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法國、德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潘亮 青木 本報記者 邵一佳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歐州許多國家都在改變原來的問候習慣。為降低感染風險,避免讓疫情擴散,許多國家建議人們見面時不握手、不親吻、不擁抱,并以碰腳、擊肘、隔空握手等方式取代。然而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當地人是否愿意放棄社交場合中的各種講究,甘心一切為了健康考慮呢?
截至當地時間9日,法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增至1126例,為歐盟第二多,這個沉重的數字讓很多注重自由與浪漫的法國人正悄然改變傳統的社交禮節。
法國人見面時,男女、女女甚至關系要好的男男之間都會行被稱為“空氣吻”的貼面禮,一邊左右貼面一邊用嘴唇發出“啵”的聲音。不同地區人們貼面的次數也不同,從兩次(巴黎、圖盧茲等地)到三四次不等。研究稱,算上唇吻和面頰吻,從早到晚,法國人每天平均跟同事、親友要吻20多次。
為了阻止病毒傳播,法國從官方到民間開始暫時舍棄這種極具法式風情的社交禮儀。法國衛生部長奧利維耶·韋朗2月29日向民眾發出建議,疫情期間不要行貼面禮。多家法國媒體援引禮儀專家菲利普·利希特孚的話教導民眾,見面無需握手,互相注視的方式已足夠表達敬意。《環球時報》記者的一位朋友的老板本月2日向全體員工發出如下通知:“即日起請大家不要在公司內行貼面禮及握手。因為比起禮儀,我更關注你們的健康。”媒體稱,采取如此措施的企業不在少數。記者去平日光顧的肉店購物,發現一向殷勤有禮的老板娘也減少和顧客身體接觸了。她面帶微笑,一遍遍用“親吻”一詞代替了真吻。雖然老顧客有些不適應,但是表示理解。
法國RTL電臺報道稱,總統府愛麗舍宮近日也執行極為嚴格的無貼面禮、無握手問候。因為“總統和部長對病毒也沒有免疫能力,并應該做出榜樣”。新近辭去衛生部長一職投入巴黎市長競選的比贊也在電視臺上建議巴黎人“放下浪漫”,用擊肘、碰腳或者雙手合十鞠躬的方式來打招呼。
不過,也有很多法國人對新冠病毒的危險性表現得很冷靜。記者8日在公交車上看到一群大學生在上下車時和七八個同伴互行貼面禮,一個不漏地吻了一圈。記者上前詢問他們是否擔憂增加感染風險時,他們笑著回答:“擔心也不能阻止病毒侵襲,生活照舊繼續,該有的禮儀和人情必須有。”
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字在英國不斷爬升,讓英國人不得不開始注意人際交往時的衛生安全。在英國確診病例數超過80例后,負責應對這次疫情的英格蘭公共衛生署就提出,人們在社交場合要注意衛生安全。英格蘭首席醫療官惠緹還提出建議,英國需要考慮推出“握手禁令”。但這樣的禁令如果推出能落實嗎?在截至目前還只發現一例確診病例的英格蘭伯克郡,記者同當地人羅伯特聊天時,對方給出簡單回答:做到不握手,對于英國人來說很難。
羅伯特說,其實當地人已經注意到英女王最近在同賓客會面時,都戴上手套握手了。但其實大規模傳染性疾病在上世紀60年代就在英國暴發過一次,人們并沒有因為擔心傳染病,而不再和人說話,與人握手。他說,英國人通常不喜歡過于親熱,初次見面只會非常禮貌地握手,而不會有更親密的表現。除了商業伙伴間的基本禮儀外,有時英國人會與路人閑聊幾句,話別時也會適當握手表示友好。羅伯特認為這次疫情讓英國人意識到要注意與人接觸后認真洗手消毒的問題。他說,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英國超市里目前各種洗手液賣到脫銷。
不過,羅伯特認為,英國人的傳統禮儀中也有一些對于防范疫情十分有效。比如,英國人不喜歡在社交場合彼此站得太過靠近。他開玩笑說,即便政府不提醒,多數英國人也都適應彼此交談時,距離保持一米以上。此外,英國人注意不大聲說話,用餐時很少聊天,也減少了病毒通過飛沫傳播。
“禮節正在被重新定義!”德國《明星》周刊9日報道稱,隨著德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升至歐盟第三多,德國人握手、擁抱等禮節已經被揮手、微笑等代替。
在德國,握手是正式的問候方式。除非與對方熟識,其他的接觸,例如擁抱和面頰吻是不提倡的。而現在,甚至拒絕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握手,也變成正確的事情。2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的一場會議上,默克爾想同德國內政部長澤霍費爾握手,卻遭到對方婉拒。默克爾也幽默地舉起雙手,笑著說:“不要握手。你說得對,這很重要。”
在德國法蘭克福、漢諾威等地舉辦的展覽會上,《環球時報》記者發現一些宣傳畫,要求參展人員用微笑代替握手、擁抱。甚至在親朋好友會面時,大家也不再貼面擁抱。情侶之間也不再在公開場合接吻,而是用飛吻,或者“對口型”。柏林女大學生索菲對記者說,年輕人可以很快地接受這種改變,但老一輩會感到“無禮”,所以要跟他們進行解釋,獲得認同。▲
環球時報20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