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森
“制度優勢”是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核心內容。制度的生命在于執行,落實到位才能創造未來。制度執行越有力,發展的優勢就越明顯。如何把制度優勢化為地方的發展優勢,這是貫徹四中全會精神的第一要務。優勢都是發展帶來的,有發展才有優勢。制度優勢是在發展中形成的,經過長期實踐證明有利發展、有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制度,才有優勢。制度是基礎,制度是法寶,因為有好的制度,才會有好的局面。因為堅決貫徹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制度,各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才有了今天風清氣正、清正廉明風氣的逐步形成,才有了精神文明“南通現象”聞名遐邇、連續六屆榮獲國家文明城市的稱號。因為堅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制度,我們把生態環境的壓力轉化為綜合治理、轉型升級的動力,建成國家森林城市、綠色發展指數居長三角城市群之首。因為堅決貫徹調動各方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堅持追趕超越不松套,經濟總量躋身全國地級市六強、江蘇經濟發展第一方陣。
優質制度因高效贏得主動。靠制度優勢,我們已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但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存在短板和弱項,離黨和人民的要求仍存在距離,發展空間還很大。知其從來,才能明其將往。化制度優勢為發展優勢,功夫全在一個“化”字上。“化”不會自然生成,“化”是一種功力,功到自然成,功不到事難成;“化”是一種合成,是汗水與智慧的融合。
將全會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增添“化”的心力。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制度優勢13個方面的提煉,條條是真經,讀懂悟通得下一番苦功。學習全會精神要往心里走、往實里走、往深里走。圖于其表、被動應付、有口無心,是不成的。要一條一條原原本本地學,一條一條進行檢查對照,一條一條找出短板和不足,一條一條拿出改進的措施和辦法。要把學習的過程,作為激勵和推動的過程,調動起新一輪攀高比強的積極性。
把狀態調整到最佳,增添“化”的內動力。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時。學以致用,學得好是為了用得好,“知道”是為了“做到”,“做到了”比“知道了”更重要。講好南通故事,治理好南通,就是為國家治理作貢獻;建設好南通,就是為民族振興作貢獻。眼下我們既面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大潮,又面臨北沿江高鐵、南通新機場、江蘇新出海口諸多利好,正是大踏步前進的最佳機遇期。習總書紀說得好:“潮流來了,跟不上就會落后,就會被淘汰。”要把制度優勢變為治理效能,要把發展優勢變為發展長勢,最需要的就是銳意進取、發奮圖強。精神狀態決定言談舉止,只有好的精神風貌,才能激蕩起追趕超越的優美旋律。
調動各方積極性,增添“化”的合力。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發展、改革的偉力蘊藏在人民大眾之中。調動起廣大民眾的積極性,有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烈氛圍,我們的事業才無往而不勝。要全力抓好人才隊伍的優化,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人才,高科技人才是創新創業的中堅。山高人為峰,高科技人才決定發展的質量、發展的速度。招才進寶,招到了良才就得到了發財致富的寶貝。“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在“千名博士回故里、百名教授同一市”的基礎上,加大引才引智的力度。南通市出臺的“人才8條”和三大人才新政,已引起各路賢才的濃厚興趣,繼北大長三角光電科研院、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等頂尖科研機構落戶,又一波有識之士紛至沓來,為南通騰飛插上隱形翅膀。高科技人才既要引進,更要加強自我培養體系的形成,要將“考出去一火車、引回來一汽車”,變為“考出去一火車、引回來幾火車”的現實。