年藝術評獎是推動、激勵青年藝術創作的有效助力。您覺得除了經濟方面的獎勵,此類活動還可以從哪些方面給予青年藝術家們有效的支持?
范:我覺得其實對于青年藝術家來說,在他們創作生涯剛剛起步的關鍵節點上,經濟方面的鼓勵是不可缺失的,但亦不可忽略對青年藝術家們專業性和學術性上的支持。比如面向各個高校應屆畢業生的羅中立獎學金,基于它自身的學術性,它對于青年藝術家的認可和支持,即遠超經濟鼓勵,它亦包含著學術的任何與支持。現在許多青年藝術評獎項目已經成為青年藝術家走向國際舞臺的重要平臺,亦是此類活動對他們職業發展的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