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林波,周 淼,張利超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
水土保持區劃是指根據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水土流失特點、強度、危害,以及水土流失治理方法的區域相似性和區域間差異性進行的水土保持區域劃分[1]。水土保持需求分析根據不同的分區查找現狀存在的問題,把握規劃期內經濟社會發展態勢及其未來對水土保持的要求,確定水土保持規劃目標、工作方向與重點的前提[2]。通過對不同區劃的水土保持需求進行識別分析,可以明確區域存在的水土保持基礎功能類型與重要性,確定各區域的治理導向[3],對水土保持規劃編制、水土流失治理方略、目標和任務制定及水土保持工作開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4- 6]。本文以2000年水土流失遙感解譯成果、2011年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成果和九江市水土保持規劃外業調查成果為資料,結合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和九江市水土保持規劃中劃定的四級區劃,對九江市水土保持需求進行分析,旨在為今后一個時期九江市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
2011年,九江市水土流失面積3083.8km2,比2000年水土流失遙感解譯成果減少了1082.45km2,年均減少98.40km2,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從2000年的22%下降到2013年的16.1%,年均下降0.54個百分點。從不同強度的水土流失面積變化看,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均有較大幅度減少,輕度水土流失面積有一定程度增加。詳見表1。
從九江市水土流失的空間分布來看,修水縣水土流失面積1241.61km2,流失面積所占比例40.26%均排在全市首位,緊隨其后的是永修縣12.44%,瑞昌市8.31%、武寧縣8.21%、彭澤縣8.18%,都昌縣5.52%,德安縣4.61%,九江縣3.24%,湖口縣3%,廬山區2.78%,星子縣2.76%,共青城市0.69%,如圖1所示。

圖1 九江市各縣市區水土流失面積
根據全國的和江西省的水土保持區劃成果,九江市屬于南方紅壤區一級區,南嶺山地丘陵區二級區,并劃分為鄱陽湖丘崗平原農田防護水質維護區、幕阜山九嶺山山地丘陵保土生態維護區2個三級區。在九江市水土保持區劃中,將鄱陽湖丘崗平原農田防護水質維護區三級區劃分為鄱陽湖丘崗平原水質維護區、鄱陽湖丘崗平原土壤保持區2個四級區[7]。詳見表2。

表1 九江市水土流失面積變化情況

表2 九江市水土保持區劃成果表
(1)鄱陽湖丘崗平原水質維護區:該區側重于鄱陽湖區的水質維護,常見于開發建設項目場地、風蝕沙地、農地開發、老果園、坡耕地等,尤其是都昌縣、星子縣的風蝕、廬山區旅游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以及沿鄱陽湖區域易造成洪澇、面源污染、水環境問題等。
(2)鄱陽湖丘崗平原土壤保持區:該區側重于環鄱陽湖區的產業開發過程中對區域的本身保護。開展濱湖地區沙地植被建設、平原農田林網建設以及濕地恢復,減輕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影響,加強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以及河湖植被緩沖帶防護,維護水質、減輕農田面源污染等,保障群眾飲水安全,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8]。
(3)幕阜山九嶺山山地丘陵保土生態維護區:該區以加強生態修復、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農田和河道、穩固生態系統為重點,同時積極搞好崩崗治理[9]。
可通過以下幾個層面分析新時期九江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對水土保持的需求。
九江市正圍繞優化農產品供給體系,加快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按照“做大規模,凸顯特色”的思路,推進農業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培育壯大茶葉、油茶、果蔬等農業產業集群,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構建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市有坡耕地面積621.45km2,嚴重的水土流失破壞土地資源,導致適宜性耕地減少,農作物產出率明顯降低,產量減少。部分地區甚至出現土壤“沙化”現象,如都昌縣多寶沙山面積3.2萬余畝,被稱之為“江南戈壁灘”。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增產增收,對土壤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大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風蝕治理,通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維護和改良土壤和資源,同時利用當地自然優勢發展現代農業,做強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九江處于長江和鄱陽湖交匯處,境內有長江、修河、博陽河,除了鄱陽湖還有萬畝以上湖泊10個,有江西省最大的水庫柘林水庫,區域內豐富的水資源是全市飲用水源地的安全保障。城鎮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使全市水資源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如水環境污染不斷加劇,水質性缺水也時有發生,小型湖泊的水質富營養化嚴重等[10]。根據2014年全市湖泊水質監測顯示,轄區內湖泊水質受污染物總磷和氨氮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富營養化,除賽城湖水質符合Ⅲ類水外,甘棠湖、八里湖、白水湖、南門湖4個湖泊水質均劣于Ⅲ類水,鄱陽湖全年水質為Ⅴ類水。
隨著農業生產的大發展,農民過量施用化肥和農藥,隨意排放畜禽糞便等面源污染,不僅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而且帶來了二次污染,嚴重威脅到區域水生態安全。保障飲水安全是當前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做好水源保護、蓄水保土工作的同時保護水源清潔,防治水源地面源污染,減少污水排放,是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的重要措施,以利于維護健康兩湖兩源一江一河[11]。
九江市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如長江、鄱陽湖、廬山,更有數不清的景點景區分布全境內,全市正緊扣“全省龍頭、全國示范、世界知名”的旅游強市總體目標,將九江打造成為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名城和旅游度假勝地。為了建設生態家園,改善人居環境,正在大力開展的水生態文明村創建主要以治理和保護鄉村水環境為抓手,切實保障飲用水源地安全,加強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科學開展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改善河湖水質,恢復健康生態[12]。全市可依托縣級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等相關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種植業生態旅游,普及水土保持和農村科技文化知識,引導群眾發展果園種植,根據節令適時開展春季賞美景、夏秋季采摘活動,推動農村旅游經濟,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宜居指數。
九江市目前仍存在著水土流失嚴重、森林覆蓋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等諸多問題,水土資源承載能力面臨著嚴重考驗,生態狀況總體上較為脆弱;九江市西部的修水縣有大面積崩崗分布,嚴重的崩崗侵蝕切割土地,降低土壤肥力,損毀農田,淤積塘庫,抬高河床,影響區域生態環境安全;在礦山開采過程中,大量棄土、棄渣等廢棄物違規堆棄,人為擾動地表,修建廠區建筑物、廠區道路,修筑開采區人工平臺等都將對區域植被、土壤產生破壞,尤其在降雨條件的作用下,將加劇或產生新的水土流失[13]。
依托得天獨厚的大山大水資源優勢,通過實施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加強源頭水系、森林濕地、生態廊道保護,突出山水、文化、品牌價值,以綠色為底色,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同時加大監督執法力度,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和經濟的手段,抓好“三同時”制度的落實,加快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環境資源監測預警機制,有效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維護生態安全[14],對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強化生態功能價值,提高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形成“兩湖一江(河)一屏”的生態安全格局具有重要的作用。
九江市是江西省防汛任務最重的一個市,是全國首批重點防洪城市之一,市內主要河流水系為修河水系、長江干流水系及鄱陽湖環湖區河流水系,全市圩堤399座,長1000km多,其中長江堤防近200km。暴雨集中,造成山洪災害頻繁,局部地區洪澇災害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稀疏植被和薄層土壤蓄養水源能力差,消減了行洪能力,造成洪峰流量增大。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淤積江、河、湖、庫。這些都加劇了洪澇災害的形成,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針對全市水情特點和防汛重點,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時,調整林草措施結構,篩選出優良樹草種品種,延長植被和土壤對暴雨的截留時間,削減暴雨后形成的洪水,將洪水化整為零,免除洪水匯流泛濫成災,提高防洪能力,使之在發生特大洪災時起到分洪、蓄洪和滯洪的作用[15]。
水土保持區劃揭示了不同區域水土流失特點及防治方略,是水土保持規劃編制、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安排水土流失防治任務等的基礎。針對不同區劃進行水土保持需求分析,能為優化水土保持區劃提供資料支撐。綜合上述需求分析,結合九江市水土流失特點,科學劃分重點預防區和治理區,為水土流失嚴重區域開展預防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為更好地推進九江市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基礎。本文研究的九江市區劃是以縣(市、區)為單元,劃分的四級區劃之間差異不顯著,基于各區劃的幾方面水土保持需求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在縣級水土保持區劃的基礎上行進行水土保持需求分析會更具有針對性、指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